It’s Okay to Have Children(生小孩是没问题的)

写在前面:资本主义一边一毛不拔导致广大想生小孩的穷人生不起小孩,一边又无耻的以没有小孩为由攻击性少数,真是恶心。想生的生不起,不想生的被逼着生,一边是卖不出去的鬼城,一边是住不起房的人民,被扭曲的社会。

Instead of challenging the pressures that capitalism puts on child-rearing, liberals surrender to it.

自由主义者没有挑战资本主义对抚养儿童造成的压力,而是向它投降了。

Having kids is bad for the environment.

生小孩对环境有害。

Or is it the deficit? Or wait, no, it’s selfish because the world has gone to hell. Whichever one you choose, the important thing to remember is that, according to a growing number of liberals, reproducing the species is the equivalent of buying a McMansion and running the A/C with all the windows open.

或者是亏损? 或者等等,不,这是自私的,因为这个世界已经成为地狱了。无论你选择哪一个,重要的是要记住,根据越来越多的自由主义者,再生产这一物种相当于购买奢华豪宅并在所有窗户打开的情况下运行空调。

Or maybe having babies is more like, say, pouring the concrete on an illegal Israeli settlement? “The egoism of child-bearing is like the egoism of colonizing a country,” says the narrator of Sheila Heti’s critically acclaimed novel Motherhood. “How assaulted I feel when I hear that a person has had three children, four, five, more. . . . It feels greedy, overbearing, rude.”

或者,也许生下婴儿更像是将混凝土倒在非法的以色列定居点上? “生育的利己主义就像殖民一个国家的利己主义一样,”Sheila Heti的广受好评的小说“母亲”的叙述者说道。 “当我听说一个人有三个孩子,四个,五个,甚至更多时,我感觉是被侮辱…….感觉贪婪,咄咄逼人,粗鲁。“

In the Guardian alone, the past two years have seen headlines such as “Would you give up having children to save the planet? Meet the couples who have”; “Want to fight climate change? Have fewer children”; “‘It’s the breaking of a taboo’: the parents who regret having children,” “Want to save your marriage? Don’t have kids.” In the New York Times, “No Children Because of Climate Change? Some People Are Considering It.” At Business Insider, “7 reasons people shouldn’t have children, according to science.” And this new logic is quickly making its way through liberal culture writ large: “Feminist funnywoman Caitlin Moran says the planet doesn’t need your babies.

仅在卫报中,过去两年中就出现了诸如“你会放弃生小孩以拯救地球吗? 看看那些这么做的家庭“; “想要反抗气候变化? 少生小孩“; “’这是打破禁忌’:后悔生小孩的父母,”“想要挽救你的婚姻? 别生小孩。“在纽约时报,”因气候变化而不要小孩? 一些人正在考虑它。“在商业内幕”,根据科学,人们不应该生小孩的7个理由。“这种新的逻辑正在迅速通过自由主义文化变大:”女权主义者滑稽女人Caitlin Moran 说这个星球不需要你的宝宝。“

It’s hard not to get the message. Yet it seems to be falling on deaf ears.

很难不看到相关消息。 但它似乎被置若罔闻。

According to a recent CDC study, the gap between the number of children American women want to have and the number they’re likely to have “has risen to the highest level in forty years.” The number of women who want a child in the future has only increased since 2002. And the only age group that’s seen a slight uptick in fertility rates are women between forty and forty-four.

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近的一项研究,美国女性想要拥有的小孩数量与她们可能实际拥有的孩子数量之间的差距“已经上升到四十年来的最高水平。” 自2002年以来,未来想要有小孩的女性数量一直在增长。而同时生育率略有上升的唯一年龄组是四十岁至四十四岁的女性。

“Americans are improving their ability to avoid unwanted pregnancies far faster than they are improving the ability to achieve desired pregnancy,” as the New York Times put it. With the most expensive health care in the world (and tens of millions still uninsured), decades of stagnant wages, and skyrocketing education and housing costs, having kids has never been so expensive. The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estimates that it’ll cost an average of $233,000 to raise a child born in 2015 through her seventeenth birthday — and that doesn’t even include college tuition, another uniquely American exorbitance. More and more, bringing a child into the world is a dream many simply can’t afford.

“正如”纽约时报“所说,”美国人正在提高的他们避免意外怀孕的能力远远超过他们提高实现想要的怀孕的能力“。由于世界上最昂贵的医疗保险(数千万人仍然没有保险),几十年停滞的工资,以及暴涨的教育和住房成本,生小孩从未变得如此昂贵。 农业部估计,在2015年养育一名孩子到她的17岁生日,平均花费为233,000美元—这甚至不包括大学学费,这是另一种独特的美国式高等教育。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带一个小孩进入这个世界是一个许多人根本无法承担的梦想。

It’s here in this misanthropic anti-natalism that liberalism finds an ally in conservatism. The Brookings Institute put deferring parenthood as one of their “Three Simple Rules Poor Teens Should Follow to Join the Middle Class.” It’s a line no different than what we’ve heard from conservatives like George Will for decades now: you’re poor because of the immoral choices you’ve made.

正是在这种讨厌人类的反生育主义中,自由主义在保守主义中找到了盟友。 布鲁金斯学会把延迟父母身份作为他们的“贫困青少年应该遵循以加入中产阶级的三个简单规则”之一。这与我们几十年来从像George Will这样的保守派所听到的没有什么不同:你穷是因为你做出的不道德的选择。

It recalls the unabashedly racist mid-1990s campaign when both Republicans and the Clinton administration joined together to denounce the scourge of “unwed teen mothers” as a mortal threat to children’s health and family values — “a bedrock issue of character and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as Clinton’s own 1994 proposal put it. At the time, another set of Democrats went even further and attempted to include a provision that denied all food stamp benefits and Aid to Families with Dependent Children to unwed mothers (and their children) under age twenty-one.

它让我们回忆起1990s中期的一场毫不掩饰的种族主义运动,当时共和党和克林顿政府联合起来谴责“未婚青少年母亲”的祸害,声称这是对儿童健康和家庭价值观的致命威胁—“一个关于性格和个人责任的基石问题”,正如克林顿自己在1994年提出的那样。当时,另一组民主党人甚至走得更远,并试图将一项禁止所有食品券福利和援助有需要抚养的儿童的家庭的条款包括未满21岁的未婚母亲(及其子女)。

Despite the fearmongering over these supposedly shameful and selfish young mothers, these women were in fact making the best decisions for their families. Dr Arline T. Geronimus has argued that, contra both conservative and liberal shaming of “poor teen moms,” the choice of low-income women to have children at a young age represents a logical decision when faced with the constraints of being poor in America:

尽管有着对这些被认为是可耻的和自私的年轻母亲的恐惧,但这些女性实际上是为了家人做出最好的决定。 Arline T. Geronimus博士认为,和对“贫穷的青少年妈妈”的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羞辱相反的是,低收入女性选择在年轻时生育小孩,在面对成为美国穷人之后所遇到的限制时,是一个合乎逻辑的决定。:

If she finds employment, the wages and benefits she can command may not offset the costs of being a working mother. She cannot expect maternity leave; nor is accessible or affordable day care available that would free her from reliance on kin for childcare once she does return to work . . . her greatest chance of long-term labor force attachment will be if her children’s pre-school years coincide with her years of peak access to social and practical support provided by relatively healthy kin.

如果她找到工作,她所能获得的工资和补贴可能无法抵消作为工作母亲的成本。 她不能指望产假; 并且无法获得负担得起的一旦她重返工作岗位就可以帮她从对亲属的依赖中摆脱出来的日间儿童照料….. 她小孩的学前时期是她最需要社会的和来自亲属的实际的支持的时期。(后面这段是意译的,直译意思太别扭)

With this enormous gap between the desires of women and the grueling realities of being a working-class mother in America, what could possibly explain so many liberals’ strange new anti-natalism?

由于女性的愿望与在美国成为工人阶级母亲的艰苦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差距,有什么能够解释这么多自由主义者的奇怪的新反生育主义?

Even in France, long known for their generous natalist welfare state, their new thirty-five-year-old minister for gender equality is signaling a willingness to rewrite commitments to mothers down to threadbare American levels. “I always notice the energy and the volunteerism that exist in America,” France’s Marlène Schiappa recently told the New Yorker. “Regarding the place of women, the reflex in France is to say, ‘What’s the state going to do for me?’” Quelle horreur!

即使在长期以其慷慨的生育福利国家闻名的法国,他们的新的三十五岁的性别平等部长也表示愿意重写对母亲的承诺,将其降到美国的水平。 “我总是注意到美国存在的能量和志愿精神,”法国的MarlèneSchiappa最近告诉纽约客。 “关于女性的地位,法国的反应就是说,’国家要为我做什么?’”这真恐怖!

Diminished horizons, lowered expectations, and doing more with less — this is the twenty-first-century liberal program for the toiling masses. In other words, it’s a continuation of liberalism’s forty-year program of austerity, a result of its total abandonment of the trade union movement. A decent living, a home of your own, and a comfy retirement — a meager share in our society’s immense collective wealth — are all long-abandoned promises. Now, apparently, so is having kids.

减少视野,降低期望,用更少的钱做更多的事— 这是二十一世纪的为劳苦大众设计的自由主义计划。换句话说,这是自由主义四十年紧缩计划的延续,这是其彻底放弃工会运动的结果。一个体面的生活,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家,一个舒适的退休生活—一份我们社会中的巨大的集体财富中的微薄份额—都是长期被抛弃的承诺。现在,显然,生小孩也是如此。

More and more, liberalism finds itself unable to imagine any way out of the hell of life on the margins in 2018. Instead, they’ve begun to see their role as something like moral sentinels: piously observing and managing the collapse. It’s a liberal-left that no longer believes it can change the world and instead, in the words of Adolph Reed, finds its most important mission in simply “bearing witness to suffering.” They either believe a mass political challenge to capital and climate collapse is impossible, or simply undesirable. Either way, their answer is the same — not a revived labor movement but a new moralism of austerity and self-sacrifice.

自由主义越来越多地发现自己无法想象在2018年边缘人群摆脱地狱生活的任何出路。相反,他们开始将自己的角色视为道德哨兵:虔诚地观察和管理崩溃。 这是一个自由主义的左派,他不再相信它可以改变世界,相反的是,用Adolph Reed的话来说,发现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见证痛苦。”他们要么相信对资本和气候崩溃的大规模政治挑战是不可能的,或者只是不想要的。无论哪种方式,他们的答案都是一样的 —不是复兴工人运动,而是紧缩和自我牺牲的新道德主义。

That inevitably means asking women to adapt to the logic of raising children under the dictates of the market instead of challenging those strictures. “Lean In” and call it victory.

这不可避免地意味着要求女性适应在市场独裁下抚养小孩的逻辑,而不是挑战那些刁难。“屈服它”并称这为胜利。

It’s an attitude that would have bewildered men and women alike in East Germany. Women in 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GDR) had both a robust welfare state to help them raise children — free daycare started just weeks after a child’s birth and included breakfast and lunch — as well as a much higher work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Abortion was legalized in 1972, years before West Germany. For women in the East, divorce too was quick, easy, and cost nothing. They were also more likely to feel confident in their physical appearance and reported higher rates of sexual satisfaction than their cousins in the West. For all its political authoritarianism, the ability to raise kids in the GDR didn’t hinge on the ability to keep a nuclear family together.

这种态度让东德的男人和女人都感到困惑。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DR)的女性有一个强大的福利国家来帮助她们抚养孩子—在孩子出生后几周开始提供免费日间照料服务,包括早餐和午餐—以及更高的劳动力参与率。 堕胎在1972年合法化,比西德早几年。对于东德女性来说,离婚既快捷又简单,而且不需要任何费用。她们也更可能对自己的外貌充满信心,并且报告显示性满意度高于她们在西方的堂兄妹。对于其所有政治威权主义而言,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抚养子女的能力并不取决于将核心家庭聚集在一起的能力。

Now, in a unified Germany, daycare openings are expensive and competitive, with a national shortage of 120,000 nursery workers — all low-paid work, of course. In the East, birth rates plunged immediately after the fall of the Berlin Wall. Yet today, women in the eastern half of the country still have children significantly younger than their western sisters and boast a smaller pay gap between men — in the western half of the country, that gap is comparable to ours in the United States.

现在,在一个统一的德国,日间照料是昂贵的和竞争激烈的,全国短缺12万名托儿工人—当然,所有低薪工作都是如此。在东部,柏林墙倒塌后,出生率立即暴跌。 然而今天,该国东部地区的女性仍在比西部姐妹年轻得多时生小孩,并且与男性之间的薪酬差距更小—在该国西半部,这一差距与我们在美国的差距相当。

Today, the only nations that come close to East Germany’s commitment to providing women this kind of freedom are the countries where the organized working classes have made successful incursions against capitalism’s imperatives. Dutch women — not “Lean In” American women — are, according to studies, the happiest in the world. And hardly any of them work full time. Thanks to trade union mobilization, their working class won the ability to prioritize their freedom over any “duty” to the job market or husbands.

今天,接近东德致力于为女性提供的这种自由的唯一国家是有组织的工人阶级成功对抗了资本主义的关键的国家。根据研究,荷兰女性—不是“屈服它”的美国女性—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性。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人全职工作。 由于工会动员,她们的工人阶级赢得了将自由优先于对工作市场或丈夫的任何“义务”的能力。

Here, then, we have the root of liberalism’s newfound anti-natalism — the very logic of capital. Capitalism needs new workers and consumers; it just doesn’t want to pay for their upbringing. Those costs, in the logic of capital, should be passed off onto the individual and the household.

在这里,我们拥有自由主义新发现的反生育主义的根源—资本的逻辑。资本主义需要新的工人和消费者; 它只是不想为他们的增长付出代价。在资本逻辑中,这些成本应该被转嫁给个人和家庭。

Which is why toda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FBI and ICE are called in to prevent baby formula theft — locking it behind glass cases in the grocery store is preferable to simply socializing it and distributing it for free. Instead of the state providing collectively for the upbringing of children, our police literally chase down biological fathers to collect child support. In this view, it’s better to coerce a nuclear family into staying together than for the state to collectively provide childcare, education, and health care services to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 It’s shotgun marriage as public policy.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在美国,FBI和ICE被要求防止婴儿配方奶粉被盗—将它锁在杂货店的玻璃柜后面,比简单的社会化和免费分发它更可取。我们的警察实际上是追捕亲生父亲以收集儿童抚养费,而不是政府集体提供儿童抚养。在这种观点中,最好是强迫核心家庭待在一起,而不是政府集体为父母及其小孩提供儿童照料,教育和医疗保障服务。 它瞄准婚姻作为公共政策。

We’ve gone from the conservative postwar view of women as dutiful baby-factories, to telling them that they should delay pregnancy as long as it takes for them to get a career off the ground and build their brand — possibly forever. While reproductive medicine is currently making enormous strides, 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 ovulation-enhancing medicines, egg storage, and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are prohibitively expensive. Without a truly universal health care system, these scientific advances will always be reserved for the affluent.

我们已经从保守的把女性当作孝顺的婴儿工厂的战后观点,变成告诉她们应该延迟怀孕,只要他们能够实现职业生涯并建立自己的品牌—这可能永远也不会实现。 虽然生殖医学目前正在取得巨大进步,但体外受精(IVF),促排卵药物,卵子储存和人工授精都非常昂贵。如果没有一个真正普适的医疗保障系统,这些科学进步将总是被留给富人。

Asking women to wait to have kids until they have launched a career and saved up enough money is just the obverse of commanding women to stay at home and make babies for their husbands. Both ask women to defer not to their desires, but to an all-powerful abstraction: the market, the environment, patriarchy, or even a twisted faux feminism.

要求女性等到直到她们开始了职业生涯并节省了足够的钱才能生小孩,这只是和要求女性留在家里为丈夫生孩子互为镜像。两者都要求女性不要追求自己的愿望,而是服从一种全能的抽象:市场,环境,父权制,甚至是扭曲的人造女权主义。

It’s important for those of us in the professional classes to remember that, for the vast majority of working people, the labor market is not a potential site of self-realization and never will be. Instead, it’s a brutal arena where you’re forced to trade a third of your life in order to survive. In 2018, a “do what you love” career is far out of reach for all but the affluent. What the professional classes will never understand — both conservatives who shame young single mothers or liberals who demand that women defer parenthood until they can afford Baby Bjorn — is just how rewarding child-rearing is for those who are under no delusions that capitalism will ever provide validation.

对于我们这些处在专业阶级的人来说,重要的是要记住,对于绝大多数工人来说,劳动力市场不是一个进行自我实现的潜在场所,而且永远不会。相反,它是一个暴虐的竞技场,你为了生存而被迫交易你生命的三分之一。在2018年,除了富豪之外,所有人都无法实现“做你喜欢做的事”。专业阶级永远无法理解—保守派羞辱年轻的单身母亲或自由主义者要求女性推迟父母身份直到她们能够负担得起养育小孩—这只是在鼓励这种想法:儿童抚养只适合那些没有幻想资本主义会提供帮助的人。

How can we ever win a program that socializes the costs of bringing children into the world if so many liberals still see the desire to have kids as something like a timeshare in Vegas — a costly, foolish, and tacky investment mostly for the rubes? Instead of parroting this gross and misanthropic politics, we should demand that capital stop shirking off the costs of childhood onto workers and instead socialize them — free Finnish baby boxes and a Medicare for All program that covers not only all prenatal and pediatric care, but that makes IVF a right and not a luxury. A program that hires and trains hundreds of thousands to work in high-quality state day cares. The only way we’re going to get any of this is through a revived labor movement — not creepy (and inevitably racist) “population control” thinkpieces.

如果有这么多自由主义者仍然把想要小孩的愿望看做是像拉斯维加斯的分时度假一样的事,那么我们怎么能够赢得一个社会化将孩子带入世界的成本的计划—这对于无知者们来说是一项昂贵,愚蠢和俗气的投资?与重复这个恶心的和敌视人类的政策相反,我们应该要求资本停止将照顾儿童的成本转移到工人身上—免费的芬兰婴儿用品盒和全民医保计划不仅涵盖了所有产前和儿科护理,而且还使IVF成为人权而非奢侈品。 这项计划雇用并培训数十万人在高质量的国立日间照料机构中工作。我们要做到这一点的唯一方法是通过复兴劳工运动—而不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并且不可避免地是种族主义)的“人口控制”思想。

Why shouldn’t a twenty-something be able to have a kid and still have the freedom to embark on a career? Why shouldn’t a young single mother be able to go to college while leaving her child safely in the care of the state? And why should she need to find or “keep” a relationship with a man just to be able to provide for her kids?

为什么一个二十几岁的人不能拥有一个小孩并且仍然可以自由地开始职业生涯? 为什么一个年轻的单身母亲不能上大学,同时让孩子安全地被政府照顾? 为什么她需要找到或“保持”与一个男人的关系才能为她的孩子提供服务?

A true freedom for women would mean the ability to walk away from the false choice of “babies, education, or career?” altogether. Right now, however, only the affluent can truly have it all.

真正的女性自由意味着能够完全摆脱“婴儿,教育或职业?”的错误选择。 然而,现在只有富豪才能真正拥有这一切。

That’s anything but just.

这不公正。

https://jacobinmag.com/2018/08/its-okay-to-have-children

A hero for their class, not for ours(一个他们阶级的英雄,不是我们的)

SINCE ARIZONA Sen. John McCain’s death, the American political establishment has staged a succession of patriotic and militarist commemorations of his life that implicitly attack the billionaire bigot in the White House, Donald Trump, who was told not to attend any of them.

自从亚利桑那州参议员约翰麦凯恩去世以来,美国的政治机构已经举行了一系列爱国主义和军国主义的生涯纪念活动,这些活动暗中攻击了白宫里的亿万富翁流氓,唐纳德特朗普,他被告知不要加入他们中的任何一个。

McCain planned these events in collaboration with other leaders of both parties to send a political message.

麦凯恩与两个政党的其他领导人合作策划了这些活动,以发出政治信息。

Their goal was to not only to rebuke Trump, but to celebrate the old order in Washington — the so-called “Washington consensus,” where the U.S. government presided over neoliberal globalization through diplomacy and a system of alliances, while reserving the right to use unilateral force against “rogue states” that buck American dictates.

他们的目标不仅是要谴责特朗普,而且要庆祝华盛顿的旧秩序 – 即所谓的“华盛顿共识”,美国政府通过外交和联盟制度主导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同时保留对那些反对美国的独裁的“流氓国家”使用单方面力量的权利。

Trump’s hard-right politics, economic nationalism, attacks on the FBI and CIA, and undermining of various U.S. alliances are a challenge to this consensus. His slogan of “Making America Great Again” by putting “America First” has disrupted political and trade relations with almost every state in the world, whether or not they are a U.S. ally or enemy.

特朗普的硬右翼政治,经济民族主义,对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的攻击,以及对各种美国的联盟的破坏都是对这一共识的挑战。 他的口号“让美国再次伟大”通过“把美国放到第一位”,已经破坏了与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的政治和贸易关系,无论他们是否是美国的盟友或敌人。

Thus, at each ceremony for McCain, from Arizona to Washington, D.C., a Who’s Who of ruling-class politicians, from Barack Obama to George W. Bush,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celebrate McCain as a hero willing to buck his own party, take supposedly principled positions and stand up to Trump.

因此,在每一个为了纪念麦凯恩而举行的仪式上,从亚利桑那州到华盛顿特区,统治阶级政客的名人堂,从巴拉克奥巴马到乔治W.布什,都借此机会赞美麦凯恩,作为一个愿意为自己的政党效力的英雄, 据称是有原则的立场,并与特朗普敌对。

At the Washington commemoration, Obama declared, in an obvious reference to Trump: “So much of our politics, our public life, our public discourse, can seem small and mean and petty, trafficking in bombast and insult, in phony controversies and manufactured outrage. It’s a politics that pretends to be brave, but in fact is born of fear. John called us to be bigger than that. He called us to be better than that.”

在华盛顿纪念活动中,奥巴马明确提到了特朗普:“我们的政治,我们的公共生活,我们的公共话语,看起来都很小,吝啬和琐碎,贩卖轰炸和侮辱,虚假的争议和制造的愤怒。 这是一种假装勇敢,但实际上是出于恐惧的政治。 约翰呼吁我们比那更大。 他呼吁我们做得更好。“

Many liberal commentators followed this lead, seeing the funeral tour as the long-awaited birth of bipartisan opposition to Trump. Writing in the New Yorker, Susan Glasser even called it “a meeting of the Resistance, under vaulted ceilings and stained-glass windows.”

许多自由派评论家都遵循这一主张,将葬礼看作期待已久的两党联合反对特朗普的诞生。 Susan Glasser在“纽约客”中写道,甚至称其为“一场抵抗运动的会议,在拱形天花板和彩色玻璃窗下。”

But McCain’s political positions and legacy are the opposite of everything claimed by his eulogists, as Mehdi Hassan (at the Intercept), Tom Bramble (for Red Flag and Socialist Worker) and Branko Marcetic (at Jacobin) have amply documented. Certainly, they offer no basis for galvanizing the resistance to Trump.

但麦凯恩的政治立场和遗产与他的赞颂者所声称的一切相反,正如Mehdi Hassan(在Intercept),Tom Bramble(在Red Flag 和 Socialist Worker)和Branko Marcetic(在Jacobin)的充分记录。 当然,他们没有提供激励抵抗特朗普的基础。


DESPITE THE many tributes to his military service, McCain was no war hero, but a war criminal. He started his career bombing the people of Vietnam and followed it up as a mouthpiece for the Pentagon in the Senate, ramming through massive defense expenditures and supporting every U.S. military operation, right up through Afghanistan, Iraq and Yemen today.

尽管许多人对他的服兵役表示敬意,麦凯恩不是战争英雄,而是战争罪犯。 他的职业生涯开始于轰炸越南人民,并随后成为五角大楼在参议院的喉舌,通过大规模的国防开支,支持美国的每一次军事行动,直到阿富汗,伊拉克和今天的也门。

He infamously bastardized a Beach Boys song, turning it into a call for the U.S. to bomb Iran. And he despised any and all opponents of the U.S. military machine, going so far as to call Medea Benjamin and Code Pink activists “low life scum” for protesting war criminal Henry Kissinger.

他臭名昭著的污染了海滩男孩这首歌曲,将其变成了美国轰炸伊朗的号召。而且他鄙视所有反对美国军事机器的人,甚至称抗议战争罪犯亨利基辛格的Medea Benjamin和Code Pink活动者为“低等败类”。

McCain was also a devoted representative of capital and enemy of workers in the Senate. Like other politicians before him, he got caught fleecing working-class people who lost their retirement savings when the savings-and-loan industry collapsed in the 1980s.

麦凯恩也是参议院里的资本和工人的敌人的忠实代表。与他之前的其他政治家一样,他在1980s时储蓄和贷款业崩溃时,被发现搜刮了那些失去退休储蓄的工人阶级人民。

McCain survived this scandal, but he never stopped serving the bosses, ending his career by supporting Trump’s tax cut for the rich. Unsurprisingly, the U.S. Chamber of Commerce gave him an 80 percent grade on his voting record, while the AFL-CIO ranked him at 16 percent over his Senate career.

麦凯恩在这场丑闻中幸免于难,但他从未停止为老板服务,通过支持特朗普对富人的减税来结束他的职业生涯。 不出所料,美国商会在他的投票记录中给了他80%的评分,而AFL-CIO对他的参议院职业生涯评分为16%。

Like most fellow Republicans, McCain had a long history of bigoted statements and positions. He repeatedly used the racist term “gooks” to describe Vietnamese, opposed divestment and sanctions against apartheid South Africa, voted against Martin Luther King Day becoming a national holiday, supported a ban on abortion and verbally unleashed his temper on his own wife in the crudest misogynist language imaginable.

像大多数共和党人一样,麦凯恩有着悠久的狂信的声明和立场。 他多次用种族主义术语“gooks”来描述越南人,反对撤资和对种族隔离的南非进行制裁,投票反对马丁路德金日成为国定假日,支持禁止堕胎,并口头上用可以想象的厌恶女性的语言对他自己的妻子发脾气。

Even McCain’s opposition to Trump is exaggerated. Despite his sometimes sharp disagreements with Trump, McCain is responsible for helping open the way for him when he pandered to the Republican right by selecting Sarah Palin as his running mate in 2008.

甚至麦凯恩对特朗普的反对也被夸大了。 尽管他与特朗普有时会产生尖锐的分歧,但麦凯恩在2008年选择Sarah Palin作为他的竞选搭档时,在帮助特朗普开道进入共和党右翼内是有责任的。

And even though McCain and Trump traded shots over the past two years, McCain voted for Trump-supported legislation 83 percent of the time in the Senate.

即使麦凯恩和特朗普在过去两年中相互敌对,麦凯恩在参议院的83%的时间里都投票支持特朗普支持的立法。

His most famous moment of actual opposition to the Trump regime was his vote that doomed Republican attempts to repeal the Affordable Care Act in July 2017. But he undermined this action with his support for a provision in last year’s tax-cut legislation that further gutted Obamacare by ending the individual mandate without any mechanism to replace it.

他最有名的地反对特朗普政权的那一刻是他的投票毁灭了共和党人在2017年7月废除“可负担医疗法案”的企图。但他支持去年减税立法中的一项规定,通过结束个人授权而没有任何机制来取代它进一步扼杀了奥巴马保障,从而破坏了这一行动。


BACK IN 2008, when McCain ran for president against Barack Obama, his reactionary record led liberal Democrats and many on the left to describe him as the greatest threat to peace, justice and democracy yet.

回到2008年,当麦凯恩与巴拉克•奥巴马竞争总统时,他的保守记录导致自由派民主党人和左派将他描述为对和平,正义和民主的最大威胁。

But all that has been flushed down the memory hole in the many tributes to him since his death.

但自从他去世以来,许多向他致敬的人的记忆中所有这一切都被冲刷掉了。

The Democratic and Republican Party establishments have more in common than differences, and they both defend a wretched status quo. For readers of this website, it’s not surprising when McCain is praised by the likes of Obama, Joe Biden or Chuck Schumer.

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机构有更多的共同而不是不同,它们都捍卫了一种悲惨的现状。 对于本网站的读者来说,麦凯恩受到奥巴马,乔拜登或Chuck Schumer等人的称赞并不奇怪。

But what was shocking was to read statements from socialists Bernie Sanders and Alexandria Ocasio-Cortez that echoed the same themes. Sanders, the senator from Vermont and 2016 candidate for the Democratic presidential nomination, called McCain “an American hero, a man of decency and a friend of mine,” while Ocasio-Cortez, the surprise primary winner for a congressional seat from New York City, tweeted praise for his legacy as “an unparalleled example of human decency and American service” and for his friendship with the late Democratic Sen. Ted Kennedy.

但令人震惊的是阅读社会主义者伯尼·桑德斯和Alexandria Ocasio-Cortez的声明,这些声明呼应了同样的主题。来自佛蒙特州的参议员和2016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候选人桑德斯称麦凯恩是“一个美国英雄,一个体面的人和我的朋友之一”,而Ocasio-Cortez,纽约市国会席位的令人惊讶的初选赢家,在推特上称赞他的遗产是“人类尊严和美国服务的无与伦比的榜样”以及他与已故民主党参议员特德肯尼迪的友谊。

Not only are these statements praising McCain groundless, but they do nothing to challenge — as socialists must — the patriotism and militarism that is being celebrated as a “lesser evil” to Trump among liberals and the Democratic Party.

这些声明不仅在毫无根据的赞扬麦凯恩,而且他们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挑战—作为社会主义者所必须的—爱国主义和军国主义在自由主义者和民主党中被称为相对于特朗普的“较小的邪恶”。

Was this simply a matter of Sanders and Ocasio-Cortez issuing a standard statement on the death of another politician? In a critical article in The Call, Joe Allen argues that the root of their mistake was falling into adoption of ritual expressions of condolence.

这只是桑德斯和Ocasio-Cortez关于另一位政治家死亡的标准声明吗? 在The Call中的一篇重要文章中,Joe Allen争论说他们错误的根源在于陷入了对哀悼的仪式性表达中。

By contrast, journalist Arun Gupta argues that their praise for McCain flows from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he Democratic Party, where “the gravitational force of the media, lobbyists and Democratic Party honchos will pull them ever closer to elites.”

相比之下,记者Arun Gupta认为,他们对麦凯恩的赞扬源于他们参与民主党的活动,“媒体的引力,游说者和民主党的荣誉将把他们推向更接近精英”。

Gupta makes the case that there is a logic of accommodation at work: “In all likelihood, as soon as Ocasio-Cortez won, Sanders and other political insiders told her, “You must ‘moderate’ to win. If you don’t, elites will destroy you. You will never get elected to Congress.”

Gupta认为工作中存在着适应性逻辑:“很有可能,一旦Ocasio-Cortez获胜,桑德斯和其他政治内部人士告诉她,”你必须’温和’才能获胜。 如果你不这样做,精英们会摧毁你。 你永远不会被选入国会。“


THE LIBERAL establishment denounced McCain as the very incarnation of the “greater evil” in 2008. Now he is seen as an ally in defending the good old days of Washington bipartisanship against Trump.

自由派在2008年谴责麦凯恩是“更大的邪恶”的化身。现在,他被视为华盛顿两党同盟对抗特朗普,捍卫美好旧日时光的盟友。

Nothing could be worse for the resistance to Trump than to accept the idea that the alternative to him and his right-wing agenda is the bipartisan U.S. political establishment and its two capitalist parties.

对抵抗特朗普来说,没有什么比选择两党美国政治机构及其两个资本主义政党的观点更糟糕,除了接受他和他的右翼议程之外。

Both the Republicans and Democrats are responsible for precipitating the rise of Trump and Trumpism. Their “Washington consensus” immiserated workers at home and abroad, deepened institutionalized oppression, led the U.S. into unending wars for global domination and drove the world economy into the Great Recession.

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人都对促成特朗普和特朗普主义的崛起负有责任。 他们的“华盛顿共识”使国内外的工人受到伤害,加剧了制度化的压迫,导致美国陷入无休止的全球统治战争中,并推动世界经济陷入大衰退。

Trump and the new right — encouraged by McCain when he selected Palin as his running mate — took advantage of the real crises in our world to put forward reactionary solutions. Trump was able to win because the Democrats ran the very embodiment of the neoliberal status quo against him: Hillary “America is already great” Clinton.

特朗普和新右派—被麦凯恩选择佩林作为竞选伙伴所鼓舞—利用我们世界真正的危机来提出保守的解决方案。特朗普之所以能够获胜,是因为民主党人用可见的新自由主义现状反对他:希拉里“美国已经很伟大了”克林顿。

Now, watching the commemorations for McCain, there was no question that members of both parties wanted to use the flag-waving to rally support for a different brand of nationalism to Trump’s. As The New York Times described it: “The two-and-a-half-hour ceremony blended the majesty of the officially designated national house of prayer, the discipline of his cherished Naval Academy and the unabashed, unapologetic patriotism of a Fourth of July fireworks display.”

现在,看看为麦凯恩举办的纪念活动,毫无疑问两党成员都希望利用这一旗帜来支持和特朗普的品牌所不同的民族主义品牌。正如纽约时报所描述的那样:“两个半小时的仪式融合了官方指定的国家祈祷殿堂的威严,他珍视的海军学院的纪律以及七月四日烟火表演中展现的毫不掩饰的,毫无歉意的爱国主义精神。 ”

Daughter Megan McCain took advantage of this atmosphere to resuscitate Hillary Clinton’s campaign slogan: “The America of John McCain has no need to be made great again because America was always great.”

他的女儿梅根麦凯恩利用这种气氛来复苏希拉里克林顿的竞选口号:“约翰麦凯恩的美国没有必要再次变得伟大,因为美国总是伟大的。”

Socialists ask: For whom has America ever been great? Certainly, it has been a great ride for the rulers of America, from the slaveholders and architects of Native genocide who founded the nation to today’s robber barons like Jeff Bezos.

社会主义者问:谁的美国已经很伟大了? 当然,对于美国的统治者们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旅程,从建立国家时对原住民的种族灭绝的奴隶主和建筑师到今天像杰夫贝佐斯这样的强盗贵族。

But the same can’t be said for the exploited workers and oppressed peoples who have paid for this wealth in blood, sweat and tears. Even more obviously, America has never been great for the countries it has occupied and bombed, beginning with the Philippines in 1898 and extending to “war on terror” of the 21st century.

但对于那些以血,汗和眼泪为这笔财富付出代价的被剥削的工人和被压迫的人民来说,情况并非如此。更为明显的是,从1898年的菲律宾开始到21世纪的“反恐战争”,对于那些被它所占领和轰炸的国家来说,美国从未伟大过。

As in every country, the American ruling class has always used patriotism to bind workers and the oppressed to them — to encourage the idea that U.S. workers have more in common with their bosses and political leaders than with the people of countries that are deemed to be enemies of America.

和其他所有国家一样,美国的统治阶级一直利用爱国主义将工人和压迫他们或她们的人捆绑在一起—鼓励这种观点,即美国工人与他们的老板和政治领袖有更多共同点而不是那些被认为是美国的敌人的国家的人民。


THUS, AT the heart of socialism is internationalism: the idea that the international working class has a common interest of opposing their own rulers in every country.

因此,社会主义的核心是国际主义:一个这样的观点,即国际工人阶级拥有一个共同利益:在每个国家反对他们或她们自己的统治者。

For Sanders and Ocasio-Cortez to call McCain “an American hero” and praise his “American service” compromises this fundamental cornerstone of socialism.

桑德斯和Ocasio-Cortez称麦凯恩为“美国英雄”并称赞他的“美国服务”破坏了这一社会主义的基本基石。

The rejection of nationalist fealty is all the more important given the intensifying inter-imperial rivalries taking place today — most importantly with China, but also with Russia and regional powers like Iran.

鉴于今天发生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激烈争斗—最重要的是与中国的争斗,以及与俄罗斯和像伊朗这样的地区大国的争斗,拒绝民族主义崇拜更加重要。

Trump has obviously used nationalism to whip up support for his confrontations with those powers, but the party leaders of both the Democrats and Republicans do exactly the same. McCain made an art of that during his decades of beating the drums of war, and far from dissenting, the Democratic Party has always been a devoted servant of U.S. imperialism.

特朗普显然煽动民族主义来发动支持他与这些大国的对抗,但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党派领导人也是这么做的。 麦凯恩在几十年中创造了一种打响战鼓的艺术,并且离异议很远,民主党一直是美国帝国主义的忠实仆人。

Today, Trump often finds more support for his policies toward China among Democrats than Republicans.

今天,特朗普经常发现民主党人对他对中国的政策的支持度比共和党人更高。

Senate Minority Leader Chuck Schumer, for example, echoed Trump’s talking points in praising the administration’s imposition of new tariffs: “China takes total advant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y steal our intellectual property using cyber theft…China will bark back. But they need us more than we need them — President Trump is right about that — and we should be strong. So I thought what he did on China is right.”

例如,参议院少数派领袖Chuck Schumer,在赞扬政府实施新的关税时重复了特朗普的谈话要点:“中国完全在利用美国的优势。 他们利用网络窃取窃取了我们的知识产权……中国将咬回来。但他们需要我们超过我们需要他们—特朗普总统是对的—我们应该坚强。所以我认为他对中国所做的是对的。“

On Russia, the Democrats have staked out an even more hawkish position than Trump, using alleged interference in the 2016 election to whip up the conflicts. In general, their criticism of Trump is that he has upset the U.S. imperialist alliance structure, compromising relationships with states like Canada and Germany.

对俄罗斯,民主党人比特朗普更加强硬,使用据称对2016年大选的干涉来煽动冲突。 总的来说,他们对特朗普的批评是,他打乱了美国帝国主义的联盟结构,破坏了与加拿大和德国等国家的关系。

In this regard, Sanders falls short of where socialists need to stand.

在这方面,桑德斯没有做到社会主义者所需要坚持的。

By comparison to other officeholders in Washington, including many liberal Democrats, Sanders has voiced greater opposition to national chauvinism and imperialist policies. His comments are often a welcome contrast to the hawkish Democratic Party leadership.

与华盛顿的其他公职人员(包括许多自由民主党人)相比,桑德斯表达了对国家沙文主义和帝国主义政策的更大反对。 他的言论常常与鹰派民主党领导层形成鲜明对比。

But his record is not consistently anti-imperialist. Sanders supported Bill Clinton’s war on Serbia in 1999, voted in favor of Bush’s war in Afghanistan and cast a “yes” vote on many military budgets, including those that funded the Iraq War. Sanders is also an endorser of boondoggle military program in his home state: the basing of the F-35 fighter at the airport in Burlington.

但他的记录并非始终是反帝国主义的。 桑德斯支持比尔克林顿发动的1999年对塞尔维亚的战争,投票支持布什在阿富汗的战争,并对许多军事预算投了赞成票,包括那些资助伊拉克战争的预算。桑德斯也是他所在州的军事计划的代言人:伯灵顿机场的F-35战斗机基地。

On trade issues, Sanders has lined up with Trump’s trade protectionism, tweeting, “I strongly support imposing penalties on countries like China, Russia, South Korea and Vietnam to stop illegal dumping of steel and aluminum.”

在贸易问题上,桑德斯已经与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主义联系在一起,他发推文说:“我强烈支持对中国,俄罗斯,韩国和越南等国家实施处罚,以阻止非法倾销钢铁和铝。”

His position echoes the labor movement’s support for protectionism over many years, which has disastrously deflected attention from the real culprits for U.S. poverty and job losses — the American bosses who laid off workers in the U.S. and super-exploited them internationally — by making workers taking “American jobs” in other countries into the “enemy.”

多年来,他的立场与劳工运动对保护主义的支持相呼应,这种做法灾难性的摧毁了对美国的贫困和失业的真正罪魁祸首的关注—美国老板在解雇了美国的工人并在国际上超级剥削他们—通过让工人接受 “美国的工作”陷入了其他国家的“敌人”手中。


ALL THIS is important background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ntroversy over Sanders’ and Ocasio-Cortez’s statements honoring McCain. They are more than a ritual — the ideas they represent should be confronted and challenged by the left.

所有这些都是了解桑德斯和Ocasio-Cortez关于纪念麦凯恩的声明的争议的重要背景。 它们不仅仅是一种仪式—它们所代表的思想应该被左派们对抗和挑战。

By contrast, Seattle City Councilor and Socialist Alternative member Kshama Sawant sent a very different message with her statement on McCain:

相比之下,西雅图市议员和”社会主义选择“成员Kshama Sawant在她对麦凯恩的发言中发出了一个非常不同的信息:

A politician’s legacy is a political not personal question. An enthusiastic supporter of every imperialist war while in office, John McCain shares responsibility for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deaths. To whitewash that is to disrespect those who died in Iraq, Afghanistan, elsewhere…Not to mention the countless working people’s lives damaged by McCain’s support, as a Senator, for brutal neoliberal social and economic polic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Our solidarity belongs with the millions of families suffering under such policies here and abroad.

政治家的遗产是一个政治问题而非个人问题。 作为每一次帝国主义战争的热情支持者,约翰麦凯恩共享了对数十万人死亡所负有的责任。 粉饰这些是不尊重那些在伊拉克,阿富汗和其他地方死亡的人……更不用说麦凯恩作为参议员支持美国野蛮的新自由主义社会和经济政策而损害了无数劳动人民的生活。我们的团结属于数百万受国内外此类政策影响的家庭。

The new socialist left should follow this example in challenging McCain as a lesser evil and protesting the supposedly kinder, gentler form of imperialism put forward by the bipartisan establishment against Trump’s version.

新的社会主义左派应该效仿这一榜样,挑战将麦凯恩视为一种较小的罪恶的观点,并抗议两党为了对抗特朗普的版本所提出的更为温和,更绅士的帝国主义形式。

We should argue for an entirely different kind of politics and strategy, one of working class independence from both capitalist parties, international solidarity with workers and oppressed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and opposition across the board to U.S. imperialism as, in Martin Luther King Jr.’s words, the “greatest purveyor of violence in our world today.”

我们应该争论一种完全不同的政治和战略,一种是工人阶级独立于两个资本主义政党,和世界各地的工人们和被压迫的人民进行国际团结,以及全面反对美国帝国主义。 用马丁路德金的话来说,“今天世界上最大的暴力传播者”。

The resistance to Trump — in all its forms, from the Women’s Marches to Black Lives Matter, to the immigrant rights movement, to the teachers’ strike wave — can’t take its lead from the eulogies at McCain’s funeral, but from a left-wing politics that opposes all forms of exploitation, oppression and injustice.

对特朗普的抵抗 – 在所有的形式中,从妇女游行到黑人的命也是命,到移民权利运动,到教师的罢工浪潮—都不能从麦凯恩葬礼上的颂词中得到指引,而是从反对一切形式的剥削,压迫和不公正的左派政治中得到指引。

https://socialistworker.org/2018/09/04/a-hero-for-their-class-not-for-ours

麦难民相关资料,香港的另一面

香港是个国际金融城市,是资本主义剥削金字塔的顶端,是连续十多年世界经济自由度第一的地区,同时也是全世界贫富悬殊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基尼系数超过0.5)。我曾经的一个香港朋友就天天拿香港做例子来吹捧资本主义。不过,香港存在的麦难民们相当打脸:

特写:香港“麦难民”现象

夜幕初降,这家连锁快餐厅演变成暂住旅舍,这时候已出现数十名贫困者。

尽管这个现象在亚洲其他地方也有出现,特别是在日本和中国大陆;但香港人口老化、房产价格高昂和工资停滞不长等情况,均令香港的“麦难民”现象特别严重。

在这家餐厅“留宿”的常客大部分是老人家,他们的笑容似乎遮掩了背后伤感的个人故事。他们以54岁的阿陈为马首是瞻,他曾当过警察,很会说话。

他说他在附近租了一个小房间,但大部分晚上均在这个餐厅度过,说可以舒适地与朋友聊天打发时间。

阿陈以流利英语对我说:“这是个熟悉的地方,有熟悉的面孔。这些人都是流浪汉,部分人最近才出现,其他是常客。他们大部分人都无家可归。”

66岁的何大卫(译音)到去年为止仍然在打工,他是护卫员,月薪港币一万元(约1300美元或840英镑),但中风后他失去工作能力。

现在他要吃多种药物,全部在公立医院领取,每个月获得政府3870港元的救济。

“你必定觉得我非常懒惰。这并非事实,我渴望工作,但我这个年龄找不到工作,所以我要领取政府救济。”

即使有政府的救济,何大卫也无法负担高昂的租金,这个城市的房价全球之冠。

虽然香港有公共房屋,但供应短缺,等候名单长达好几年。

什么是“麦难民”?贫富悬殊下的香港一角

香港社区组织协会最近一份“24小时快餐店无家者研究”,在去年12月28日凌晨走访香港其中73间24小时营业快餐店,发现一晚就有384人夜宿,其中约225人集中在九龙西旺区,日间则在区内寻找“散工”挣钱。

社协亦访问了当中116人,男性占88.8%、女性为11.2%,平均年龄约为52岁。受访者平均在麦当劳已度宿超过23个月。而该机构另一份“‘再露宿’研究2017”报告显示,其余露宿街头者的露宿时间平均达8.7年。

为何这些人选择在快餐店夜宿?,36.5%受访者指因为“租金太贵”、26%与失业有关、也有5.9%受访者是希望“节省金钱”、以及3.9%受访者本来的“居住环境过于恶劣”。在女性受访者中,夜宿快餐店的主要原因是认为比较安全、以及有免费冷气/暖气。

调查发现,这些受访者平均月入中位数达9600元,其中近40%受访者有达高中、预科、大专或以上学历。数字较2015年增加67%,増幅明显。

这些受访者平均月入中位数达9600元,但㓥房租金中位数已经高达4500元。

年前统计处公布的另一项数据显示,香港约有250户家庭,而居所则有270万个,轮候公屋的家庭却多达80万户。港媒曾形容,有关数据反映港府房屋政策错配。联合国早于1991年提出,住屋是基本人权,政府需要提供稳定、有基本设施、可负担、适合居住及确保每个人都有公平住屋机会的环境,然而港府目前的房屋政策正在与该理念背道而驰,在与商界的“紧密合作”中,将房屋沦为谋财商品。

邱立本·香港“麦难民”启示录

他们被称为“麦难民”(McRefugee)。这也许是牛津字典的新词,但还没收录在新华字典。这似乎是美国所没有的夜景,因为在麦当劳的美国故乡,这样的午夜“睡客”肯定会被赶走。但香港的麦当劳集团似乎很有人情味,说欢迎任何背景的顾客,即使他们逗留的时间特别的长。

麦难民的背后,正反映香港窘迫的居住问题。目前房地产价格飙升,是回归20年的最高峰。香港政治的重中之重,不是政治改革、全民普选,而是房屋的死结,导致“无屋者”与“有屋者”的巨大鸿沟,也导致年轻一代无法购屋,租金高昂,居住在房屋品质越来越差的环境中,形成了一股怨气,引爆了政治上不稳定的局面。可以想像,如果那些年轻人都拥有自己的房子,就不会跑到旺角街头向警察丢砖头,卷进暴乱的风波。(这里这个新加坡人说的有几分道理,即使香港有了政治改革有了全民普选,如果按照我曾经那朋友的想法,香港的资本主义现状不变,那么香港社会的问题,年轻人的愤怒,还是得不到解决。当然,有了真普选之后,香港的现状也很难保持不变了。)

但香港的房屋问题,必须看到铜板的另一面。香港人口差不多有一半买了房子在很(拥有住房的人只有差不多一半,香港的房价真是疯狂,不愧是连年经济自由度第一的城市啊,呵呵),有些不止一套。约300万的“有屋者”,其实是房价飙升的受益者。如果房价下跌,他们就会奋起抗议。回归后金融风暴来袭,以及后来的非典(SARS),都曾导致楼价下跌,不少业主陷入“负资产”的困境。

我曾经看到一个新加坡人羡慕香港人为真普选而战的新闻,结果下面的评论中,大批香港人都在羡慕那个新加坡人的大房子,我曾经那朋友说这是自由的代价,笨蛋,这不是自由的代价,这是该死的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结果!

極權臨近的反省:經濟並非人生存之目的

「並非是中共消滅了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而是以更壟斷、更有利於權貴不斷積累資本的強勢,併合加固又同時極化了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需要的恐怕不是訴諸『資本主義』五十年不變的承諾,而是嘗試….尋找壟斷和金錢積累之外的另類生活和價值。」

 

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的許寶強教授在其新著有這樣的說法。《回歸人心:極權臨近的香港情感經濟》(牛津,2018) 更多近期在香港出版後,在知識份子圈子引起不少討論。但是,這本書的觀點不只適用於香港,對台灣以至當下的國際社會都有參考價值。

當資本主義成為全球信仰

 

許氏上述的洞見看似普通,則香港一國兩制名存實亡不是指社會主義勝過資本主義,而是中共實行的極端資本主義壓過港英政府原有的資本主義而已。但是,這種擺脫「社會主義 vs. 資本主義」或「中國 vs. 普世」的想法,其實不多見於大眾的論述之中,反之比較像許氏所言,我們很多時都誤以為「支持『兩制』(或與中共的「社會主義」不同者)則表示守護『私有財產』、『自由市場』、『普世價值』」。

 

許氏正正提醒我們,中國和全球化下的其他國家其實都聚焦對經濟發展的崇拜,所以真正的問題在於一種把東西都單以經濟向度的詮釋視野,而它逐漸把人心以至社會導向沒有人性,只會享樂不問道德的獸性。如是者,我們才可以明白中國倡議的專制何以愈來愈得到和應。

 

新自由主義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由柴契爾夫人等人帶起而成為全球主旋律,「小政府大市場」、「私有化」、「去規管」成為現今還有人深信不疑的「經濟基礎學」,尤其當有工會罷工或政府減利得稅,總有人以「自由(市場)」為名批判反對者阻攔經濟發展和損害社會整體利益云云。

 

政商界近數十年開始在高舉「自由」的氛圍創立有利自己的經濟宗教,並催眠群眾成為教徒,以鞏固勢力。他們提供資金予智庫以說服眾人和政府相信新自由主義的高尚,又改造著名經濟學者的學說,令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社會有責任為窮人提供能夠據以『改善他們狀況』或進行競爭的手段」(國富論,1776)和海耶克(Friedrich Hayek)「如果政府什麼事也不做,將沒有任何一種制度能被合理地維護」(通往奴役之路,1944)種種不利的說法消聲匿跡,淪為只為他們背書的歷史人物。

 

另一邊廂,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者對打壓持批評態度者不遺餘力。以阿根廷著名經濟學家普雷維什(Raúl Prebisch, 1901 ~ 1986)為例,他在二戰後提出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由於長期存於劣勢,所以容易被已發展國家透過貿易手段變相掠奪,立刻招來已發展國家和其經濟學家的口誅筆伐,並成功令大部分發展中國家進入自由貿易的大家庭,開展了新帝國主義、後殖民主義的時代。

 

全球的平民百姓開始成為跨國企業的人肉提款機,政府亦礙於失去經濟主權而難有作為,群眾開始在經濟風險增加的處境下對政府的無能和民主商議失去耐性。既然道德被置於一隅,經濟至上,無怪乎許氏以為新自由主義是培育極權的土壤,「與中國(市場)作對毫無益處」之說近年在台港均有共鳴者就是絕佳例子。

 

香港連續24年被美國保守派重要智庫之一的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最自由經濟體,但基尼係數卻高得驚人,誠然是破解新自由主義神話的實證。(攝影:黃樂祈)

 

解藥在「經濟至上」外發掘另類價值

 

許氏看得很通透,強調保障一國兩制某程度並不到位,因為中國的制度自改革開放已轉向資本主義。是以,討論香港的未來,談的不是如何維持過去的「繁華穩定」,如何保障「香港制度五十年不變」云云,而是重新思想自由的內涵。同理,台灣和國際社會亦當細嚼箇中的意義。

 

全球民主倒退,不能只強調專制的勢力與利誘,也當檢視新自由主義如何綁架了民主體制。英國著名地理學家大衛‧哈維(David Harvey)就指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運作其實建基於商品化和掠奪性累積,私有化把社群的共同資源如交通、土地、教育、醫療變成私人謀利途徑,同一時間,金融資本則透過財技和國家再分配扶持 更多,這樣,民主體制往往已成為服務富人的工具,與專制的差異也就大大拉近。

 

日前屏東縣議員蔣月惠公勇路拆屋拓寬案中獲得不少關注與同情,正正是這個富者愈富、貧者愈貧之時代的一個寫照。空有民主的外衣,卻陷入政商界創立的新自由經濟宗教,最終只會產生提倡自由卻失去自由的現實。

 

於是,許氏想起了馬克思。當然,這位二百年前出生於德國的學者難免備受爭議,但許氏卻希冀校正讀者的眼光,與其說馬克思是社會、共產主義的藍圖家,其實他是一個致力批判資本主義的思想家。回顧馬克思活躍的世代,正是工業革命在大英帝國發展迅速的日子。

 

可是,劇變的不啻是帝國版圖擴大和經濟表面欣欣向榮,童工、環境污染、工人罷工、貧富懸殊等社會問題也接踵而起,形成一個汰弱留強,只有贏家與輸家的世界。丁學良亦以為,馬克思是站在人本位的立場上對資本主義制度作出控訴, 更多所以在《共產黨宣言》當中,才有「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之條件」這一句。摒棄後來馬列主義對馬克思的扭曲,或許我們能從這位思想家看到現今世界實際需要處理的問題。

 

當然,共產主義在上世紀已證明其政治上之不切實際,但也是時候解決新自由主義編織多時的謊言。市場需要管控,市場價值不是金科玉律,更重要是需要一個非經濟層面的想像,一個容許不服從「主流」權利的空間和制度,人才有自由和活得有尊嚴的可能。就如最近一期《新新聞》(第1614期)說,統促黨在台灣基層得以生存,不在靠勢力讓人臣服,而在於它滿足基層某些需求,如果基層需求得不到舒緩,北京還是能找到代理人填補。面對專制的輕狂,不宜站在「我們的制度較你們好」的道德高地,而是不斷檢討自己的惡,使民主的社會再次展現不一樣的生命力。

 

蔡英文政府推行的稅改有劫貧濟富之嫌,其實並不叫人意外,因為只要新自由主義繼續主導全球政經的意識形態,各國的執政政府也難以扭轉傾商的方針,台灣自然也沒有例外。(攝影:黃樂祈)

做保姆 是她最后的避难所 还是她的新牢笼?

如今的中产夫妇越来越爱抱怨家政阿姨飞涨的工资,却往往对家政工本身的困境视而不见。家政阿姨的劳动者地位却不被法律承认,也意味着当家政工遭遇家政公司跑路、雇主欠薪、性骚扰和暴力伤害时,她们每一笔“高收入”都将是最后一笔。

同村妇女天南海北往外面跑,韩姐做了“贤妻”;年轻的姑娘去工厂做女工,韩姐做了“良母”;直到债务缠身,已经不那么年轻的韩姐不得不几经辗转来到北京,为家庭、孩子赚取读书生活的费用。

在北京,老龄化问题、二胎政策以及中产工作的高强度制造了庞大的家政工市场。韩姐做不了流水线工人、做不了服务人员,家政行业成了她的职业归宿。然而,十几年的家政生涯,却如渡劫渡难。

第一难,克制的爱

2005年10月,韩姐从天水西口镇铁炉村出来。05年的望京是一片荒地,杂草丛生,根本没有家乡人吹得那么天花乱坠。靠着当地妇联跟北京市家政公司的联系,韩姐和一百号人几夜间纷纷找到雇主。

来北京第三天,韩姐得到第一份面试。女主人和丈夫是北京土著,在商海翻滚难以抽身,长辈们身患重疾无法帮衬,家里两个月大的女儿一天到晚不睡觉,一家人被折腾地死去活来。实在招架不住,决定雇个帮手。

中产妇女雇佣家政工主要看服从和可控制性。韩姐瘦弱,三十五岁,比女主人小几岁,外貌和口才普通,生养过三个女儿是加分项,面试结束。韩姐被录用。

“她一回家,就躲进卧室。”上户第一天,韩姐诧异女主人对孩子的厌倦。“也不是产后抑郁,好像不喜欢孩子。”女主人简单交代几句,要给孩子念三字经,启迪心智。之后,像是企划案有了专人负责,女主人对孩子不闻不问。

韩姐却是第一次舒坦地扮演“母亲”。大女儿一岁时,韩姐怀上老二,挺着大肚子,给老大换尿布。等到老三就更费事,两个小家伙在脚边绕着跑,动不动就要抱。公婆没出什么力,最后还是靠着自己硬挺着撑了下来。出村口时,小女儿追着客车跑了半里路,一家人的活路在前面,她不能够回头抱起自己的姑娘。

韩姐把对三个闺女的爱全部倾注在“小不点”身上。韩姐陪着“小不点”唱儿歌、玩游戏,费了心思背下三字经,比紧箍咒还好使,一念“小不点”就安静。没多久,女主人一碰“小不点”,她就哇哇大哭,女主人闲暇时间挤出的笑容突然僵住。

孩子的错认令女主人非常焦虑和慌张。先是不许“小不点”跟韩姐同睡,后来又要亲自帮孩子洗澡,孩子爱玩水,把水溅到她身上,又埋怨韩姐太惯着孩子。25斤的“小不点”整天挂在韩姐身上,身体瘦弱的韩姐胳膊每天“像被皮鞭抽过一样”。四个月后,韩姐的身子终于吃不消,女主人松了一口气,“你离开吧。”

“孩子有没有哭?”离开雇主家才两天,韩姐打给女主人。“孩子没哭,很乖。以后就不用你费心。”女主人掐断电话。

后来韩姐才明白,“婴儿最多只让带到一岁,七个月就会认人。离开之后,雇主也不希望再联系。”

家政工只是女主人短暂的“替身”。刚做家政的韩姐还不懂这个道理。

第二难,求助无门

2007年2月7日,轰动一时的富平案的发生。这一天,一位家政工小雷照顾的小孩因为呕吐弄脏了衣物,小雷将小雨置于沙发后,将脏衣服拿去衣服清洗。而就在此时,孩子从沙发落地,头部遭受特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次日凌晨三点,小雨经抢救无效死亡。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判决富平家政服务公司因雇员过失赔偿幼女父母47万元。而案件的争议焦点是保姆应当尽何种注意义务,以及保姆与家政中心之间是否是劳动关系。

这个案子对于家政工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富平案”之后,许多员工制家政公司为了规避潜在的法律风险转型为中介制。这就意味着,无法确定劳动关系的家政女工,当面临雇主违约、欠薪、打骂、虐待、超长的工作时间及糟糕的食宿条件等劳动权益受损的情况,很可能无法利用《劳动法》捍卫自己的劳动权益。

09年,韩姐被一个“富婆”雇佣,这是她头一回去高级小区当保姆。起初觉得挺新鲜,没几天,韩姐就被富婆各种挑刺。那阵子,“富婆”的老公出轨,跟一个大学生好上,和她离了婚,只给她留下了一笔钱。而“富婆”的女儿出国留学不在身边,“她得了抑郁症”,一个人苦闷,冲着韩姐大吼大叫,韩姐像丫鬟似的被她欺负。不想干了。“富婆”不是没钱,但是像是神经质般地要守住这笔“分手费”,一分不给韩姐,还扭着韩姐的胳膊,要将她扔出门外。

韩姐反抗,但身形瘦弱的韩姐敌不过体态丰满的富婆。韩姐伤了尾椎骨。打电话报警,警察来了,富婆一亮身份,警察一看是“官家人”,二话不说,扭头就走。韩姐孤立无援,打电话找公司,公司也支吾没法处理。韩姐去劳动仲裁局,被告知没有签署劳动合同,无法受理。没多久,韩姐从电视新闻上看到那个女人在自家的天台,把家里的现钞洒向天空。

韩姐在医院住了多半个月,每晚都梦见富婆在天台的嚎叫和大口吃肉时的狰狞。到最后,她也没从“富婆”那里要回自己的工钱。

第三难,恶意欠薪

2013年,患白血病的赵阿姨出院。出三千,请韩姐照顾。她老公得癌症去世,家里欠了几十万,赵阿姨换血又花了几十万,家里积蓄都花光了。赵阿姨把二居室租了出去,租了间一室一厅,租金几乎刚抵了房租。韩姐睡折叠沙发,但赵阿姨不许晚上十一点以前打开沙发,韩姐累了也没地休息。

早起韩姐熬了一锅红枣粥,煮了几个鸡蛋,端上桌。赵阿姨挑出韩姐碗里的红枣,又从韩姐手里夺去剥好的鸡蛋,“你没生病,我是病人,给我吃。”女儿女婿每天晚上都过来吃饭,做了肉菜都端在他们面前,韩姐够不到,赵阿姨倒是直接,“我女儿女婿工作忙,他们辛苦,都给他们吃。”

冬天,赵阿姨喜欢通风透气。韩姐穿着单衣、凉拖,赵阿姨把自己裹得紧实,打开窗户,冷风飕飕窜进来。家里衣物都得手洗,韩姐在阳台上搓着使不上劲,手冻得通红,双腿发软。感冒了,脑袋沉想找个地方歇一歇,赵阿姨有洁癖,还不让她躺到自己床上,女婿坐在沙发上打游戏,韩姐去厨房摊开凳子眯了会儿,女儿见了非常生气,“付你钱让你干活,叫你睡觉啊。”

“我感冒了,别给老太太传染了,我现在就走。”韩姐说完,女儿呸了一口,“是你说要走,一分钱没有!”韩姐给家政公司打电话,没人愿意来。“没人管,是吧。哪里来的小偷,滚出去。不然我报警了。”一直耗到晚上十点,女婿下班回来,扬言要把韩姐铺盖卷丢到门外。公司给赵阿姨女儿一通电话,说“钱给她结了,我们给你找人。”赵阿姨闺女不答应,让公司重新找到人,再结韩姐的工资。韩姐背着铺盖卷,无处可诉,花了5块钱在公司大通铺过了夜。

那阵子,孩子要交学费,韩姐迟迟拿不到工资,韩姐丈夫向各路亲朋借了笔款子,孩子上学的事才有了着落。公司派人上户那天,韩姐跑去赵阿姨家,被她女儿堵在门口,“你进来我告你入室行窃。你再纠缠,等我老公回来,不撕了你才怪。”韩姐被雇主打过,吃药看病花过不少钱,韩姐怕了,最后赵阿姨从门缝里塞给她四百块钱,韩姐离开了。

第四难,严苛监工

2014年,韩姐拿到高级母婴护理证,当时北京高级月嫂月收入可以轻松过万。韩姐所在的家政公司没有合适的雇主介绍给韩姐,家政行业明令禁止家政工接私单,否则会被拉入“行业黑名单”。

没得挑,韩姐接着做育儿嫂。女雇主是外企主管,男雇主则是国家电网的,家里一对龙凤胎,上小学,住校,韩姐照顾两个月大的双胞胎,月薪六千。

韩姐大女儿刚上了大学,老二老三考上了市重点高中,韩姐的老公跟着去天水市,做保安,一个月一千八,租了二十平米的屋子。每个月一大家子吃穿用度都靠着韩姐担着,“没活,一家人只能喝西北风。”

女雇主要求十分苛刻。韩姐需要在8开纸上准确记录自己的工作日志,包括孩子的作息、活动内容、洗澡、喂奶时间和份量、辅食份量、钙片的数目。她还经常向高级育婴师请教,指导韩姐的工作。

中午做完孩子辅食后,韩姐才能吃饭。家里还雇有一位四川人张阿姨,负责家里伙食,月薪三千五。韩姐工资远高于她,张阿姨心里不平衡,常常不给韩姐留饭。雇主一家来自湖北,爱吃米饭,爱吃辣,韩姐胃受不了,吃米饭反酸,就想喝点稀的。张阿姨不搭理她,做了肉菜,雇主家吃完,把肉全部夹到碗里自己吃光。到韩姐吃饭,只能干蹬着一盘辣椒,扒拉两口米饭。女雇主知道后也只是劝韩姐不要计较,“张阿姨节省,她怕剩下。”

没多久,韩姐胃病犯了,买了香砂养胃丸。吃药的时候,黑色的小丸药掉在地上,女雇主看见又哭又骂,“你得啥病啊,你的药要掉我儿子辅食里怎么办啊,你要毒死他们啊!”韩姐生气又委屈,指着药瓶,“我这是治胃病的药。”拿出体检报告,“你看,我没有传染病!”女雇主自知理亏,晚上回家,对韩姐说,“你有胃病,给孩子做辅食的时候,也给自己做点。我给张阿姨交代了,以后每顿给你做点稀的。”

带孩子辛苦,带两个孩子更让韩姐吃不消。做了两个月,日夜颠倒,腰疼眼胀,身子垮了。韩姐想走,女雇主退了一步,少五百,让韩姐只带管一个孩子。原先韩姐跟女雇主睡一屋,两孩子睡里间,夜里孩子哭闹,她就得起身去哄。现在,女雇主让一个孩子跟自己睡,另一个孩子睡另一个房间,由韩姐照顾。但女雇主又不放心,专门把孩子姥姥从县城里叫来,监视韩姐。

姥姥刚来第一天,韩姐心就凉了。累了一天,韩姐倒头就睡,没多久响起鼾声。姥姥一把揪起她,“打工的,你吵着我了。”韩姐被惊醒,“你别揪我啊,我以为我犯啥错了。”等姥姥睡熟,韩姐眼皮撑不住了,听见打呼声,被自己吓醒,接着几天不敢合眼。

年三十,韩姐过年回家。离开的早晨,女主人告诉韩姐,“年后不用来了。”

第五难,负荷超重

家政工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家里几张嘴等着吃饭的韩姐没性子等好活,只要酬劳不会太低,大都接受。

2015年12月,韩姐的月薪再次下滑。女雇主在物流公司上班,每个月四千五,“我挣的钱刚够付你工资。”奶奶带了田田两年,女雇主不愿意公婆再插手孩子教育,干脆花钱请人。又担心韩姐虐待孩子,在客厅安了监控器,除了去厕所,不允许韩姐离开监控器范围。即便如此,女雇主还是不放心,每天都要问田田,“阿姨给你吃了什么,玩了什么,有没有骂你、打你?”田田被惯坏了,淘气,每天对韩姐拳打脚踢,“每天都想教训这个捣蛋鬼”,但有监控,只能忍在心里。

爸妈不在家,韩姐每天喂他吃饭,玩耍,时间久了,田田接受了韩姐。田田三岁生日很快就到了,女主人买了15寸的巧克力蛋糕,田田先切了一块给韩姐。女主人瞥了一眼,韩姐没有拿。买了草莓,女主人自顾自地吃,田田看见问,“阿姨没有吃,为什么不给阿姨?”田田妈说,“那你给阿姨拿一颗。”韩姐吃了。田田又说,“阿姨吃完了,我再给她拿一颗。”女主人烦了,“人家要吃自己会拿,你管那么多事干嘛!”田田被呛哭,韩姐心里也烧起火。

2016年3月24日,新修正的《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于条例》实施标志着北京市全面二孩政策正式落地。观望很久的田田爸下了决心买了新房,为生老二做准备。这位每晚都要去新家开窗、关窗,除甲醛,经常11点以后才回来。韩姐睡在客厅,男雇主走动的脚步声和开关门声,常常吓醒熟睡的孩子。韩姐刚合上眼又得起身去哄。

起先女雇主不愿意韩姐接送田田。但是产期近了,只好让韩姐送田田上学。雾霾天,女雇主给田田和老公戴上口罩,唯独没有给韩姐,韩姐心里很不是滋味。

就是这一年,韩姐家的老二跟老三一起考上大学。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压得韩姐喘不过气。牙疼、肩周炎,被各种疼痛折磨到翻来覆去的韩姐将两个家庭的绳索系在腰间,打个死结,一步一步拖着往前走。

忍不住牙痛,去附近的小诊所种后槽牙,牙没种好,还把两颗前臼齿磨坏,因为小诊所消毒不好,其他的牙齿也受了影响。白搭了六千,协商了大半个月,诊所不愿全赔。去北大口腔医院治疗,又花了两千。正规医院的医生说了,要补之前的后槽牙,还得再花六千。这就得一万五。为了补上这个窟窿,韩姐打算多做点活。

田田妈生了二胎,坐月子雇了月嫂照顾,熬过几天后,觉得人家伺候得不好,辞退了。韩姐帮忙做月子餐,照料幼儿。韩姐有高级母婴护理证,可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按当时市场价格韩姐照顾大半月,服务费用七千块,而女雇主认为这是韩姐应尽的职责,只给了五百块钱。

月子刚过,女主人看见韩姐在吃药,“我看你身体不好,你换一家吧。”韩姐没有想到人会这么绝情。已经是17年的秋天,韩姐从雇主家里出来,天阴沉沉,没有阳光,脸却像被炉碳炙烤过一样发烫。

“三个闺女还在上学,三天半月没活,她们就得饿肚子。”韩姐的苦衷,田田妈大概不会在乎。

第六难,养老难题

赶在入冬前,韩姐找到一份新活,照顾老太。老太据说是中国计算机领域的领头人,“她写的书全是英语的,我看不懂。”老太太老年有些痴呆,而且看起来不好相处,但是两儿子都好,清华毕业,知识分子,挺斯文的,好说话。“每个月给5000元,平时给不少零花钱,他们跟我说我和老太太想吃什么就去买,吃好一点。”

这个工资比当育儿嫂的低,但韩姐急需用钱,凑合了。但韩姐开始愁,“两人咋说话啊?”老太去年是去年突发脑溢血落下的后遗症,老犯糊涂。半夜两三点,老太起来嚷嚷要吃牛肉面。住在次卧的韩姐听到动静,跑过去,跟对待不懂事的孩子一样,拉开窗帘,指着外面,告诉老太太:“黑,别出去。”老太一把推开韩姐,拿着钥匙要走。说不动,韩姐连哄带骗,折腾小半晚,老太乏了,躺回床上休息。

也不是每次都能哄住。老太“痴呆脾气又燥”,一不高兴,就摔东西打人。刚去的时候,韩姐老是挨打,也不敢还手,躲进卧室里,老太踹门,要她的退休金。韩姐哭笑不得,“你钱又不在我这。”老太儿子知道后,留下一句,“那你态度不够硬。”毕竟八十多岁的老太,力气弱小,老太再动手,韩姐一把抓住她,她还不上手,“被震住了”。

没几天,韩姐就遭到老太“报复”。老太有风湿,一丝凉风都不能吹,屋子门窗紧锁,韩姐却被闷得喘不过气。韩姐借着倒垃圾,出去透口气,老太听到响动,将屋门反锁。钥匙插进锁孔,转不开,韩姐慌神了,担心她开煤气,或者乱吃药。使劲敲门,没人搭理,向老太儿子“求救”,听他儿子的建议,往屋子里塞纸条,“我被困在外面三四个小时,才进了门。真是怕了,再不敢出去了。”

今年夏天的夜,溽热又黏长。韩姐吃完去火药,拉开窗户又合上,最后露出一丝窗缝,躺在床上,额头的汗在皮肤褶皱处交汇,沿着脖颈和脊背,渗进枕头和床褥。韩姐脑袋沉了下去,传来阵阵鼾声,梦里被一只手捂住嘴巴,猛地惊醒。

已经48岁,家政平台注册的最后年纪。韩姐在四十多个家庭里扮演“厨娘”、“丫鬟”、“侍从”、“奶妈”的角色,却从来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母亲。三个女儿靠着她的辛劳都上了大学,但感情疏离,每年都得靠着丈夫的提醒才记得给韩姐祝福。

帮助数个家庭解决养老问题的韩姐,对于自己将来的养老却没有自己的答案。

家政行业是我最后的避难所

韩姐并不想做家政工,更不想去北京。留在家乡但凡有一条活路,她也不想抛家弃子。

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实施,集体劳动被瓦解,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被恢复。男人们拿起锄头誓要征服土地,创产增收;“撑起半边天”的农村妇女们退回家庭,洗衣做饭,照顾老幼。“家家都想要男娃,女娃耕不了地,继承不了土地和宅基地。”

正是激进化市场改革将照料的重负抛给家庭和个人,不论是中产女性还是底层妇女,都不得不重新背负家庭照顾责任各种繁重事务,又在市场化的浪潮中,这两个女性群体之间形成了微妙的关系——她们既是完成家庭照顾任务的主体,同时又是雇主和劳动者的关系。

如今的中产夫妇越来越爱抱怨家政阿姨飞涨的工资,却往往对家政工本身的困境视而不见。家政阿姨的劳动者地位却不被法律承认,也意味着当家政工遭遇家政公司跑路、雇主欠薪、性骚扰和暴力伤害时,她们每一笔“高收入”都将是最后一笔。

对于来自西北农村的韩姐来说,在北京做家政工的这十年,受的委屈太多,但家政行业却是她供养她那逐渐疏离的家庭的唯一方式。她已经分不清,做保姆,是她的避难所,还是她的牢笼。

http://www.aboluowang.com/2018/0816/1159148.html

P2P爆雷,投资人血本无归只因为咎由自取吗?

如今,P2P的雷暴还在持续。一个庞大的中产投资人群体开始浮出水面,在雷暴声中,他们哀鸿遍野。他们惨遭清洗,只是因为他们傻、贪吗?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对似乎近在眼前的巨大风险视而不见?

作者 | 林深

“一夜之间,全都爆了。”7月底开始,许多P2P平台的投资人发现到期的资金不能够兑付,甚至有平台直接发布通知,平台暂停服务、老板跑路。P2P爆雷潮席卷而来。成千上万的爆雷潮“难民”焦急地投诉、报案,不少QQ群聚集了大量的“难友”。而在线下,大量投资人顶着烈日与暴雨,涌入到上海、杭州、北京等P2P企业集中分布的城市,希望找回丢失的财产。


几十位“牛板金”投资人在大堂聚集维权 图片来源:网贷天眼

过去几年,年化利率从近10%到20%不等的P2P理财平台吸引了大量的投资人。不少中产阶级将上万甚至上百万的积蓄投入到了P2P平台,另外有一些年轻人不惜从信用卡、网贷、亲朋好友手上套现借款来投资P2P。P2P爆雷之后,一切梦幻都破碎了——有些人的积蓄血本无归,有些人一夜间债务缠身。

就在“难民们”焦急地找寻追回资金的办法时,许多局外人却开始对受害者们加以指责——或嘲讽他们傻,对显而易见的风险视而不见;或斥责他们贪——竟然倾其所有,甚至不惜高举外债进行投资。就连官媒也开始提醒投资者“擦亮眼睛”,“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博傻’”。

如今,P2P的雷暴还在持续。人们感叹,海水退去后,人们才知道谁在裸泳,同时,一个庞大的投资人群体也开始浮出水面,在隆隆的雷声中,他们哀鸿遍野。但这些投资人遭遇的悲剧,真的只是因为他们又傻又贪吗?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对似乎近在眼前的巨大风险视而不见?

债权投资,远比股权投资安全

“我工资收入一万左右,对我来说,这些损失也是一笔不小的钱,要好几个月才能挣出来,都是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积蓄。” 在这场P2P雷暴中,Jack丢了至少3.8万元。对于这一笔损失,他只跟媳妇说了“不影响生活”,但万万不敢告诉她具体的数字。

2011年,P2P刚刚起步。刚毕业于北京某211大学财会专业的Jack从贴吧上敏感地注意到了P2P的广告,开始试水,“投了1w人人贷,那时候年化收益率13.5%,赚到了。”

P2P,即person-to-person(或peer-to-peer)的缩写,是一种将小额资金聚集起来借贷给有资金需求人群的一种民间小额借贷模式,属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一种。在中国,最早的P2P网贷平台成立于2006年。到了2012年,中国网贷平台进入爆发期,网贷平台数量扩大到2000余家。这一年,国内含线下放贷的网贷平台全年交易额已超百亿,在那之后的几年里,P2P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人。

Jack对P2P显然做足了功课。“首先,p2p模式是从外国引进的网络借贷模式,盈利主要来自于利息差和手续费;其次,和权益类投资不同,我们拿到的是固定收益;然后,我们承担的投资风险主要是财务风险,也就是债务人破产导致的风险。”

充分了解P2P原理的Jack没有冲动地投入过量的资金。“我个人是属于风险厌恶型的。而且我是一名会计师,因为工作的原因,经常要学习相关的知识。我之所以投资P2P,是因为我觉得债权投资风险相对比股权投资风险小的多。”也就是说,将P2P选作自己的投资方式,已经是Jack理性考虑做出的相对保守的选择了。

面对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作为并不富裕的中产,不敢也没有能力投资房地产等“大项目”,又不甘心把钱放在银行里任其贬值,P2P投资似乎是最折中的方法了。而P2P平台正是瞄准了这一群体进行“精准打击”。

稳妥起见,Jack还给自己设置了一整套的保险方案。首先,他在选择P2P时给自己划了三条红线:第一,必须有银行存管;第二,必须有大型企业的推广或入股;第三,投资回报率不能超过15%。另外,为了降低风险,他还采取了“分散投资策略,在不同的平台投资相对较低的金额。”

“我想到了把鸡蛋放到不同的篮子里,但我没有想到的是,所有的篮子都在一个车里,然后车翻了。” 雷暴来临,Jack才意识到再怎么小心,风险都很难避免,“银行存管就是个笑话,平台完全有能力绕开所谓的银行存管;然后这次我遭暴雷的平台基本都是小米推广的,小米却甩锅不管;至于第三条,面对这种连环雷暴,也是根本无效。”

“过去我相信,向P2P贷款的小微企业就算信用度再低,也是企业,企业有资金周转,就会有收入,本金损失都可以接受。”但这场雷暴改变了他的想法,“这行业并不正规,相关的法律框架并没有建立完善,所以最大的风险,是道德风险,而非投资风险。”

Jack无奈地自嘲道:“可能是因为读书读傻了,才低估了道德风险吧。”

但Jack再理性,仍然忽略了关键的一点:由于急功近利的产品营销以及整体经济环境的不景气,P2P模式的财务风险系数被放大了。P2P平台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加速扩张,一边向投资人承诺高收益,一边向借款的个人与企业降低借款门槛,这意味着有大量信用度低,从银行拿不到贷款的个体转向P2P民间借贷。而P2P平台则指望着这些人付出高比例的贷款利息,以支付他们对投资人的承诺。然而,在实体经济不景气、P2P信用体系缺乏完善的背景下,P2P平台坏账率居高不下,一些平台甚至拿后来投资者的资金来补足前面投资者的收益。

在国内经营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年轻创业者阿杰表示:“现在的经济环境,没有什么生意能够达到10%以上的盈利,一些P2P却给出了将近20%的收益率,这根本不靠谱。”

“我是比较早的米粉了,我相信它”

白星也是这次雷暴的受害者。2016年,正是P2P平台e租宝非法集资案爆出的那年,P2P还很火爆。当时30岁的白星通过亲戚第一次接触到P2P投资,“最早也是不信的,比较谨慎。我有亲戚在H大金服上班,亲戚说他们自己都在投,没什么问题,我就投了。” 很快,白星就尝到了甜头,“那时候投了大概30万,利息是8%一年,第一次就拿回了本金利息两万多。” 回款次数变多,就慢慢放下了戒心。

从2016年开始到2018年,成交指数(红线)在一定攀升之后开始波动下降,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气指数(蓝线)不断波动上升,直到2018年7月P2P雷暴发生,两大指数骤降。

不得不提的是,白星还是一名资深的“米粉”(小米产品的粉丝),而这一层身份,正是促使他扩大P2P投资的重要因素。“我投的掌悦理财和小米有合作,说是只有拥有小米手机的、并在小米的软件市场里下载才能获得专属福利平台。”

在过去的几年,小米产品的销售和P2P的推广深度捆绑在一起。比如,MIX2S手机刚出来的时候,官方商城要抢购,很难买到,但是如果购买了理财产品就有机会获赠。另外,不少P2P理财平台直接嵌入小米互联网生态链服务中,如小米手机的“小米运动”APP和小米VIP的每日任务,广告中标注了“米粉专享”、“每日福利”等字样,小米用户完成下载、注册等任务后,就能获得奖励。


图片来源:网络

白星对小米的信任,是长期以来培养起来的。“说真的,上网随便搜索都能看到利息10%以上的P2P产品,我都不会相信,但小米推过来的平台我还真就没多想,看他们这么大力宣传还是米粉专享的,肯定没问题。毕竟我是比较老的米粉了,手机刚出的时候我就有购买,现在家里的净化器、扫地机器人还有父母的手机都是小米的。”

出于对小米的信任,白星甚至没有再仔细审查P2P另一端。“掌悦有说是保本保息的,还有三方的担保公司,并且接入了网银存管。风险提示我之前还真没看到,爆雷之后再回去看,才发现背景上写的风险提示,而且在很不起眼的地方,很小。”白星表示,自己曾经用天眼查查过借款的公司,确实有实体,但是更多的信息就需要花钱买权限了,“况且你借出去的标都是被打乱的,不可能每一个公司都去看。”

不过,就算投资人足够仔细看到了那一行小小的“投资有风险”的提示,哪怕他们在“天眼查”之类的地方查到了借款人的公司实体及股权信息,他们仍然难以辨识真正的风险。为了吸纳更多的资金,本应当承担信息中介的P2P平台在承诺高收益的同时,却刻意地掩盖投资的风险。比如,这些平台只会告诉投资人“预期回报”,但不会写清楚“预期回报”是如何计算的,更不用说详细披露底层资产的性质,对于产品违约之后的赔付问题更是少有提及。

曾经,白星一度通过P2P投资实现了财富自由,但如今,小米推荐的P2P遭遇大规模爆雷,白星一下子损失了80万。现在,白星加入了一个小米维权QQ群,群友自主统计,截止到8月2日,小米推荐的P2P平台爆雷率高达76%。

“小米在宣传他们的产品时有没有对公司的背景进行审核?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小米现在这么高的暴雷率,说明这些问题平台就是冲着小米庞大的米粉资源去的。” 在白星以及群里的群友们看来,小米应当赔偿他们的部分损失。

借助中产对投资的巨大需求,P2P在过去几年疯狂生长,并在各大互联网渠道疯狂投放广告。2017年,P2P几乎霸屏主流网剧,比如口碑极高的网剧《白夜追凶》里钱站与爱钱进两家P2P平台的创意中插广告;又如《那年花开月正圆》中出现了悟空理财、现金借款、爱钱进三家网贷平台;近日被立案调查的唐小僧的广告就曾出现《琅琊榜2》等多个热播剧中。

风险信息的刻意掩盖,推广宣传的疯狂美化,P2P为自己塑造出了“安全投资”完美的形象,为投资者强行灌下了放心药。但推广者、融资人、生产商的利益紧紧绑定、债权股权暧昧不明、借款人无力偿还债务……这一切,投资人不会知道。

“要不是国家站队,搭个台子说年收益10%,您信吗?”
早在2013年底开始,P2P平台的危机就已经开始显现。随着投资需求不断高涨,不少创业资本开始涌入互金行业,在P2P领域,一个刚刚上线的平台,一天之内吸纳个几十万甚至百万并非难事,一批平台居心不良,在上线的几天甚至半天内,圈了一把投资人的钱就拍拍屁股走人。截至2014年12月,出现提现困难、倒闭、跑路等问题的P2P平台达到338家。更为震撼的案子出现在2016年,一家名为“e租宝”的P2P平台非法集资700多亿元,其庞氏骗局本质被坐实,受害的投资人规模多达90余万。



2014年P2P跑路欺诈部分企业名单。图片来源:网贷之家

但吊诡的是,P2P领域已经爆发的集体性危机仍然没有击垮后来投资人的信心,主流媒体的宣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就因为国家和媒体的站队所以才那么多人入坑的。要不随便看到路边搭个台子说年收益10%,您相信吗?”白星回忆,两年前他在媒体上看到过大量鼓吹互联网金融的新闻报道,“就是国家之前的拼命推广,让很多人忽略了风险。”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实际上,P2P这类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火爆,与当下的金融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近年来,在去杠杆的政策引导下,传统金融机构对于贷款审批不断紧缩。在某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做信贷审批的小刘表示,“因为央行提高了银行准备金率(注:银行需要提留一定比例的存款,以保证储户提款,其余的存款才能用于放贷或投资,这部分存款叫银行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调高银行准备金,减少银行贷款,抑制经济过热。)这两年银行在个人信贷、个人抵押贷款还有企业贷款的业务上都在收紧。”在另一家城市银行工作的小妮也表示:“我们银行从去年开始走保守路线,坏账金额太大了,银行不看好市场,不敢放款。”

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改革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扩展普惠金融业务,规范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也正是因为如此,民间金融借贷的生意也红火了起来。银行小刘对此也深有体会:“很多民间借贷企业出现了,他们经常通过各种方式试图接近银行工作人员,希望能够接触到那些贷款遭拒的人的信息。我是不敢,但据我所知,我有同事就曾经向外售卖过这类信息。”

金融借贷业务就这样被进一步地去中心化,不断交给了民间市场。而这些P2P的投资人,大多只看到了包装精美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看到了主流话语对该行业的普遍看好,却难看到自己投入的一笔笔生活储蓄,其实从一开始,就是消化整个金融系统的债务危机的工具。

当P2P平台不断透支着信用,向投资人们打造着P2P“安全投资”的形象,加之主流舆论的支持,我们可以说,这些投资人对于风险的漠视不是因为傻和贪,而是被不断市场化的金融世界制造出来的。

暴雷之下,中产下沉
雷暴之下,焉有完卵。
在这一波P2P爆雷中,受害者不是资产富足的上流社会,也并非袋中羞涩的社会底层,而是那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产。P2P平台正是看准了的“新中产”,更准确地说,是这群人的家底。


图片来源:谷雨

白星说,他损失的80万本来是要在成都买房付首付的,“这下子计划全泡汤了”。受雷暴影响的还有他的家人,“就昨天,我姐姐投的60万也爆了。这些我都没敢跟父母说,他们年纪大了,怕他们担心。” 白星因为这笔损失,压力很大:“如果有什么维权活动,我会去的。”

Jack说,“3w多损失追肯定是要追的,但是我并不打算去闹事,也不会参加集会活动。我能做的就是报警,工商投诉,信访办留言,然后等事情告一段落,联合起诉小米。我不会做任何违法或涉嫌违法的事,因为一旦被抓,前途就完了,不值当的。”这次事情之后,“只会考虑保值,不会再考虑增值了,因为风险完全不可控。以后可能要将90%的资金放在国债上了。”

而把近35万储蓄投入到P2P里的阿紫因为这次雷暴陷入了绝境。“我生活本来就挺糟的,被坑了后跌入谷底了。我家里重男轻女,我父母我弟弟有什么开始都找我要钱,否则就到外面去说我不孝。加上我离了婚,还带着一个孩子,现在经济不好,我三十多了,工资太低,赚不了那么多,经济压力很大,才拿去投资。本来就指望这点存款,未来算有点看头,但现在钱没了,我打算把孩子还给我前夫,我活着也没啥意思了。”

被收割的中产投资人们成千上万,如今正躁动不安:在雷暴之后,我们这些中产,还是中产吗?

https://www.letscorp.net/archives/133365

必要的幻象——美国社会中的思想控制(摘录)

Necessary Illusions
——Thought Control in Democratic Societies
(Noam Chomsky)

2003年6月华盛顿邮报、美国广播公司(ABC)联合进行的调查发现四分之一的美国人相信伊拉克在最近与美国的战争中使用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1]在同一个月进行的另一场调查发现34%的美国人相信美国已经在伊拉克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2]在9月份进行的另一调查则发现69%的美国人相信萨达姆侯赛因个人与911事件有关。[3]其实连布什政府自己都不得不承认这些指控都是不真实的。这些错误观念就是称之为“意识形态霸权”的思想控制体系导致的结果。这种霸权是通过诸如媒体、教育制度、新话等机制实施的,其主要功能就是确保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经济制度得到支持。

在所有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暴力以及或者意识形态来维持其控制。如果能够说服大多数人其统治是合法的,那么维护这种统治需要的暴力就少些。实现这种功能的意识形态包括君权神授,社会达尔文主义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所有这些都是要解释特定社会中特殊精英统治的合法性并帮助他们维持其权力。有些阶级分明的社会更多地依赖暴力,有些则更多地依赖意识形态。美国更多地依赖意识形态,虽然也使用一定程度的暴力。

在1905年以前的俄国,延续多个世纪的多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本有可能威胁君主的权力。然而,所有这些起义都不反君主制。他们认为是那些形形色色的“烂苹果”而不是社会制度产生了问题。起义者相信朝廷的压迫行为是受狗头军师、贪官污吏或其他恶势力蛊惑的结果而不是君主制本身的结果。这种认为君主制无辜只是需要改良的信念有助于防止它被推翻。绝大多数反抗君主的起义并没有试图推翻他。君主制只是在多数人不再相信问题是“烂苹果”造成的而不是君主制固有的时候才垮台的。

美国的意识形态霸权与此相似。有些根本的原则从来没有被质疑过——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国家,帝国主义等等。只要这些根本原则不受挑战,辩论就可以激烈进行,任何不同的观点都可以形成。辩论得越激烈,就越能稳住现状,因为它会让社会显得比实际上更开放和多元。思想是有界限的,一边为自由主义,一边为保守主义,中间还有各色意识形态。(我把自由资本主义放到这个光谱上)私有财产,国家等的合法性总是不言自明的。

比如说,最近历史上美国对其他国家的干涉都被看作是仁慈的好意的。也许有人会说这些干涉并没有产生支持者所希望的好结果,或者得不偿失,但是认定美国是出于好意是毫无疑问的,虽然有时会犯错误。对资本主义和国家也有类似的假定。虽然有人会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但是大多数人并不怀疑它们的合法性。因此,只要多数美国人认为美国的制度是牢固的,它就是牢固的,正如当大多数俄国人认为君主制是合法的,君主制就安然无恙一般。那些对现状不满的人会被各式各样的改革计划所吸引、会投票支持不同的政客而不是支持推翻整个制度。

这些观念不仅为大多数美国人所共有还通过各种机制传向全国。重要的是,霸权一旦建立就可以自我延续、不断更新的。那些相信该观念的人在不同程度上会向外人宣扬传播,向下一代灌输。还可以通过电影、小说、研究、娱乐活动等交流形式间接地让更多的人了解,虽然这种传播未必是有意的,直白的。

批评家在延续意识形态霸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那些最激烈反对现政权的人都认可这些基本观念的话,这些观念无疑会得到进一步巩固、强化。因为如果连他们都赞同这些观念,就更少有人愿意去挑战它们,除非愿意被人当成疯子。那些对现状不满的人会投入到接受基本观念的活动或意识形态中去,对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经济制度并不构成多大的威胁。

在美国出现的意识形态霸权和极权国家维护其统治的机制是不一样的。极权国家倾向于更多地依靠暴力控制人民,虽然他们常常也拥有一个支持现状的意识形态。美国确实仅偶尔采用暴力对付持不同政见者,比如谢尔曼奥斯汀诬陷案造成100名左右的政治犯。[4]然而,使用暴力对付持不同政见者的程度显然无法和极权国家相比,那里政敌是系统地遭到清洗的。美国的异议人士批评政府不大可能为此坐牢。只要他们的观点被边缘化,只要绝大多数仍然相信该制度,异议人士就不会对现状造成多大的威胁。而且,让异议人士存在,排斥他们的观点实际上巩固了霸权,因为这样做让这个机制显得自由和开放。在极权制度下,异端存在的空间就狭窄多了,所有的异议人士都受到压制。在美国,意识形态霸权不是镇压异端而是让异议人士边缘化以确保多数人继续相信这个制度。

美国的意识形态霸权还是精英统治阶层的出现都不是一个巨大的阴谋,而是美国社会建立方式和长期历史演变的结果。霸权是媒体、教育制度以及其他机构建立和演化的结果。这个机制的结构使得那些在自由保守光谱之外的人在爬上延续这个等级制度的位置如编辑、教师之前被剔除掉,这不是阴谋而是系统的运做方式的结果。没有被剔除掉的则被边缘化。任何一个社会只要有等级如有钱和无钱,有权和无权,在等级最上层的那些人就成为精英阶层。现在统治美国的就是一些位于中心的、多等级的机构包括大公司,军方以及官僚体系。这些机构最上层的人就是社会学家莱特米尔斯所说的权力精英,他们享有比下属多得多的权力、财富和名望。

霸权通过许多的机构和机制来运做。新闻媒体一方面对符合自由保守光谱的事实大肆报道,一方面对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事实轻描淡写来强化霸权。教育体制则通过训练人们服从权威,向孩子灌输隐含霸权的基本观念(在他们成人后将继续认可)来巩固霸权。这两者基本上是排除异端观点的。霸权体现在我们的语言结构中,体现在所谓的新话过程里。当然霸权还有别的因素,本文只谈上述三点。另外,有些机构除了间接强化霸权之外还有别的功能。比如,教育体制是一种凯恩斯主义(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媒体帮助产生人为的紧缺等。这些功能我们在此不予探讨,重点放在这些机构是如何产生和巩固意识形态霸权的。

新闻媒体

新闻媒体的运行可以有很多模式解释。其中之一是“客观公正”模式,认为媒体大部分是公正客观地报道当天发生的事件,对现实进行准确的描述,总体上报道覆盖面均衡没有意识形态偏见。这个模式的变体是媒体对当权者要严厉批评暴露政府和企业的滥权和舞弊。另一模式是“自由偏见”理论,认为媒体有喜欢自由主义的偏见。第三个模式是宣传模式,认为媒体整体上既不是自由的也不是保守的,而是为企业、政治、军事精英的利益服务的宣传口舌。在媒体内部,“客观公正”模式最受推崇。“自由偏见”模式媒体不是那么推动,不过仍然有鼓动者。“宣传”模式在媒体内部几乎没有被提及,偶尔为之也是对这种模式的批评。但证据表明“宣传”模式远远较其他符合事实,完全否定 “客观公正”模式。

在美国,媒体是要赚钱的企业,通常为大公司所有。那些管理和控制这些公司的企业精英与其他商界人士和国家有共同的利益。媒体需要其他企业刊登广告从中获得利润。他们的产品不是节目,而是受众,他们卖给广告商的受众。广告商更喜欢有钱的受众而不是穷光蛋,因为有钱人才买得起广告商的产品或才能买得更多。你不会看到有广告是针对无家可归者的。因此,媒体制作的东西是为了吸引有钱人的,要迎合他们的偏见和观念。媒体也大量地依靠政府作为他们的信息来源,这些因素规定了媒体报道的内容。报道就在自由保守光谱之内,在此范围之外的被边缘化。和极权国家百分之百清除不同,这些内容被边缘化。

新闻媒体为企业所有造成巨大的利益冲突。美国广播公司(ABC)被迪斯尼收购之后不久,经常批评迪斯尼的由吉姆海陶尔主持的左派脱口秀节目就被取消了。[5]1998年ABC取消了20/20故事。该故事调查迪斯尼不作背景调查就雇佣臭名昭著的猥亵儿童分子在迪斯尼世界工作。[6]虽然事情并不都这么露骨。只有那些有钱人才能办起有广泛发行量和主要新闻网的报纸,其他人则被排斥在外,所以新闻就很容易反映富有的老板的观点,不那么有钱的人的观点就被排除在外,即使没有明确的审查政策。

依靠广告获取利润也影响报道范围。在1992年的美国编辑作家协会会议上对55名会员进行的调查发现80%认为广告商的压力是个越来越大的问题,45%知道新闻报道在广告商压力下做出让步的事例。[7]2001年,全国广播公司(NBC)答应在其部分节目里加上亚马孙的广告,包括在NBC,CNBC和MSNBC新闻节目如“今天”以换取由此产生的某个百分比的销售额。加利福尼亚报业集团“河边”在其2001年3月8日的报纸上有个方框里面写着:“超过125,000的该报读者在过去的30天里在墨西哥餐馆吃饭。在‘河边’和圣波那迪闹上发布您餐馆的广告只需不到250美圆还可得一免费餐馆特写。”[8] 当然,广告商的影响并不总是这么直接和露骨。一家刊物上有批评企业权力和质疑主导地位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文章的话不可能指望从该公司拉来广告,即使该类文章只占很小一个比例。因而它无法在市场上竞争,这样一来亲企业的文章就在媒体上占据主导地位。

媒体依赖政府及大公司为其提供“原材料”(信息)。比如,指控布什总统在国民警卫队服役期间擅离职守的新闻已有好几年了,2000年大选中在左翼圈子里流传,但大部分媒体充耳不闻。到了2004年早些时候媒体开始关注此事,因为一个强有力的民主党人(约翰克里)决定以此攻击布什,所以就成了大问题。媒体常不加思考地站在政府的立场上,指政府的部队为“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就好像媒体拥有他们似的。他们认同政府的行为。对伊拉克的侵略又是一个例子。美国广播公司晚间世界新闻(ABC World News Tonight)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晚间新闻(CBS Evening News)全国广播公司晚间新闻(NBC Nightly News)美国有线新闻电视网沃尔福布利茨报道(CNN ’s Wolf Blitzer Reports)福克斯电视台的布里特休姆特别报道(Fox’s Special Report with Brit Hume)和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的吉姆莱勒新闻时间(PBS ’s NewsHour With Jim Lehrer)在进攻的前三个星期中63%的信息来自政府官员或前任官员,使得报道有强烈的支持战争的倾向。反对战争的人员只占所有人员的10%,只占特邀佳宾的3%。这时的调查显示超过25%的美国人是反战的。[9]

这些因素使得真相歪曲的例子还有很多。没能在伊拉克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引起很大争议,但是在最近的记忆中证明总统发动战争的借口是虚假的这已不是第一次了。克林顿轰炸南斯拉夫是在指控南斯拉夫在科索沃犯下种族灭绝罪行的名义下,但是后来北约调查发现所有各方包括军人和平民在内总共不到3000具尸体。北约自己的数据显示在轰炸之前的战斗中双方死伤2000人。正如没有证据表明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样也没有证据表明南斯拉夫在科索沃进行种族灭绝。[10] 没有找到种族灭绝的证据并没有给克林顿带来麻烦,同样的,戳穿老布什关于海湾战争的谎言也无损老布什一根毫毛。这是因为在伊拉克发生的针对美国兵的游击战争并没有在南斯拉夫或海湾战争期间出现。美国兵遇袭让伊拉克总在新闻中出现同时也使得大部分精英(包括拥有媒体股份资助媒体的商界精英)得出入侵伊拉克是个错误或者是让布什给搞糟了的结论。在野党政客和对政府不满的官员通过批评布什让注意力集中在没有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有关战争的其他争议。在南斯拉夫或别的事件上政客和政府官员并没有批评总统战争借口的欺骗性,所以战争之后媒体紧跟政府不再关注它们。政府官员或前任官员仍然占据新闻报道的绝大部分,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美国广播公司晚间世界新闻(ABC World News Tonight)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晚间新闻(CBS Evening News)全国广播公司晚间新闻(NBC Nightly News)2003年10月关于伊拉克的新闻报道中76%是现任或前任政府官员或军方将领。[11]

2003年夏天媒体开始提出布什在美国国情演说中的“16个字”,指控伊拉克试图从非洲一国家购买铀。用来支持这个指控的文件后来证明是国际原子能机构三月份赤裸裸地伪造出来的。但是媒体直到夏天才关注此事。原因是民主党人到夏天用此来攻击布什的,媒体也就开始关注这件事。民主党充当左翼共和党充当右翼在媒体上辩论。如果两党在某件事上达成一致,通常就不会有什么争论。

西方媒体很少报道反对美军占领的游击队战争的各类武装的名称。这有助于政府的宣传称他们为“萨达姆残余分子”或“外国恐怖分子”。下面是参与游击战的部分团体名单:[12](略)

从这份名单上的名字可以看出从事游击战的组织各种各样,并非政府宣称的“萨达姆残余分子”或“外国恐怖分子”。这些组织可分为三类:忠实支持者(效忠萨达姆),伊斯兰分子(希望在伊拉克建立穆斯林民主国家),民族主义者(非宗教人士反萨达姆但同时反对美国占领)。(最后一句略)

即使你没有多少资源可用,发现这些也根本不难,只要在网上搜索“伊拉克武装”就可发现很多信息。各大新闻媒体人员资源充足,如果愿意,派人亲赴伊拉克直接报道这些武装都不成问题,他们不报道这些事实是因为几乎完全依赖政府提供这方面的信息,而政府很少提及这些组织的名称或意识形态。不能报道反抗组织更进一步说明媒体站在政府一面的倾向。

其实并不局限于伊拉克战争。一个经典的例子是柬埔寨和东帝汶的对比。两者几乎同时遭受种族灭绝然而媒体报道截然不同。在柬埔寨,红色高棉在内战中打败美国支持的柬埔寨政府,承受美国大规模的轰炸造成几十万人伤亡。红色高棉实行残暴独裁统治杀了很多柬埔寨人。1979年越南入侵将红色高棉赶下台,终止了他们的屠杀。美国支持红色高棉后来反对越南的游击战争以损害越南,但没有能将红色高棉重新上台。

1975年12月,印度尼西亚在美国支持下入侵并占领了东帝汶。此后印尼在东帝汶屠杀了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人口。最残暴的是在入侵后的前五年。美国支持入侵和屠杀,为在东帝汶的屠杀提供了绝大部分的武器。屠杀越来越严重,美国的武器也就源源不断涌来确保屠杀能继续进行,印尼没有短缺武器的顾虑。其实美国只需切断武器供应就可阻止这一切。此时的印尼政府其实是在1965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参与的政变中上台的。这次政变造成五十万到一百万印尼人的死亡。

这两次种族灭绝几乎在同时进行,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媒体的报道大相径庭。红色高棉统治下的柬埔寨是国家的敌人,对屠杀的报道不遗余力,对声称的滔天罪行很少质疑。对在东帝汶的屠杀的报道就少多了,只是机械地重复国务院和印尼的谎言而已。随着东帝汶罪行日渐严重,媒体的报道反而越来越少,屠杀最猖獗的时候,媒体彻底失声了。在1975年到1979年之间纽约时报有70栏的篇幅报道东帝汶屠杀,但是有1175栏的篇幅报道柬埔寨屠杀。纽约时报还是在自由主义光谱一边和其他媒体相比更倾向于批评美国的外交政策。到了今天,大多数美国人根本就没有听说在东帝汶的屠杀事件。当美国的敌人犯罪,媒体就大肆渲染,当美国本身犯罪,媒体就轻描淡写。

这方面还有很多例子说明媒体对美国的罪恶轻描淡写对敌人的罪恶大肆渲染。九十年代美国支持对土耳其库尔德人的屠杀。在镇压库尔德工人党争取独立的库尔德国家的叛乱时,土耳其屠杀了数以万计的库尔德人,摧毁了3000个村庄,取缔库尔德语。美国支持了这一切,提供了80%的武器。这场种族清洗几乎就没怎么报道,就算报道也没有把屠杀和美国支持联系起来。针对伊拉克的战争宣传的标准说法是萨达姆使用毒气杀害本国同胞。其实他用毒气杀死的还有库尔德人。1990年到1999年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时代周刊等使用“种族灭绝”这个词描述伊拉克杀害库尔德人132次,但是在同样的媒体上描述土耳其屠杀库尔德人仅仅14 次。敌人伊拉克屠杀库尔德人,就大肆渲染,盟友土耳其做同样的事,就轻描淡写。

在土耳其进行种族灭绝的最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斯拉夫,使用的借口就是南斯拉夫在科索沃犯下种族灭绝的罪行。土耳其就是北约成员国之一,在自己的成员进行种族灭绝的情况下,北约用南斯拉夫犯下种族灭绝罪行为借口发动侵略是站不住脚的。媒体对所谓的科索沃屠杀连篇累牍的报道正好和对美国支持的土耳其的屠杀所做的轻描淡写形成对比。1998—1999两年间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时代周刊等使用“种族灭绝”来描述南斯拉夫在科索沃的行动220次,来描述土耳其对库尔德人的行动只有14次。[13] 难民逃离科索沃的大量报道又可以和几年以后美国对塔里班战争中对难民逃离阿富汗闭口不提形成对比。

这一手法不仅适用于种族灭绝而且适用于谋杀持不同政见者。1984年10月19日波兰警察谋杀了牧师和异议人士杰西珀皮卢斯卡。美国媒体对此野蛮的谋杀进行详尽的报道,大部分是完全应该的。谋杀发生后的18个月中,纽约时报花1183栏的篇幅,刊载78篇文章(10篇在头版)进行报道。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用16篇文章,313栏的篇幅进行报道。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为此做了46个新闻节目,23个晚间新闻节目。1980年的3月18日萨尔瓦多的天主教领袖奥斯卡罗弥罗被美国支持的萨尔瓦多独裁政权谋杀,因为他对专制独裁的毫无保留的批评。美国媒体的报道少得可怜。谋杀发生后的18 个月中,纽约时报花604.5栏的篇幅,刊载57篇(其中8篇为头版)文章进行报道。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用10篇文章,247.5 栏的篇幅进行报道。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为此做了13个新闻节目,4个晚间新闻节目。实际上,在1964—1985年间在拉丁美洲那些有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谋杀的宗教异己分子包括四名美国女宗教人士在内的所有报道加起来都赶不上对杰西珀皮卢斯卡谋杀案的报道。在所有100起谋杀事件中,谋杀发生后的18个月里,纽约时报花219栏的篇幅,刊载16篇文章进行报道。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用3篇文章,86.5栏的篇幅进行报道。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为此做了37个新闻节目,16个晚间新闻节目。美国的敌人,这里指苏联的一个卫星国谋杀了一名牧师得到的报道比在拉丁美洲由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谋杀100名宗教异己人士得到的报道的总和还多。[14]

还有很多别的例子显示媒体对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要么粉饰掩盖要么充耳不闻。在推翻美国支持的尼加拉瓜独裁者索摩查加西亚之前的10年中,美国电视,媒体花一个小时报道尼加拉瓜,而且全部都是关于1972年的地震。在1960—1978年间,纽约时报共有3篇关于尼加拉瓜的社论。[15] 在1979年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推翻索摩查加西亚时,报道开始增加,媒体开始妖魔化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桑地诺所谓的侵犯人权,残暴独裁远远没有达到索摩查或者其周围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依赖极端的国家恐怖实施统治)的程度,但得到媒体格外的关注。

除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之外,很多让美国政府丢面子的事实都会被媒体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没有广泛报道的荷兰官方对1995年斯莱不雷尼卡大屠杀的调查结论是美国支持的波斯尼亚伊斯兰恐怖分子在90年代早期从阿富汗携带武器和穆加黑底(穆斯林基本教义派恐怖分子)进入波斯尼亚。这只是美国和北约联合要将南斯拉夫支解成几个西方附属国的计划的一部分。美国支持的这一行动的成员有些就是几年后美国所谓的“反恐战争”要对付的人。在欧洲的媒体上还有这样的报道,[16] 但是在美国的媒体上我还没有见到哪怕一篇。

波斯尼亚不是美国支持伊斯兰恐怖分子的第一个地方,美国早在阿富汗用同样的方式对付苏联。苏联入侵阿富汗和美国入侵越南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在阿富汗,苏联声称它没有侵略,它是应阿富汗合法政府的邀请来抵抗由巴基斯坦和美国支持的恐怖分子攻击的。当然,“邀请”苏联的碰巧是苏联的卫星国。每当阿富汗政府不愿听从莫斯科指令的时候,阿富汗政府就一再被推翻。在苏维埃神话里,苏联没有入侵阿富汗,而是苏联保卫阿富汗。

在南部越南,美国声称它没有侵略,它是应越南合法政府的邀请来抵抗由外部势力支持的恐怖分子攻击的。当然,“邀请”美国的碰巧是美国的卫星国。每当南越政府不愿听从华盛顿指令的时候,南越政府就一再被推翻。在美国神话里,美国没有入侵南越,而是美国保卫南越。

每个政府编造的故事就像侵略本身一样非常相似。在阿富汗,美国媒体嘲弄苏联的宣传和谎言,称侵略就是侵略。苏联媒体坚持政府的立场。在对南越的侵略中,美国媒体从没有说是侵略,相反坚持美国政府不是侵略的立场。媒体反战的神话只不过是自吹自擂而已。(参见爱德华荷曼和乔姆斯基著《生产同意》第5,6章)实际上,媒体基本上站在政府立场上,认为美国在保卫越南,在和由外部势力支持的游击队作战。媒体上对战争的批评仅局限于它是一个“错误”,“保卫南越”得不偿失,是基于错误的分析等等。这与和平运动的反战立场是天壤之别。和平运动认为侵略是完全不道德的是错误的,但这些观点在媒体的辩论中大都被排除掉。

美国媒体在多数情况下称苏联的卫星国为卫星国是不错的,但是美国的卫星国从没有被提起。当苏联入侵别的国家,强迫他们服从命令,这些国家当然可以称为苏联的卫星国。但是当美国入侵别的国家,做同样的事的时候,这些国家并没有被称为卫星国,侵略常常也不叫侵略。

美国支持的在阿富汗反抗苏联入侵的武装大部分是穆斯林基本教义派恐怖分子(穆加黑底),他们中的大部分后来开始反抗美国。本拉登就是其中之一,其他还有很多是联邦调查局所说的基地组织成员。穆加黑底在反抗苏联人的斗争中,使用了很多的恐怖手段如袭击平民,暗杀苏联官员,向不戴面纱的妇女脸上泼硫酸。当他们用这些手段对付苏联人的时候,美国媒体称他们为“自由战士”,他们是兰博三号的好人。当他们对美国人做同样的事时,这些人不再是“自由战士”而是“恐怖分子”。使用同样的手段,敌人被称为 “恐怖分子”,盟友则为“自由战士。”

然而,人们不应该得到这样的印象:美国的媒体就像极权国家一样。这个机制基本上是自我审查。因为没有极权国家的报刊审查制度,偶尔会有漏网之鱼出现在超越自由保守光谱之外的媒体上。比如,2003年11月26日华盛顿邮报网站举行了在线讨论,由乔姆斯基谈他的新书《霸权与生存》。[17] 乔姆斯基是个无政府主义者,可能也是美国最有名的持不同政见者。在极权国家他的观点可能遭到彻底封杀。但是在美国,媒体将他边缘化,只有少数人才能接触到而不是100%驱除。这样实际上让体制更加有效,因为体制显得比实际上更开放,掩盖其思想控制的功能。

与遭到边缘化的持不同政见者相对照的是极度依赖权贵,反映权贵观点的媒体。2001年1月1日到12月31日一年内美国广播公司晚间世界新闻(ABC World News Tonight)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晚间新闻(CBS Evening News)全国广播公司晚间新闻(NBC Nightly News)里引用的美国人讲话中超过三分之一是华盛顿的政界人士。这些政界人士中75%的政党背景为共和党,24%为民主党,只有1%为其他党或独立人士。中立派人士佛蒙特州原共和党人詹姆斯杰弗茨投向民主党,在转型中暂时作为中立派占独立派人士的83% 。911袭击增加了对共和党人士的依赖。在此之前共和党人68%,民主党人31%,独立人士1%,911之后,共和党人87%,民主党人13%,独立人士1%。对共和党人的青睐是由于他们控制政府的行政部门,媒体倾向于依赖他们,引用总统、内阁成员的讲话等。如果把那个因素计入的话,共和党人51%,民主党人48%,独立人士2% 。乔治布什一人占引用话语的9%和政党消息的33%。在“专家”作为消息来源方面,公司代表和经济学家最常见(各占7%),非政府组织和工会非常少3%和2%)。大公司的代表被引用的是劳工的35倍之多。企业、经济议题占总报道量的15%,只有1%是关于劳工问题的。而在劳工问题报道中被引用的企业代表26%,经济学家19%,政界人士15%,远远超过劳工代表2% 。而且这些新闻报道也倾向依赖男人和白人。[18]

新闻报道向有利于权贵者倾斜不仅发生在对外政策上而且发生在国内事物上,如针对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反全球化”抗议。是媒体而不是“反全球化”积极分子发明了“反全球化”标签。媒体一般喜欢关注有关抗议者暴力类的耸人听闻的报道,或花边新闻之类,而不是关注积极分子对这些机构的批评。要是没有示威者暴力或财产破坏媒体基本上充耳不闻。(即使有很多警察暴力)但是一旦有示威者暴力和财产破坏媒体就大量报道,然而多数并不提及他们抗议的内容是什么。普通的观众并不知道IMF, WTO和World Bank是什么,更不用说为什么很多人反对他们。4月16日华盛顿邮报头版的一篇报道反映抗议IMF和World Bank的示威游行,讨论示威者的“体臭”声称“狂热因素不可否认”,并错误地声称抗议是个“没有要求的示威”。其实抗议者的要求被华盛顿邮报以及所有别的媒体选择性忽略,只留下抗议者的“体臭”、酗酒、和服装款式。媒体常常指反对自由贸易的人是反对贸易,这是个误解,因为多数人并不是反对贸易,只是反对现行的贸易做法。

纽约时报刊出针对4月16日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示威游行的5项观点,没有一项是正面的。华盛顿邮报上反对示威游行的观点3780个字,支持游行的观点1825个字。而且,出现在媒体上的反全球化的观点往往来自其中的温和派。比较激进的反全球化分子一般都不被理睬。无政府主义者在这些游行中起主要作用,但他们的观点都没有在媒体上准确地报道出来,不能上主要的报纸。相反,无政府主义者被描述成专门扔炸弹、搞捣乱的狂热分子。

对暴力的关注也是片面的。对媒体来说,抗议者的暴力是大事,警察的暴力不是。警察携带盔甲,催泪弹,或别的武器,媒体什么也不说,但是如果示威者带同样的东西,媒体就会视之为洪水猛兽。警察即使对示威者或其他人使用暴力,媒体也不会说警察施暴,他们是合法的。警察的暴力一般不称为暴力,即使有也轻描淡写,示威者的暴力则被大肆渲染和谴责。针对11月30日开始的在西雅图发生的反对世界贸易组织的示威游行,美国公民自由协会的报告是这样的:“几天以来,在西雅图的市中心公开表达反对世界贸易组织是违法的…有报道说数十名市民被警察阻止不得参加在特定区域和平、合法的表达意见。警察命令他们摘掉扣子,交出小刀,没收标语牌,传单,封锁进入市中心的路口。和警察、媒体的描述相反,世界贸易组织开会期间的示威游行并没有成为暴乱。示威者是很嘈杂,混乱,但总体上是和平的。警察就不一样了,他们使用催泪弹,辣椒水,橡皮子弹,警棒打向和平的示威者,没听见或准备按警察命令做的示威者,旁观者,去平息由警察自己引起的骚动。西雅图警察局为保护公共安全和官员安全在根本没有必要的时候对群众大量使用催泪气体,对公共安全或官员安全不够成任何威胁的非暴力示威者使用辣椒水,橡皮子弹,基层警官的野蛮殴打,胡乱抓人,不经审讯就拘留数天。在反对世界贸易组织的示威游行时被抓的人遭受虐待,并亲眼目睹监狱官对犯人的暴行。”[19]

这和媒体对警察对付暴乱抗议者的描述形成鲜明对比。媒体的报道颠倒了时间顺序,先报道少数示者毁坏公共财物,再报道警察使用辣椒水、催泪弹好像是对破坏行为做出的反应。有很多的目击者说是警察先袭击示威者,在这之后才出现毁坏公物的。西雅图的警官兰迪胡斯里克承认先对非暴力示威者使用辣椒水,之后才出现破坏公物的情况的。媒体盲目地炮制了一个有利于警察的故事。[20] 媒体对破坏公司财物描述为“暴力”,也暗示他们认可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类似的情况存在于报道其他“反全球化”示威游行。有关在意大利的热那亚举行的工业8国集团会议的抗议活动,媒体基本上忽视示威者的立场,依然是过分地专注于示威者的暴力,对警察导致一名示威者残死的野蛮暴行掩盖和粉饰。媒体盲目地重复警察对自己行为的辩护,等到真相大白显示警察撒谎时,媒体置之不理。一名高级警官皮埃罗拖亦阿尼承认警方在示威者中间安置炸弹以便有借口对示威者进行袭击,但美国的媒体从没有报道过这样的事。[21]

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和国内公用无线电台(NPR)的结构和其他媒体有点不一样但是和商业媒体有相似的原则。虽然不是大公司直接拥有,但指望大公司赞助资金,同时也从政府部门获得大量资金包括公共资源局。因此他们像别的媒体一样歪曲事实,尽管他们在自由保守光谱上在自由这边不象有些别的媒体那么寡廉鲜耻。

比如,在国内公用无线电台(NPR)1991年9月到12月间“全景分析”“上午版”的广播节目有26%的来源是政府信息。华盛顿新闻中有53%以行政官员或国会议员的讲话开头。27名新闻评论员中有26名为白人,只有21%的记者为妇女。[22]

公共广播公司(PBS)在科索沃战争中的“新闻时间”报道明显偏向政府。在从3月25日到4月8日期间,对北约轰炸的批评只占报道的10% 。南斯拉夫政府官员,塞尔维亚人,或塞尔维亚裔美国人,及团体中最有可能批评北约轰炸的只占报道的6% 。非塞尔维亚裔美国人反对轰炸的报道占4% 。39%的记者和42%的现场受访佳宾是现任或前任政府官员。阿尔巴尼亚难民和科索沃解放军发言人占报道的17%。[23]

地方媒体和学生媒体总体上倾向于采取类似于商业媒体的路线,但是由于结构不同,并不总是完全一样。有些情况下,大公司直接拥有媒体,这样他们就和其他媒体没什么区别。有些情况下,他们归小公司所有,并非精英控制。精英通常也不拥有学生自办的新闻媒体。然而,地方媒体和学生媒体都跟随大新闻媒体的焦点。如果纽约时报或其他大报头版上报道了什么,地方和学生媒体上也要刊登在头版上。而且,他们倾向于依赖政府提供信息,依赖广告作为收入来源,更容易受到地方企业,地方政府,学校当局的影响。这使得他们的报道面受到限制。但是信息透漏也更容易,因为他们不受大公司直接拥有。在大报上刊登读者来信鼓吹共产主义是非常困难的,但地方、学生媒体有时候对发表不同意见往往更开通。

所有这些造成的结果就是让人们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按有利于精英的方式进行解读。虽然不是完全有效,但成功率是很高的。位于阿默斯特的马萨诸塞大学传播学中心进行的调查发现:

“看海湾战争电视最多的人对这个地区的基本生活事实是了解的最少的。在那些看电视最多的观众中,32%认为科威特是个民主国家,只有23%的人意识到在中东除了伊拉克还有别的国家对他人的占领,只有10%听说过因提发塔 (巴勒斯坦抵抗运动,巴勒斯坦解放军–译者注)现代中东历史上持续最久的暴乱。当被问及哪三个国家否决最近联合国召开国际和平会议的决议时(美国、以色列、多米尼加),14%的人正确地指出美国,另有12%的人认为是伊拉克。该中心的调查显示只有13%的电视观众知道在8月2日入侵之前美国官方对待伊拉克的政策是什么。”[24]

国际政策态度项目(Program on International Policy Attitudes (PIPA)在2003年10月的报告调查了在公众中存在的三大错误认识:萨达姆候塞因与9-11袭击有直接联系,已经在伊拉克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世界舆论支持美国领导的伊拉克战争。大量的证据证明这些都是虚假的,甚至连布什政府都承认这不是真的。它还发现这三大认识与支持战争有正相关关系。而这些错误认识正是布什政府2002年夏末发动大规模宣传攻势的副产品,这些宣传试图利用9-11来获得战争的正义性,成功说服美国人萨达姆支持恐怖主义、要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攻击美国人是美国的严重威胁等。它还搭克林顿和老布什政府先前战争宣传对伊拉克的负面印象的便车。(当美国支持萨达姆时,政府没有反伊拉克宣传,但在美国和伊拉克的萨达姆交恶后,萨达姆就被妖魔化为第二个希特勒)政府的宣传攻势被媒体盲目的机械复制。媒体几乎没有什么例外的在侵略完成之前对政府没有任何怀疑。到2003年9月,70%的美国人开始相信萨达姆直接与9-11袭击有关。

国际政策态度项目(Program on International Policy Attitudes (PIPA)还发现对大多数媒体而言,看更多的新闻不会减少对这些错误观念的认识,相反,新闻看得越多,这种错误认识就越进一步加强,再次说明媒体作为错误观念传播者的作用是有利于当权者的。对这些错误观念的信任程度随着这个人的新闻来源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福克斯电视台最糟糕,有80%的观众相信一个或多个错误认识。国内公用无线电台(NPR)和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最好,但是他们也有23%的观众相信一个或多个错误认识。[25]

国内公用无线电台(NPR)和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这些让人产生最少错误认识的媒体碰巧是最经常被保守的批评家挑出来指责其带有自由主义偏见的。大部分的用以支持自由主义偏见的证据都是有缺陷的。自由主义偏见模式背后的基本理论是大部分记者都是自由主义者,在他们的报道中自然要反映出来。调查发现多数记者是温和派,不是自由主义者,[26] 然而即使我们不理会这个模式是错误的,因为它没有考虑权力在哪里。普通的记者没有多少控制媒体的作用;权力集中在少数大公司即媒体所有者手里。

另外,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一样赞同资本主义,国家权力,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美国有权干涉别国。自由主义者赞同现行制度的主要特征,只是希望有些改进而已。因为自由派、保守派、中间派都赞同资本主义等,相信这些的记者要远远超过不相信者。按照他们的逻辑,媒体应该具备极端自由主义或国家主义的偏见以便超过所谓的自由主义偏见。

自由主义偏见,或表面上的自由主义偏见实际上有助于支持这个制度,因为它进一步确定可以接受的思想的界限。如果媒体在攻击当权者时被认为过分自由主义,过于引起争议,那么,那些质疑基本价值如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等将被看作不配在这个世界呆着。指责媒体带有自由主义偏见有助于将媒体区别开来,确保它继续增强其霸权。一旦有媒体偏离自由保守光谱,对自由媒体的批评就会迫使它回归基本架构。

其中一个例子是纽约时报第一畅销书,由波拿德勾德伯葛写的《偏见》鼓吹自由主义偏见理论。这本书不是认真研究的结果,甚至没有脚注、尾注、参考书目和索引。他的好多观点没有证据支撑,只是笼统的感想。“不是数据或带有偏见的报道的具体事例,勾德伯葛更喜欢一般的概括。”[27] 有些说法实际上支持宣传模式而不是自由主义偏见模式,比如声称新闻机构主要关注利润和以白人为中心。许多引用没有脚注或尾注,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进行研究。

他的很多主张是针对媒体的中间或自由主义一边。诚然部分媒体是自由主义的(纽约时报,国内公共无线电台等)但这并不等于所有的媒体都是自由主义的。《偏见》的附录包括他在华尔街杂志上发表的指责媒体带有自由主义偏见的社论。华尔街杂志有没有自由主义偏见?谈话电台和福克斯新闻有没有偏见?他并没有提供任何证据支持他的说法。显示即使比较保守的部分媒体是自由主义的对证明他的说法非常重要——如果他们是自由主义的,那剩下的当然也是自由主义的了。反过来本文所持的模式也应该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媒体是当权者的附庸。如果那样的话,即使对当权者批评的报道如纽约时报也很容易为当权者歪曲真相。前文提到的东帝汶和柬埔寨的对比就是证据。勾德伯葛却没有提供证据显示媒体中保守一边的(华尔街杂志,福克斯新闻/谈话电台)有对保守派的偏见。

或许有人会说商业媒体为人们提供了所需的东西,新闻媒体的现状不管有没有偏见都满足了人们的需要。这是基于一种神话即只要与市场搭界就是反映人民的需要就是某种民主。难怪在市场上被买卖的奴隶要反对这个观点。市场常常对有钱人有利,因为通过满足他们的愿望和需求就能赚取更多的利润。这是“一美圆,一票”美圆多的人自然影响就大。对媒体来说,顾客不是普通大众而是广告商。广告商关注的是更有钱的顾客,因为他们有可能购买更多的产品。没有多少广告是针对无家可归者的。因而媒体就要反映广告商的意见和偏见,重点服务有钱者以及控制媒体的企业精英。

此外,好几个例子说明媒体的偏见并不是反映了广大民众的观点。在对伊拉克的入侵上,只有10%报道是来自反战阵营的,而实际上超过25%的民众是反对战争的(参见上)在90年代早期的医疗卫生辩论中,媒体主要报道克林顿的建议和保守派的反对。大部分民众赞同单个支付方案,但除了个别例外,媒体基本上都避而不谈。辩论的内容大大压缩,大部分民众的主张被排除在外。[28] 这显示媒体并不是简单地反映民意。尽管媒体在凝聚民意方面常常很有效,但是从医疗卫生辩论这件事看出并非总是如此。美国人并非不想知道在伊拉克和美军打游击战的各类武装的名称和主张,并非不想知道美国支持的在东帝汶进行的种族灭绝。他们不能知道——因为媒体没有报道。

这种媒体的机制并非一下子突然出现的,而是经过很长时间才形成的。19世纪后期,随着工业资本逐渐赢得控制地位形成少数掌握行业命运的寡头,媒体也变得更集中。大公司开始收购报纸或者抽走那些批评公司权力的媒体的广告。这并非大公司老板们协商勾结的巨大阴谋,而是针对相似的处境采用的相似手法而已。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造成我们今天这样的媒体机制迈出了巨大的一步。威尔逊政府“建立了政府宣传机构叫做鱼笼委员会(Creel Commission),要在6个月之内成功地将主张和平的民众变成歇斯底里的战争狂热分子,要摧毁德国的任何东西,彻底消灭德国人,要参加战争拯救世界。”[29] 鱼笼委员会首次采用公共关系技巧操纵公众舆论,利用商业媒体煽动战争热情。它发现向媒体大量提供“事实”(官方消息)使他们能够控制新闻报道。战争期间政府加大审查力度,积极压制反战的媒体和团体,其中多数为社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原先迅速壮大的美国社会党(Socialist Party, USA)被解散,再也没有恢复,有无政府主义倾向的世界产业工人组织(Industrial Workers of the World)变得缄默不语。对持不同政见者的压制在战争结束之后仍然持续,类似的宣传技巧被用来制造红色恐怖。通过打击异己组织和媒体,加速了媒体进一步集中在少数大公司手中的进程。

新媒体出现时,政府的干预在使媒体置于公司控制之下和效忠政府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二十世纪20年代后期联邦通讯委员会(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的前身主要向公司、企业发放开办无线电台的许可证,基本上排除了非商业电台。而在此之前对电台很少有什么限制,非商业团体,尤其是教育机构往往在电台占主导地位。此后几年有场很多人参加的运动企图改变这个决定但没有成功。[30] 后来电视台许可证的发放采取类似的对公司有利对非赢利机构不利的做法。大公司主导新闻媒体是因为政府选择要让大公司这样。政府的政策和法律,如1996年的电信法,加上形形色色的补贴,包括免费乘坐国营航空公司飞机,都对媒体的结构产生持续至今的影响。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媒体和社会的构成方式。媒体的负责人并非凑在烟雾缭绕的大房间密谋如何愚弄美国人。偏见的产生是媒体结构性矛盾所致,而不是巨大阴谋。有些团体确实有意识地试图操纵媒体,有时候以密谋的方式进行。(一伙人秘密聚在一起要达到一个目标)比如,人们知道中央情报局(CIA)渗入媒体机构拥有他们的在职记者名单,它“还在全世界拥有数十家的报纸和杂志”。[31] 中央情报局(CIA)改变了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1984》和《动物农庄》两部电影版本,将其中“诅咒两座房子”的信息轻描淡写,让他们看起来是反共产主义的而非反资本主义的。[32] 1999年有线新闻电视网(CNN)允许部队心理战军官,政府宣传专家在其亚特兰大总部的新闻部工作。[33] 有线新闻电视网(CNN)最终承认了这一点,[34] 但大部分媒体对此不予报道。然而这是异于常规的特例。多数媒体偏见是结构性矛盾的结果。同样的结构也使得它更容易让当权者通过密谋或别的方式操纵媒体,扩大他们的影响。

教育制度

霸权的另一重要部分是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有两大功能。其一是培养和教导民众驯服、听话好让政治、经济精英在很少抵抗的情况下统治。其二是培养发展经济所需的技术工人和未来的统治阶级成员。

鲍伯布雷克所说的“青年集中营”的公共教育体制的首要功能不是要鼓励独立思考或者别的什么,而是要让学生变得愚蠢和服从。公立学校的全部结构这样设计就是要培养学生服从权威。学校是个等级森严的组织,广大学生要有少数的教师和管理者支配。培养他们从小就服从命令,一排排整齐坐好,排队等候等等。孩子们是原材料,要经过挑选,分类,加工成为不会对现行社会经济制度提出质疑,不会给精英集团制造多少麻烦的“受人尊敬的公民”。孩子们从小就在衙门似的公立学校学会服从权威,很容易在成人后继续服从权威。这个制度并非百分之百有效,不能保证所有的人到长大成人后完全驯服,但是足以维持现行制度长存。一个让许多学生服从少数老师和管理者的意志的学校制度非常适合要求许多工人服从少数老板和资本家的意志的社会经济秩序。

学校的结构鼓励学生在感情和智慧上对学校的依赖。学生依赖教师决定学习什么,什么时候学习,以及如何学习。他们不是自己调查研究,不是自己控制智慧成长进程,反而依赖老师决定学习的进度。学生们这样学会了由别人替自己思考。而这一点正好适合由少数人对多数人统治的社会。

学校再制造出阶级的结构。人们认为教育有好有坏,与财富的分配线一致,财富多的人得到更好的教育。一个人受到的教育为他打开或关闭机会之门。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得到好的工作,好的机会和其他特权。优雅的(统治阶级)语言和举止通过学校和其他机构传给统治阶级的子弟,而不那么优雅的语言和举止则传给下层子弟。那些有不那么优雅的语言和举止的人在很多方面受到歧视。考试在许多方面向来自美国上层社会的子弟倾斜,包括引用有钱人子弟比较熟悉的事例。即使出题者并不是有意这样做,这些人很可能来自上层社会,很容易从自己的经验中举例,而不是穷人的经验。有钱人上的学校更容易有充裕的资金。雷立斯特等的研究表明老师容易优待有钱人的孩子,而且经常是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或者有意这样做。[35]

公立学校授课的内容也反映出它作为教化中心的作用。这尤其体现在影响社会哲学的领域如历史、经济和公民学。教材中应包含什么,采用什么样的指导原则等不是由老师决定,也不是基于学术问题本身。公立学校是州政府的实体,实际的权力在州政府。在有些地方,当地学校董事会有相当的权力,有些地方州政府权力很大,但是不管怎样,权力在州政府。毕竟是州政府拥有,经营,资助这些学校的。另外,有些政府部门虽然和学校没有直接联系包括法院和联邦机构如教育部对学校也有影响。还有一些非政府机构也对学校有影响,一些由富人资助的私人机构如洛克非勒基金会,卡耐基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对学校有很大的影响。他们在形成现代公立学校机制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仍然在发挥影响。大公司通过为学校提供所需材料和对政府决策施加相当程度的影响影响学校。通常是这些公司依靠企业圆桌会议等机构施加其影响。

权力在几个不同的层级体系间分配,这些体系都是由相互间有共同利益的精英控制,充当过滤器的作用,确保学校总体上传授自由保守光谱之内的观点,忽视或贬低超越这个界限之外的观点。多种团体都可以动员起来对学校采用什么教材,教什么内容施加影响,但是体系的结构模式使得最终结果反映精英阶层的意识形态(自由保守光谱之内)。掌握更多资源的人更容易对学校的决定施加压力和影响,因而拥有最多资源的那些有钱者和有权者最有优势。对学校有影响的就大体上局限在精英阶层或者得到精英阶层支持的人。精英圈子之外的人,自由保守光谱之外的人,没有像精英阶层那样的资源还受到他们的排斥,因而对学校的影响就小。所以学校里教什么大体上反映了精英阶层的利益,局限在狭窄的光谱之内,而在此之外的观点被边缘化。

这一点可以从公立学校如何教历史清楚地看出来。历史被歪曲用以强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经济秩序,而与此相反的历史研究被忽视。种族主义(和奴隶制不同)和反种族主义都不见了。[36] 种族主义的起源、产生原因及演变很少得到分析。奴隶制中的白人串通、舞弊被最小化,注意力都集中在奴隶身上。谈及爱因斯坦、海伦凯勒或者马丁路德金时,他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常常被掩盖起来,正如威尔逊、丘吉尔、林肯或别的历史人物身上的白人至上信念被掩盖一样。美国外交政策犯下的许多罪行如中央情报局在扎伊尔、危地马拉、伊朗、智利等地的政变常常被忽视或者被描述成“错误”。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因素常常被忽略以便于塑造美国是国际社会的优秀成员,总是以人权,民主和理性的人道主义为最高道德力量为自己的行为标准。美国被描述成总是有慈善心肠的,如果结果出了问题那是由于误解造成的错误。尤其是当我们看最近的历史,政府的镇压政策像反谍计划被轻描淡写或完全忽视以便塑造美国的“自由之邦”的形象。政府的正面信息被大肆渲染而负面信息则轻描淡写。美国的所谓“中产阶级”常常被强化,树立美国精英领导阶级。几乎整个国家都是中产阶级(荒唐透顶),对阶级结构根本不作真正的分析。劳工历史常常被降级和半个世纪以前的事件相关好像阶级差别已经消失。总之,它描述的历史是一幅美好的图画,一幅伟大的国家不断克服障碍走向繁荣的场面。专业历史学家的观点被抛在一边,通过篡改历史以便塑造社会对政府和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忠诚。如果想深入了解公立学校历史课的轨迹可参阅詹姆斯劳温的“我的老师告诉我”。

公立学校作为思想灌输中心的功能也能从许多州通过的教学和教材指导原则中看出来。德克萨斯教育法规定“教材内容要有助于提升公民意识,加强对自由企业制度本质和优越性的认识,加强爱国主义和对公认权威的尊重,增强对个人权力的尊重。”教材不能“鼓励偏离公认的社会标准的生活方,”也不能“包含损害权威的内容”或者“引起尴尬或干扰教室里学习气氛。”因此,德克萨斯教材法明确规定教材不能教学生自己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而是相信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经济制度。多数州都有类似的规定,尽管不是所有的都这么直言不讳,也有比较大的变化。[37]

德克萨斯和加利弗尼亚倾向于主导教材市场是因为他们人口多(因而订教材也多)同时也由于其挑选教材的方式。有些州完全由地方学校当局挑选教材,而德州、加州或有些州集中管理应该采用什么教材,拟订可在教室里使用的教材清单。因而也使他们有更大权力对教材生产者有更大影响。结果他们的教材使用原则对其他州的教材也有相当的影响。

加州的教材原则比德州的更自由但是仍然在自由保守光谱之内,仍然以思想灌输为中心而不是让学生了解各色理论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加州的教材法规定“指导委员会应该只包含他们认定准确,反映该社会的文化和种族多样性的内容,无论男女的贡献,各个种族的角色和贡献,劳资双方在加州和美国的发展中的作用与贡献。”最后一部分歪曲了所谓‘劳工做了全部的贡献,资本家只是寄生虫’的观点,也歪曲了相反的观点。它还说“学校使用的教学资料应该只包括准确反映人类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和环境保护必要性的内容。”[38] 这显然向自由倾向的环保主义者倾斜。

加州公立学校内容标准上说学生应该“解释经济权利是如何获得的,经济权利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比如财产的获得权,使用权,转让权,支配权,自由挑选工作的权利,加入或拒绝加入工会的权利,版权,专利权)…讨论个人的法律义务如遵守法律,充当陪审员,纳税…了解公民意识包含的义务如投票,市政问题知情权,担任志愿者,担任公职,服兵役或非传统服务”。

学生还需“至少描述两个国家在某个时期造成专制独裁政权的条件和后果。(如意大利,日本,海地,尼日利亚,柬埔寨)”美国从没有被贴上暴政专制的标签。此外还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学生要了解美国革命的特点,向世界其他地方的传播,对其他国家持久的影响。”标准还支持美国的外交政策:“学生要能够分析自由主义阵营和苏联附属国阵营冷战的原因,双方在埃及、刚果、越南和智利进行的控制权的争夺,”要认定一边为美国宣传术语所说的“自由世界”,明显暗示学校要教给美国一边为好的一边。它还要求不顾事实,彻底重新为自由下定义,因为在冷战时期的美国阵营里有许多的残暴独裁政权(智利的皮诺切特,巴西的新纳粹,法西斯主义的西班牙等)。它还认定 “苏联附属国”,但从来没有说过美国附属国。那些认为苏维埃主义者是好人,或者两边都是坏家伙的观点是排除在外的。相反认为美国是国际社会优秀成员则是个标准的观点。因而,尽管加州在自由保守光谱的自由一边,它仍然严格守在此范围以内向学生灌输霸权赖以生存的财产权,政府权力和其他基本原则。

其他许多州也是如此。科罗拉多州的学术标准规定:“小学四年级学生知道和能做的事包括说明政府的功能,描述没有法律和秩序生活将成什么样子,解释为什么政府的权力应受到限制,解释尊重个人,尊重财产,依法行政和公民责任的重要性,指出重要的个人经济上、政治上和生活上的权利(比如宗教,言论自由和私人财产不可侵犯等)”。

5—8年级的学生“他们知道和能做的包括:能解释政府存在的必要性(如促进共同利益,保护个人权利,维护安全和秩序等),解释美国宪法是如何确保自由,同时又允许有变化的空间,解释法律是如何保护个人权利又促进共同利益,能指出和使用挑选地方,州和国家的政治领导人的标准。”

9—12年级的学生知道和能做的包括“权利的范围和界限(如任何权利都是有界限的)”

关于政府的目的有很多种观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政府的功能就是维护阶级统治,是统治阶级压迫别的阶级的工具。无政府主义者认为它是少数人对多数人控制的工具。但是,这些观点是在自由保守光谱之外的,一般不会被讲授。相反,讲授的是政府存在的必要性,它促进共同利益,保护个人权利,保障安全和维护秩序等。不是让学生了解多种不同的理论,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而是只讲授那些有助于增加对国家的支持和顺从的信念,排除不利于增强顺从的信念(如无政府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本节开头关于经济学的逻辑依据公开承认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向学生灌输资本主义信念:“学生需要了解基本经济概念以便成为劳动大军的生产者,自由企业制度的鼓吹者。”[40]

偶尔,有老师可能偏离标准讲授一些自由保守光谱之外的观点,但总体趋势是确保观点在国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霸权范围内。有不少的机构性限制使得公立学校教师很难偏离自由保守光谱。学校董事会和州政府而不是老师挑选教材。因而教材总能在自由保守光谱之内,与个别持不同意见的教师企图打破这个光谱的努力相抵触。标准化的考试也有助于强化对自由保守光谱的遵从。如果老师开始教意识形态霸权之外的东西,可以动用庞大的学校官僚机构向他施加压力和处罚。多数老师本身都持有这样的观点,根本就不会考虑要讲授一些异端邪说。允许少数持不同意见的老师存在,偶尔在教室里散布些异端观点并不会对整个体制构成真正的威胁,除非他们迅速增长和过于强大。

私立学校也在自由保守光谱之内运行。这些学校通常是由大公司拥有,以赚取利润为目的,因而由维护现行经济制度的既得利益者控制。他们的主要客户多来自高收入阶层(低收入者根本上不起),自然支持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经济制度。政府法规同样对私立学校施加影响以再生产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霸权。

大学的情况有点不一样。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的功能是培养有技术的生产者,未来的管理者和统治阶级新成员。他们仍然充当思想灌输中心,但是已不再是像12年级那样的主要功能了。对老师和对教学内容的控制也不像12年级那样严格。教授和12年级老师不一样,可以挑选使用的教材,在选择讲授的内容上有更大的控制权。大学教授的终身职位使他们可以采取自由保守光谱之外的立场也不至于有过多的负面后果。因而大学讲授的观点有更大的多样性,异端的观点不像12年级那样严格的压制,虽然自由保守光谱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在大学内部的些许自由空间仍是小的可怜根本不足以对制度产生真正的威胁。一旦异端观点过于强大,就要展开清洗行动,正如麦卡锡时期臭名昭著的黑名单。

大学的另外一个功能区别于它和学生的关系。他们产生意识形态和理论以帮助维持现状。这些意识形态的大部分最终渗透到整个社会并被用来证明社会经济制度的正当性。那些偏离自由保守界限的知识分子通常很难将他们的观点传达给广大民众,因为媒体、教育制度等会过滤这些观点,只有那些自由保守光谱内的观点才能传向民众。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政府发现如果他们能说服受过教育者他们的战争宣传是真实的,则能够更进一步将宣传传向国家的任何地方,使全国民众站在政府的立场上。直到今天,知识分子充当着类似的角色。如果他们不断得到新思想,就可以扩大意识形态霸权的影响。

正如媒体一样,有些保守派指责大学被自由主义者把持,歧视保守主义者,维持对保守主义者的“敌视环境”。大卫合罗威茨和他的“学生的学术自由”(非常恰当的奥威尔式的名字)可能是这种观点的最知名保守主义者。他们呼吁为学校和国家雇佣更多的保守派老师以加强防止对保守派歧视的规定。但是他们用来显示自由派多于保守派的数据是有问题的,就算不管这些错误,他们的数据也削弱他们的观点。他们自己的数据显示自由派、保守派和中间派占教授的绝大多数。自由派和保守派、中间派一样相信资本主义、国家权力。因而资本主义者占绝大多数,按照合罗威茨的逻辑,大学应该有强烈的倾向资本主义偏见,而不是自由主义偏见。然而他们中没有一个有这个问题。

合罗威茨们的真正目的是压制自由派的观点使大学更靠近新保守主义路线。他们对大学里的斯大林和毛泽东支持者面临的“敌视环境”不置一词。“自由言论区”及其他至少被用来对付极端左倾和保守一样多,但是他们什么也不说。他们也不抱怨比大学里严重得多的资本主义者向12年级灌输思想。保守派的教授数目远远超过无政府主义教授,本着思想多样化宗旨呼吁聘请更多保守派的这帮人对不利于无政府主义者的现状视而不见。经济学课堂上绝大部分在讲市场资本主义是最好的制度,忽视或贬低新古典经济之外的经济模式。政治课堂上绝大部分在讲对国家的支持,包括美国是个民主国家,忽视或贬低反对这些的观点。合罗威茨们对所有这些都闭口不谈。他们不反对少数派意识形态面临的“敌视环境”,只要不是保守派被当作攻击的靶子。

他们常常将比他们左倾的人包括马克思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为自由主义者,虽然自由主义者和这些极端左倾团体有根本的区别。德克萨斯青年保守主义者德克萨斯大学分会是许多在校园中反对所谓的“自由主义偏见”的团体之一。他们编辑了一个监控人员名单,罗列了利用教室达到政治目的的教授。[41] 该名单包括自主论者马克思主义者比列宁还左倾的哈里克里弗。[42] 2003年德克萨斯青年保守主义者德克萨斯大学分会主席是奥斯汀金赫恩,他投诉教他的一位教授声称美国是“比9-11恐怖分子还可怕的恐怖威胁”。他以此为“自由主义偏见”的例子抱怨说“没有任何反对意见提出来。” [43] 不管这个观点是对还是错,它只不过是在媒体上很少听到甚至多数老师都不讲的小小异端观点而已。奥斯汀金赫恩没有投诉相反的观点即美国不是恐怖主义国家,当这个观点出现在媒体,学校或其他任何地方,从来没有反对意见提出来。只有那些左倾观点让这些新保守主义者感到讨厌。如果他们真的看重“智慧的多样性”,他们就会推动被边缘化的左派团体迅速发展而不是压制,因为这样才能增强 “智慧的多样性”。他们没有这样做的事实本身表明“智慧的多样性”并不是他们的真正目标。其背后隐藏的是新保守主义者压制、限制左派团体的伎俩。通过将位于边缘的持不同政见者归为自由派并要求限制双方的影响,他们成功地压制了异己分子并压缩他们的生存空间。

这种手法并非总能奏效。从前的阶级社会有不同的思想控制系统,但是美国现代的公立教育制度只是在19世纪后期才出现。尽管有缺陷,获得独立后头70年中成长起来的学校制度能够教会读写能力和基本技能。“存在的大量数据表明到了1840年,美国国民(非奴隶人口)的识字发生率不管在哪里都在93%和100%之间。”[44] 孩子们不像现代美国人认为的那样是天生就无资格的人。美国海军的第一位上将大卫法拉古在12岁时就首次指挥军队作战。这样的事并不罕见。200年前的成人标准年龄比现在的要小。青春期是个相对新近的说法,是现代公立学校制度的产物。

公立学校制度出现并不是因为老的制度在讲授基本知识和技能方面效率低下,而是因为需要有新型的控制。美国内战后,前资本主义的最后残余被清除,工业资本主义产生。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出现,资产阶级和迅速壮大和贫穷的工人阶级的斗争日益加剧。罢工浪潮席卷全国,带有武装的工会团体如劳工骑士和世界产业工人组织出现,强大的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迅速蔓延。1888年参议院教育委员会写道“我们认为教育是导致劳工阶级近年来出现不满情绪的罪魁祸首。”[45] 随后设立了若干机构来控制工人阶级,其中一个就是当今强制性的、严厉的、隐含破坏性的教育制度的出现,用以培养工人的无知和盲从。上学成为强制性的(每个人都要得到思想灌输),学生被塑造成为庞大学校机器的单元。教学的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包括历史课由社会学取代),“科学管理”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被用在学校里,就像基于巴埔洛夫的条件反射和泰勒系统的观点用在学校一样。老师和学生由一个庞大的学校官僚机器来控制。右倾和极端左倾,包括自由主义者和费边社在这个系统的产生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公立学校建立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的自由主义思想家约翰杜威1897年说过“每个老师都应该认识到他是个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社会雇员。”[46] 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在对企业家的一次演说中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我们希望一个阶级受到自由主义的教育,我们希望另一数目庞大而又必须的阶级放弃自由主义教育的特权为即将从事的艰苦、具体的手工劳动做准备。”[47] 1889—1906年间的美国教育部长威廉托里哈里斯在他的著作《教育的哲学》中说“百分之九十九的学生是自动操作,小心翼翼地沿着规定好的道路走,认认真真地遵从规定好的习惯做。这不是意外事件而是大众教育的结果,因为科学地来讲大众教育是对个人的吸纳。”[48] 在同一本书中他写道“学校的重大目的在黑暗、闭塞、丑陋的地方更容易实现。教育要使学生做自己身体的主人,要超越美丽的大自然。学校应该培养学生从外部世界撤退的能力。”[49]

大公司,形形色色的行业协会和公司提供资金的基金会如全国制造商协会,全国公民基金会,农业发展理事会,企业圆桌会议,卡耐基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等都在现代公立学校制度过程中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1933—1953年间的哈佛大学校长詹姆斯布莱恩科南特写道,向现代公立学校制度的转变是因为“工业家和企图改变工业生产过程本质的革新者”要求的结果。[50] 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教育董事会指明的目标是:“在我们的梦想里,人们完全臣服于我们的魔手。现行的教育规范(智慧和性格教育)从我们的头脑中消失,不受传统的约束我们将我们的善意传达给充满感激和富有同情心的群众。我们并不试图让这些人或他们的孩子成为哲学家,科学家或大学者。我们不需要从他们中间培养出作家,教育家,诗人,文学家。我们不会从他们中寻找未来的艺术家,画家,音乐家,律师,医生,牧师,政治家,这些我们自己有的是。我们定的任务非常简单:我们要将孩子组织起来,教给他们如何完美地做他们的父母做的不是很好的事情。”[51]

经过了一年的调查取证,1913年国会对企业基金会在教育中的作用的研究发现:“那些手握一大部分美国工业的最终控制权的少数人已经不再仅仅控制他们的员工,现在已经迅速扩展到对教育和国家社会服务的控制。庞大的基金会通过直接的基金使用,不受任何法律的纠缠直接指向情形的杠杆,然而,这个权力随着附属联盟的形成使得它免受批评和监督而大幅度增强。”[52]

1954年国会开始就同一个问题又进行了一次调查,但是来自大公司和敌对媒体宣传的压力迫使它提前草草结束了事。在结束之前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个别大基金会的权力是巨大的。伴随着各色赞助形式的是思想控制的元素。它对教育者,教育过程,教育机构施加巨大的影响。它能够施加无形的压力,它可以实质上事先决定社会政治概念,学术观点,思想领导,公众舆论的发展。对国家政策的影响力迅速扩大,如果它们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这种相互连结具有知识卡特尔的某些特征。它在教育的几乎每个阶段都有其分支机构,因而对社会科学和教育施加巨大的实际控制。大基金会和知识卡特尔对报刊、电台、电视、甚至政府的影响之大使得对任何知识卡特尔赞同的事情的客观批评如果不首先被嘲弄,歪曲和诽谤就很难见诸各色媒体。这些基金会和他们的中间人不是以直接支持某个候选人或某个政党的形式很深的参与政治而是有意识地鼓吹经过精心打造的政治概念实现其目标。”[53]

这些调查是在不同的政党当政时进行的,而且前后相差几十年。调查得出的结果相似,调查本身的命运相似,都不被重视,都没有后续的任何行动或体制上的改变,现在都已经从历史上抹掉了。在当今就教育问题进行的辩论中,这些调查和他们的结论在持不同政见者圈子之外根本就看不到。

同样的,这些并不是巨大的阴谋,而是教育形成方式的结果。教育体制的结构导致它这样进行。那些最初建立公立教育体制的人对他们做的事情是很直言不讳的,相信建立这样的学校是对的。

新话

新话是对语言的操纵,以便强化占主导地位的权力结构。这个词语来自乔治奥威尔的《1984》,讲述的是由极权专制政府创造,用来控制人民的。新话并不是现代社会独有的而是在许多其他等级社会都存在过的。在许多社会,语言常常被这样操纵以便强化占主导地位的权力结构(对精英阶层有利)。比如,有许多用来指妇女的贬义词(婊子,娼妓,笨蛋,荡妇),但是指男人词的就很少。这不仅反映了而且强化了权力结构和男性统治(男人比女人有更多的权力)。对当权者有利的语言操纵的出现是因为当权者控制交流的媒介,也因为在许多社会有一种很强的倾向,用自己的视角看待一切。在美国,媒体和教育体制使得新话繁衍不绝,但是新话决非仅仅存在于这些领域。多数人经常使用,已经成为他们正常说话的一部分了。有些情况下,政府或公司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新话以推进议题展开,有些情况下却是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语言。新话用许多不同的方式进入思维过程并强化现行制度。

这种伎俩的一个常见形式就是为政治讨论的术语提供一个官方的定义,但是在使用这些术语时另有一套。词汇和短语被这样用来掩盖他们真实的意思。比如,“阴谋理论”这个短语,官方的解释是指该理论企图把什么东西解释为一场某些人有意识地悄悄聚在一起要达到某个常常是不道德、违法的目的,是一场阴谋的结果。然而,这不是它实际使用时的意思。实际上,“阴谋理论”这个词只被用来泛指任何政府反对的理论以便将其搞臭而已。官方对9-11的解释,基地组织已说过是个阴谋理论。基地组织是一群邪恶的悄悄聚在一起的穆斯林分子,密谋发动对美国和其他目标的袭击,因为他们“憎恨自由”。这正是阴谋理论的定义,如果任何不是政府的别人提出这个基地组织理论将被贴上阴谋理论的标签。这是不是真的无关紧要,真实的阴谋理论仍然是阴谋理论。但是基地组织理论从来没有被称为阴谋理论,只有那些政府不支持的理论被称为阴谋理论。“阴谋理论”这个词在新话里两个定义:官方的定义和非官方的定义,即实际使用中的定义。“阴谋理论”是被政府用来搞臭与官方立场相左的理论的手段而已。即使从技术角度看不是阴谋理论的理论如机构理论(认为某些事件是社会制度而不是个人悄悄聚在一起的结果)有时候被那些批评者称之为阴谋理论以便让他们闭嘴。

“恐怖主义”是新话的另一个例子。实际上这个词只不过是任何反对美国的组织的贬义词而已。中央情报局从事过暗杀,放火,扔炸弹,推翻政府,滥杀无辜平民等数不清的罪行,这些行为如果是官方的敌人干的肯定被看作是恐怖分子。但是中央情报局(除了极端的文章外)从来没有被称作恐怖组织。当穆斯林极端分子包括本拉登与苏联及其卫星国作战时被称为“自由战士”。现在他们开始同美国及其卫星国作战时就被叫做“恐怖分子”。在和苏联作战时,他们滥杀无辜平民,暗杀政府官员,向不戴头巾的妇女泼硫酸。在和美国作战时,他们犯下同样的罪行。但是只有在他们开始针对美国人时才被称为恐怖分子,之前被称为“自由战士”。他们从美国政府的盟友变成了美国政府的敌人,因而也从自由战士变成了恐怖分子。变化的是他们的立场而不是他们采用的方法。[54]

使用委婉语也成为一种新话。当权者用一个比较好听的词替换原有的词让有些事情听起来好些。比如,二战期间美国有个战争部在组织美国参与作战中起到很大作用。冷战开始的时候与海军部合并形成“国防部”。国防部做的许多事根本不是真的国防,而是在国外用兵。他们从“战争部”改为“国防部”,因为国防听起来更好些容易赢得公众的支持。“国防”常常像这样被用来替换军事或战争(不仅是美国)。如现在很少有人谈论“军事预算”,改用“国防预算”。这个委婉语让国家和部队显得更正当些。

提及美国的卫星国,用的是“盟国”而不是“卫星国”以掩盖美国支配其他国家的事实,让美国的帝国主义看起来和帝国主义不一样。但是对国家的敌人就不同了——苏联的卫星国总是(正确地)被称作卫星国。

“共产主义”尤其在冷战时期也是新话。共同的用法是用来妖魔化任何不同的观点的模糊说法。在冷战时期用来描述美国敌人的通用称谓。实际上,任何人或组织只要相信政府有直接的责任为其统治的人民谋福利,反对美国的政策就会被贴上“共产主义分子”的标签。他们可能是宗教团体,学生会,或任何别的什么,只要相信旁门左道反对美国政策就是“共产主义分子”。不必是个马克思主义者,不必同情苏联,不必鼓吹计划经济。甚至明确支持资本主义的组织也被贴上“共产主义者”的标签。如在1954年被中央情报局发动政变推翻的危地马拉阿本茨政府明确地创立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却被称为共产主义分子。通常被称为“共产主义”的国家如苏联、中国等没有一个自称为共产主义——他们称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是个非常宽泛的词,用来妖魔化与美国政策不一致的任何团体。

民主是个被称之为最耀眼的空话的例子。这是一个好听但没有实际意义非常模糊的词语。几乎每个人都赞同民主。北朝鲜自称为民主国家,萨达姆的独裁自称为民主国家,美国自称为民主国家。所有这些国家都有选举,但实际上都有少数精英统治。美国总是被认定为民主国家,但美国的敌人即使其政治制度与美国非常相似也从来没有被称为民主国家。中央情报局政变的时候,危地马拉政府部分就是被美国政府鼓动起来的,但是不被称为民主国家而是妖魔化为“共产独裁”。以色列总是被认定为民主国家,伊朗则不是,虽然两者政府形式相似。两者都是政教合一的共和国,有半自由的选举,违反人权,有限度的平民自由。但是只有以色列是民主国家,因为它是美国的卫星国,伊朗不是因为它反对美国。赞同民主就像赞同“好的事情”——一个好听但没有多少意义的笼统说法而已。

另一种讲新话的方式是通过让人很难看懂的方式给术语下定义。比如“资本主义”这个词,它是指基于工资—劳动的经济制度。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多数人得出卖劳动力(通常是找个工作)谋生。他们将劳动出卖给直接拥有生产资料的人或通过由资本家控制的机构(如公司)的人。这和别的经济制度不同,如封建主义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多数人不需要出卖劳动力,但他们是庄园主的农奴或者是奴隶,他们不需要出卖劳动力,因为他们本身就归主人所有,人家想买买想卖卖。新话把资本主义和贸易或市场混淆让人糊涂迷惑。在新话中“资本主义”成为贸易和市场的同义词。贸易在许多社会都存在,从原始社会村落到奴隶城邦到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声称这些都在采取同一种制度显然是荒唐的。在同样存在很多贸易的资本主义的美国和奴隶制社会的罗马帝国之间有很多经济制度方面的差别。对资本主义的新话定义将两个差别很大的经济制度等同起来。这个过分宽泛的资本主义新话定义使得人们很难在非新话意义上(基于工资劳动的经济制度)探讨资本主义的问题。将资本主义等同于贸易使我们无法得到一个用来描述基于工资劳动的经济制度,新话大大增加了人们对资本主义批评的难度因而也就保护了现存制度。

与“资本主义”这个词相似,新话也给国家或政府一个过分宽泛的定义,同样增加了谈论废除国家的难度。国家是个对合法使用暴力有垄断特权的组织。它是个中央集权的多层机构,依赖其从上到下控制的武装团体如警察和部队以及法庭监狱等强制机构迫使其范围内的任何人都服从它。国家的新话定义将国家和组织等同起来,模糊了国家到底是什么,也使得对国家的批评难以进行。

新话还将“无政府社会”定义为完全混乱。“无政府社会”这个词来自希腊语,字面意思是“没有统治者”。其实有个论述详尽的无政府主义理论并不是鼓吹混乱无序,而是自愿组成的无等级理想社会。将无政府社会等同于混乱简直就是诽谤,就是败坏激进哲学理论的名声。而多数将无政府社会等同于混乱的人很少或根本没有读过无政府主义理论,只不过是意识形态霸权通过媒体,学校,新话等推波助澜的结果。几个世纪以前民主与共和也像“无政府社会”,现在这样被等同于混乱。

新话的不寻常情况是“政治正确”。很多企图要打破某些等级秩序的运动,如女权运动,黑人解放运动认定语言是用来强化他们反对的等级秩序的。作为他们削弱该等级秩序努力的一部分,他们要改造语言使它不再用来强化他们反对的等级秩序。比如,反对种族主义运动成功地把“黑鬼”一词变成白人不能使用的词,让多数人承认它带有的种族偏见。然而,除了几个例外,这些目标并没有达到。多数旨在削弱新话(巩固权力结构)并成功地改造了语言的例子都是有关对等级结构没有真正威胁的鸡毛蒜皮,多数局限在种族、性别范围内;真正巩固阶级和国家机构的新话(如前文谈到的“恐怖主义”的选择性使用)根本没有碰也没碰。

短语“政治正确”最初是左派分子之间开玩笑时的说法,指遵循左翼政党的路线,通常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是这个短语只是在右派使用它之后才为主流媒体所注意。右派用这个短语指各种解放运动试图改变语言强化他们所反对的等级秩序。右派声称“政治正确”是“极权主义左派分子”用来进行思想控制的努力,就像本文对新话的描述一般。实际上任何要求更大种族和男女平等权利的团体运动都被指控为“政治正确”。有些右派甚至把它的意义扩大到他们不赞同的一切内容。事实上指控“政治正确”就和他们声称支持“政治正确”行为一样是用来妖魔化某些行为的伎俩,是一种思想控制。操纵语言来为权力结构服务(就像恐怖主义,共产主义,国防等词汇的选择性使用)从来没有被激进圈子之外认定为“政治正确”。新话是对语言的操纵以便强化权力结构,“政治正确”(在异己圈子之外)是使用者并不喜欢的用来减少新话或别的语言改变的贬义词。

客观性的神话

“客观性”也是用来强化意识形态霸权的主意。任何在自由保守光谱之外的观点或消息都被指责为“不客观”“有偏见”“煽动性”或“走极端”而不屑一顾。只有那些在自由保守光谱之内的观点或消息被认为是客观的。有时候这种手法也被自由保守光谱之内的人相互之间使用,比如保守派指责自由派的立场“有偏见”(或自由派指责保守派有偏见)。

比如,克里斯蒂安派琳逖被邀请参加公共广播公司(PBS)2004年3月2日的新闻时间节目和吉姆莱赫对话。主持人莱赫问派琳逖对伊拉克的轰炸是否让美国人更加困难,派琳逖的回答是:“我想是的。我想我们得看一下这么多挫折的深层原因。为什么伊拉克人会这么愤怒,在此类爆炸之后将罪过归咎于美国人?很大的原因是真正意义上的伊拉克重建的失败。现在还没有足够的电力,很多城市如拉马底还没有足够的水。拨给哈里波屯和比奇特尔用来重建国家的钱花到哪里去了?最后落入了谁的腰包?我认为这是不稳定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和布什有牵连的企业在伊拉克重建工程的腐败。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在伊拉克还会有更多的不稳定状况出现。”[55]

两天以后, 莱赫为此发表了道歉声明说关于伊拉克的讨论是”不够公正,有失水准”。公共广播公司(PBS)后来暗示是因为前文引述的派琳逖的评论是“不够公正,有失水准”的来源。派琳逖说的没有一句是不符合事实的,公共广播公司也没有说是。几个月以前纽约时报记者约翰彭斯在节目中表达支持对伊拉克的占领。2002年9月拉姆斯菲尔德声称伊拉克1990年曾计划入侵沙特阿拉伯,后来证明纯粹是个10年前的谎言,但是莱赫并没有试图更改拉姆斯菲尔德并不正确的说法。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没有对所谓的“不够公正,有失水准”道歉。这充分说明所谓的“公正”只是用来将思想限制在一定光谱之内的手段而已。当个人表态支持对伊拉克的占领,或拉姆斯菲尔德这样的政府官员发表虚假声明,不需要反对的观点以显示公正。如果本拉登的反对者在讲,他们同样不需要用本拉登的支持者来平衡。但是当有人对现状进行猛烈攻击, 如派琳逖那样,他们就需要用反对的观点发表出来以便显示媒体的公正。如果有人过分偏离党的路线,就需要有反对的意见来驳斥他;但是坚持党的路线的人就不需要反对意见了。这就是在实际执行中“公正客观”的真实含义。

另一个例子是对因特网的处理。人们一般对网上的消息比较谨慎,因为“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发布消息。”这个观点被媒体,学校或别的地方一再地宣传推广。这点不假,但是对电台,电视,广播,报纸或多数别的信息来源同样适用。在电视或别的媒体上发表消息的唯一真实的资格要求是你有足够的钱来做到这些。批评性的思考,合理程度的怀疑对任何事情都是适用的,并非仅仅对网上的信息。对网上的信息比对电视上的信息持更多批评的态度是没有明确的说出有钱人或有钱人控制的机构比没钱人更可靠,更值得信赖。但这个假设是没有道理的。

没有价值判断的消息是根本没有的,因为没有价值判断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判断。每一个信息提供者必须决定刊登什么,忽略什么,强调什么,不强调什么。任何消息来源都不可能有足够的资源将所有新闻事件同样详细的报道出来,即使能够这样,它将提供给普通读者没有多少用处的过多的信息。唯一能真正了解世界上发生的事情的方法就是阅读来自不同消息来源、代表不同观点的资讯。(我不是指多种商业媒体——他们的观点基本雷同)

与此密切联系的是对节制、中庸的崇拜。节制、中庸常常被看作是个美德,政治人物(还有其他)都喜欢标榜自己为“温和派”而喜欢将对手描绘成“极端分子”。其实很少自命为“温和派”的人真正采取温和的立场。很少自封为温和派的人主张适度地使用奴隶,虽然如果认真地从他们的哲学中得出的结论应该是这样的。鼓吹绝对地废除奴隶制是个极端的立场,正如鼓吹大量的使用奴隶也是极端的立场一样。真正的中庸立场应该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赞同适度地使用奴隶。“温和”的真正含义并不是温和,而是鼓吹维持现状。对温和的赞扬实际上是对支持现状的赞扬,而支持现状明显强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经济制度。

对于那些长期经受自由保守光谱思想灌输的人以所谓的“有偏见”“不客观”“有破坏性”“有煽动性”“有成见的”“不公正”等为借口摈弃自由保守光谱之外的观点并不是罕见的。指控人家公开主张某个行动为争取某个主张 (有偏见)是个非常奇怪的指控。这样的指控只有在被指控的人声称他不是在争取某个主张时才是有意义的。(正如媒体和教育制度的情况)给某个理论起个名字并不能驳倒那个理论。指责别人有偏见,缺乏公正等的人自己才是有偏见(要鼓吹某个观点) 。主张某个观点,为某个观点辩护并没有任何不对的地方,只要你对所做的事情持开明的态度。任何反对这个立场的争论就是要为某个观点辩护是自己批驳自己。没有理性的争论,只是反映出极端宗教崇拜者无法思考问题的情况罢了。

同样的标准也适合于本文。个人的文章,或者网站主张什么观点与一个社会制度有系统地剔除某些观点同时让某些人垄断媒体和学校是有区别的。现存的社会制度充当向广大民众灌输自由保守光谱的角色并不能因此就得出结论自由保守光谱是错的。假定就是这么个情况有思想控制的体系存在,自由保守光谱内的意识形态碰巧都是正确的。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不过本文并不打算在此批驳自由保守光谱。

媒体通过强调那些支持自由保守光谱的事实比如柬埔寨的种族灭绝,伊拉克对库尔德人犯下的罪行,同时轻描淡写或者闭口不谈损害自由保守光谱的事实如东帝汶的种族灭绝,土耳其对库尔德人犯的罪行等形式将信息进行过滤。教育体制宣传推销自由保守光谱的信念,同时阻拦对这个范围之外的理论的传播。这些观点也碰巧支持精英阶层并强化对现行社会经济制度的支持。自由保守观点是不是碰巧正确和意识形态霸权是不是存在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即使可以证明自由保守光谱的哲学是正确的,也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存在这样一个社会制度,一种霸权向广大民众灌输这些观点。

中文版:http://m.ishare.iask.sina.com.cn/f/10090188.html

英文版:https://keimena11.files.wordpress.com/2012/02/noam_chomsky_necessary_illusions_thought_control_in_democratic_societies.pdf

Under Neoliberalism, You Can Be Your Own Tyrannical Boss(在新自由主义下,你会成为你自己的暴君老板)

写在前面: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鼓吹竞争贬低合作,制造了导致人们相互敌视,异化,抑郁甚至自杀的完美主义,最终造成”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

A new study by Thomas Curran and Andrew Hill in the journa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finds perfectionism is on the rise. The authors, both psychologists, conclude that “recent generations of young people perceive that others are more demanding of them, are more demanding of others, and are more demanding of themselves.”

Thomas Curran和Andrew Hill在“心理学通报”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完美主义正在崛起。 两位作者都是心理学家,他们得出结论:“近几代年轻人们认为其他人对他们要求更高,他们对他人的要求更高,对自己的要求也更高。”

When identifying the root cause of this growing appetite for excellence, Curran and Hill don’t mince words: it’s neoliberalism. Neoliberal ideology reveres competition, discourages cooperation, promotes ambition, and tethers personal worth to professional achievement. Unsurprisingly, societies governed by these values make people very judgmental, and very anxious about being judged.

在确定这种日益增长的追求完美的根本原因时,Curran和Hill不会切碎言辞:这是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鼓吹竞争,贬低合作,促进野心,并将个人价值与专业成就联系在一起。 不出所料,受这些价值观支配的社会使人们非常爱评价他人,并且非常担心被评判。

Psychologists used to talk about perfectionism as though it were unidimensional — only directed from the self to the self. That’s still the colloquial usage, what we usually mean when we say someone’s a perfectionist. But in the last few decades, researchers have found it productive to broaden the concept. Curran and Hall rely on a multidimensional definition, encompassing three types of perfectionism: self-oriented, other-oriented, socially prescribed.

心理学家们过去常常谈论完美主义,好像它是一维的——只是从自我指向自我。 这仍然是当我们说某人是完美主义者时通常意味着的口语用法。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人员发现扩大这一概念将概念丰满了。Curran和Hall依赖于多维定义,包括三种完美主义:自我导向,他人导向,社会规定。

Self-oriented perfectionism is the tendency to hold oneself to an unrealistically high standard, while other-oriented perfectionism means having unrealistic expectations of others. But “socially prescribed perfectionism is the most debilitating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perfectionism,” Curran and Hall contend. It describes the feeling of paranoia and anxiety engendered by the persistent — and not entirely unfounded — sensation that everyone is waiting for you to make a mistake so they can write you off forever. This hyper-perception of others’ impossible expectations causes social alienation, neurotic self-examination, feelings of shame and unworthiness, and “a sense of self overwhelmed by pathological worry and a fear of negative social evaluation, characterized by a focus on deficiencies, and sensitive to criticism and failure.”

自我导向的完美主义倾向于将自己置于不切实际的高标准中,而他人导向的完美主义则意味着对他人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但是,“社会规定的完美主义是完美主义发三个维度中最令人痛苦的,”Curran和Hall认为。它描述了持久性—— 而非完全没有根据——的感觉产生的偏执和焦虑的感受,每个人都在等着你犯错,这样他们就可以永远地把你钉在耻辱柱上。 这种对他人不可能的期望的过度认知导致了社会异化,神经质的自我检查,羞耻和不配的感觉,以及“由于病态的忧虑和对负面社会评价的恐惧所致的自我压倒感,其特点是关注缺陷,以及 对批评和失败敏感。“

In an attempt to gauge how culturally contingent the phenomenon of perfectionism is, Curran and Hall performed a meta-analysis of available psychological data, looking for generational trends. They found that people born in the United States, United Kingdom, and Canada after 1989 scored much higher than previous generations for all three kinds of perfectionism, and that scores increased linearly over time. The dimension that saw the most dramatic change was socially prescribed perfectionism, which increased at twice the rate of the other two. In other words, young people’s feeling of being judged harshly by their peers and the broader culture is intensifying with each passing year.

为了衡量完美主义现象在文化上的局限性,Curran和Hall对可用的心理数据进行了萃取分析,寻找世代趋势。他们发现,1989年以后出生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人在所有三种完美主义中的得分都比前几代高得多,并且这些得分随着时间的推移线性增长。看到最戏剧性变化的维度是社会规定的完美主义,其增长率是其他两个的两倍。 换句话说,年轻人被同龄人严格评判的感觉和更广泛的文化正逐年逐渐加剧。

Curran and Hall attribute this change to the rise of neoliberalism and its cousin meritocracy. Neoliberalism favors market-based methods of assigning worth to commodities — and it designates everything it can as a commodity. Since the mid-1970s, neoliberal political-economic regimes have systematically replaced things like public ownership and collective bargaining with deregulation and privatization, promoting the individual over the group in the very fabric of society. Meanwhile, meritocracy — the idea that social and professional status are the direct outcomes of individual intelligence, virtue, and hard work — convinces isolated individuals that failure to ascend is a sign of inherent worthlessness.

Curran和Hall将这种变化归因于新自由主义及其堂兄精英统治的崛起。新自由主义倾向于以市场为基础的方法来为商品分配价值——它将它能指定的一切都指定为商品。自1970s中期以来,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政权已经系统地将公有制和集体谈判等事项取代为取消管制和私有化,在社会结构中促进个人凌驾在群体之上。与此同时,精英统治—社会和职业地位是个人智慧,美德和努力工作的直接结果的思想 —使被孤立的个人相信,未能提升自己是一种固有的无价值的标志。

Neoliberal meritocracy, the authors suggest, has created a cutthroat environment in which every person is their own brand ambassador, the sole spokesman for their product (themselves) and broker of their own labor, in an endless sea of competition. As Curran and Hall observe, this state of affairs “places a strong need to strive, perform, and achieve at the center of modern life,” far more so than in previous generations.

作者认为,新自由主义精英统治制造了一个残酷的环境,每个人都是他们自己的品牌形象大使,他们的产品(他们自己)和他们自己的劳动的唯一发言人,处在在无尽的竞争中。正如Curran和Hall所观察到的,这种状态“强烈需要把奋斗,表现和实现放在现代生活的中心”,远远超过前几代人。

They cite data showing that young people today are less interested in engaging in group activities for fun, attending instead to individual endeavors that make them feel productive or fill them with a sense of achievement. When the world is demanding that you prove yourself worthy at every turn, and you can’t shake the suspicion that the respect of your peers is highly conditional, hanging out with friends can seem less compelling than staying in to meticulously curate your social media profiles.

他们引用的数据显示,今天的年轻人对参与团体娱乐活动不感兴趣,而是进行个人努力,使他们感到充实或充满成就感。当世界要求你在每一回合都要证明自己值钱,并且你无法摆脱怀疑同伴的尊重是高度有条件的时,与朋友闲逛似乎不如留下来精心编写你的社交媒体资料那么有趣。

One consequence of this rise in perfectionism, Curran and Hall argue, has been a series of epidemics of serious mental illness. Perfectionism i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anxiety, eating disorders, depression, and suicidal thoughts. The constant compulsion to be perfect, and the inevitable impossibility of the task, exacerbate mental-illness symptoms in people who are already vulnerable. Even young people without diagnosable mental illnesses tend to feel bad more often, since heightened other-oriented perfectionism creates a group climate of hostility, suspicion, and dismissiveness — in which the jury is always out on everyone, pending group appraisal — and socially prescribed perfectionism involves an acute recognition of that alienation. In short, the repercussions of rising perfectionism range from emotionally painful to literally deadly.

Curran和Hall认为,完美主义崛起的一个后果就是一系列严重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完美主义与焦虑,饮食失调,抑郁和自杀念头高度关联。 不断强迫完美,以及不可避免的不可能的任务,加剧了已经很脆弱的人的精神疾病症状。 即使是没有可诊断的精神疾病的年轻人往往会更频繁地感觉糟糕,因为增长的他人导向的完美主义会造成一种充满敌意的,怀疑的和不屑一顾的群体氛围——陪审团总是在每个人面前,等待集体评估—以及社会规定的完美主义 涉及对异化的敏锐认识。简而言之,不断上升的完美主义的影响范围从情绪上的痛苦到字面意义上的致命。

And there’s one other repercussion of rising perfectionism: it makes it hard to build solidarity, which is the very thing we need in order to resist the onslaught of neoliberalism. Without healthy self-perceptions we can’t have robust relationships, and without robust relationships we can’t come together in the numbers it would take to rattle, much less upend, the whole political-economic order.

还有另外一个对完美主义崛起的反响:它使得建立团结变得困难,这是我们抵制新自由主义的进攻所需要的。 如果没有健康的自我认知,我们就无法拥有坚固的关系,如果没有坚固的关系,我们就无法将个人们整合在一起,从而颠覆整个政治—经济秩序。

It’s not hard to see parallels betwee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perfectionism and so-called “call-out culture,” lately the hegemonic tendency on the Left: a condition in which everyone watches everyone else for a fatal slip-up, holding themselves to impossibly high standards of virtuous self-effacement, and being paralyzed with the secret (again, not unfounded) fear that they’re disposable to the group, that their judgment day is around the corner. The pattern is of a piece with other manifestations of neoliberal meritocratic perfectionism, from college admissions to obsessive Instagram curation. And because it divides rather than unites us, it’s no way to build a movement that ostensibly seeks to strike at the heart of power.

不难看出完美主义和所谓的“号召文化”在这三个维度之间的相似之处,最近是在左派内部的霸权倾向:一种每个人都看着其他人的致命的挫折的环境,将自己放在不可能实现的造成自我贬低的高美德标准,以及对这个秘密—他们对团体来说是用了一次之后就要被丢掉的(重复,这并非毫无根据)的恐惧感到瘫痪,他们的审判日即将来临。 这种模式与新自由主义精英完美主义的其他表现形成一块,从大学录取到盲目的Instagram策划。而且因为它分裂而不是团结我们,所以没有办法组建一个在表面上试图打击权力核心的运动。

Perfectionism makes us scornful of each other, afraid of each other, and unsure of ourselves at best. It prohibits the types of solidaristic bonds and collective action necessary to take on neoliberal capitalism, the very thing that generates it. The only possible antidote to atomizing, alienating perfectionism to reject absolute individualism and reintroduce collective values back into our society. It’s a gargantuan task — but with the vise-grip of neoliberalism tightening on our psyches, it’s the only way forward.

完美主义使我们相互鄙视,相互害怕,最好的状况是不信任自己。它禁止采取推翻新自由资本主义所必需的团结纽带和集体行动,而新自由资本主义产生了完美主义。原子化的唯一可能的解药是,疏远完美主义,拒绝绝对的个人主义,并将集体价值重新引入我们的社会。这是一项庞大的任务—但随着新自由主义对我们心理的紧缩,这是前进的唯一途径。

https://www.jacobinmag.com/2018/01/under-neoliberalism-you-can-be-your-own-tyrannical-boss

将自闭症儿童家庭拒之门外 围墙内的乌托邦还能持续多久?

写在前面:这篇文章很长,但只说了一件事:中国的“中产阶级”(实际上能买得起7万5一平方的住房的,不会超过5%)们和纳粹一样敌视病人,敌视边缘弱势,幻想靠剥削压迫跪舔欺诈合谋的来的贼赃购买一个小区天堂,但他们的幻想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能得到极权奴役。而网上爱国的主力呢,也正是这些纳粹。当然,这类纳粹同时也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竞争文化洗脑出来的哈巴狗。

日前,一篇题为《小区房价7万5,搬进来17个精神病人,咋办?》的文章在朋友圈和各个微信群里广泛传播,引起了不小的风波。文章说的是深圳市宝安区一个名叫“华联城市全景”的高档小区里最近发生的一件事。今年6月,为了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优先保障优抚对象和残疾人住房需求的政策,该小区打算将配建的公共租赁住房中的24套配租给登记在册的优抚和残疾人家庭。7月16日,宝安区住建局公示了最终的配租方案,将有41户符合标准的家庭来认租这24套房源,其中17户的备注信息中显示“精神类残疾”,残障等级从一级到四级不等,最终的看房日期定在7月18日。此消息一经传开,就在业主中间炸开了锅。他们很快组织起来,向住建局提出抗议,并在小区门口拉起横幅抗议,条幅上书:“保障了他们的住房权,谁来保障孩子的生命安全。”

业主拉出的抗议横幅

一位ID为“张玉华”的业主在社交网络上发表的一则“求助帖”被截图并大量转载,在帖子里,他(她)自称是一个“走投无路、急需帮助的有产者”,自己所在的高档小区“房价7万5,现在住进了17个精神病患者”。“张玉华”表示,小区内都是商品房,只有两栋楼用围墙与小区隔开,是政府搞的公租房,之前业主们听说这个公租房里住的都是高端人才、博士生,现在为了照顾弱势群体,安排进了17户精神残障人士。他(她)认为,政府此举损害了“靠自己辛苦工作买房的业主”的利益,也无法保障小区里孩子的安全,并强调,业主们的抗议不是在制造“阶级矛盾”,制造阶级矛盾的是地方政府。

业主“张玉华”的“求助帖”

最终,住建局临时取消了原定于7月18日的看房安排。此外,由于《小区房价7万5,搬进来17个精神病人,咋办?》一文将这17户家庭的个人信息(包括申请人姓名、身份证前14位以及儿童的残疾等级等)全部泄露了出来,许多原本符合配租条件的家庭也决定放弃选房。后来,通过媒体报道,许多人才得知,这17户“精神类残疾”家庭中有15户是自闭症儿童家庭,孩子年龄大多在6-12岁之间。

这一细节导致该事件在网络上进一步发酵。在公众的想象中,自闭症儿童是智商超群或者有着特殊艺术天赋的“折翼天使”,与“会发疯伤人的精神病人”这一刻板印象反差极大,舆论纷纷转向指责小区业主自私、缺乏同情心。有业主表示,他们一开始并不清楚可能入住的“精神类残疾人士”是自闭症患者;但也有人认为,业主们的集体反对行为与精神残疾的类别无关,实际上是担心开放给弱势群体的公租房会影响这一高档小区的房价。

在下面这篇文章中,我们想讨论的,不是对于自闭症或其他精神疾病(残疾)公众教育缺乏的问题,而是作为一起封闭小区业主的“维权事件”,它究竟反映了今天中国城市中产对生活怎样的想象与恐惧。一方面,是对家——以及作为家的延伸的封闭小区——的想象,将之想象为一个可以提供物质享受、标识社会地位、体现阶级审美的“私人天堂”,家是避风港,是风雨飘摇的世界中最后的圣土;另一方面,对家的美好想象也伴随着对家以外的世界的恐惧、厌恶和回避,包括工作、公共生活,也包括千千万万的“他者”。因此,占有的另一面是驱逐,享受的另一面是忍耐,悉心呵护的另一面是漠不关心,甚至是随意践踏。这一墙内墙外、公私之间的严重割裂,造就了今天中国都市生活的独特景观,也形塑了雄心勃勃又焦虑不安的中国中产。

封闭小区的空间政治:“安全”的本质是阶级区隔?

根据业主的描述,华联城市全景花园小区(以下简称“全景花园”)是一个高档商品房小区,那么这两栋公租房和小区里的商品房又是什么关系呢?长期关注特殊需要儿童的公众号“大米和小米”通过调查发现,全景花园是一个旧改项目,在商品房之外,该项目还配建公共租赁住房374套,已分配出去350套,剩余24套,集中在两栋楼里。这两栋楼与小区主体的商品房之间用一道围墙隔开,并单独管理,与小区主体的公共面积是一条内部道路,而公租房的住户如果想要进入小区花园,则需要从小区外面或者地下车库绕行。

“大米与小米”援引《南方都市报》的报道称,作为商品住宅配建的保障房,像全景花园里的两栋楼这样被墙隔开、独门独栋的“特殊待遇”,在深圳不是第一次出现了。但2017年深圳市住建局发布的《深圳市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配建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住户可与商品房业主共享小区配套设施,并执行统一的物业管理收费标准,开发商不得在人才/保障性住房与商品住房之间涉及围墙,也不得有其他类似的歧视性措施。

全景花园的情况显然违反了这一规定,商品房的开发商和业主几乎是在封闭小区的内部又建起了一个封闭小区。封闭小区(gated community)的话题曾在2016年引发热议,当时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逐步打开封闭小区”作为政策导向出现在政府文件中,触碰到了许多封闭小区业主的神经。

两年过去了,兴建封闭小区的步伐似乎并没有放缓,更不要说打开已建成的封闭小区,关于封闭小区的争论似乎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深圳全景花园事件中,舆论似乎更倾向于关注对自闭症的污名和歧视问题,而忽略了这其实是发生在中国式封闭小区中的一次典型的“业主维权”事件。

所谓的封闭小区就是“有出入门禁的住宅区”,小区里的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其实是私有性质的,只有业主可以进入和使用。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和发展经济学教授伟仕达(Christopher Webster)认为,封闭小区不仅是一种带有明确排他性的空间形式,它还意味着一种与政府主导的城市治理模式不同的,以开发商和业主、以及业主之间的契约为主导的模式,契约包括一个通用的行为准则(类似“业主公约”),它规定了业主对小区管理所负有的集体责任,这就为业主在封闭小区内行使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提供了依据。

巴西圣保罗的封闭小区

封闭小区在20世纪末从北美兴起,很快被复制到全球各地。早在21世纪初,封闭小区就已经成为了城市规划领域内的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学界对这种新兴的空间现象褒贬不一。一些人认为,这是后现代城市空间碎片化的典型表征,它源于对城市基础设施网络排他的使用权,并最终导致社会内部的分崩离析;另一些人则认为,封闭小区在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之间构筑起了一个“俱乐部领域”(club realm),其中共享的集体消费品(介于公有物和私有物之间)——即封闭小区内的公共设施和服务——是作为房子的搭卖品(tie-in)提供给消费者的,因此,封闭小区可以被视为一种更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因为这里的公共服务是由市场定价的。

在中国,尽管从空间形式的角度上看,四合院和单位大院都可以算是封闭小区,但作为一种城市治理模式的封闭小区则是伴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住房所有权和城市治理改革才开始出现的。由于人们的支付能力(收入)、社会阶层和消费需求的日益分化,在中国的城市里,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也从地方政府和国有单位,逐渐转移到了地产开发商和物业管理公司手中。因此,在2016年关于封闭小区的讨论甚嚣尘上之时,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与土木建筑学院教授赵燕菁曾为《澎湃新闻·市政厅》撰文称,围墙的本质是公共服务的落差,只要存在公共服务的落差,就必然存在围墙,只是有些围墙有形,有些则无形。

然而,这种论调未免将“围墙”太过自然化、中立化了,在今天的中国城市里,围墙(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不仅是收入和偏好差异的一种自然结果,它还是中产阶级小心经营的一种空间政治。人类学家张骊在对昆明封闭小区的研究中就提出了“阶级的空间化”(spatialization of class)这一概念,用以描述封闭小区在城市中产身份建构中所扮演的角色。张骊认为,商品房与封闭小区内的私人生活为中国城市中产阶级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和社会基础,使他们所追求的空间上的私密、文化上的区隔和带有明显阶级色彩的生活方式得以着陆。

同时,这一空间政治还包括着对中产以下阶级的排斥和驱逐。许多研究都显示,封闭小区的业主对所谓“安全”的理解,不仅仅是远离犯罪,而是一种清晰的社会边界,一种稳定而同质化的人口构成。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教授鲍存彪在对上海封闭小区的研究中就发现,封闭小区的建立往往伴随着对城市流动人口的“道德他者化”(moral othering),通过将他们刻画为“不文明的、肮脏的和危险的”,来强化一种“道德空间秩序”。

中国封闭小区里的流动人口

在全景花园的例子中,这种“道德空间秩序”展露无遗。业主“张玉华”在“求助帖”中提到,最初他们得到的消息是,小区的公租房里住的都是“高端人才”、“博士生”,因此并没有业主抗议,而在听说将有“17户精神残障人士”入住的时候,业主们纷纷沉不住气了。换言之,公租房分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两类,前者针对的是城市引进的高端人才,后者则针对的是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的家庭,封闭小区里的中产业主们可以接纳前者却一定要赶走后者,理由是“孩子的安全”、“社会的稳定”。这其中当然有社会大环境污名化“精神残疾人士”、将其粗暴地想象成行为不受控制、有暴力倾向的“疯子”的因素,但正如上文所言,所谓的“安全”并不是一个犯罪统计学意义上的客观指标,它其实更接近于一种主观感受,而这种“安全感”所依赖的是一个阶级同质化、不存在“偏离”(deviances)的环境。

进一步说,政府为低收入人群和残疾人士提供保障性住房,对于城市整体的治安和稳定来说是好是坏,无需赘言。最近半年多来,接二连三发生的报复社会性质的暴力事件(而且这些暴力的受害者通常是孩子)足以说明,这些因生计无着而绝望愤怒或患有精神疾病的边缘人群,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远比在我们看得见的地方要危险得多。请注意,这里我们讨论的对象并不是个体,也不是个案,我们讨论的是一种贫富差异、阶级区隔的现实可能带来的风险,以及一种保障制度对这一潜在风险的控制作用。而对于封闭小区的业主来说,他们想要“安全”,却不希望“安全阀”装在自己眼皮底下,这再次说明了他们需要的不是“安全”,而是“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与所谓“社会的稳定”无关,甚至与“社会”无关,它清晰无疑地建立在一种隔离之上——仿佛任何人和事,只要在小区围墙之外,在中产活动、消费的商业空间之外,就不可能威胁到他们,也因此与他们无关。

居室的幻境:捍卫家园是改造社会的前提还是阻碍?

但围墙真的能挡住危险吗?

围墙当然不能替城市中产抵挡外界的危险,它的主要作用,是在墙内建筑起一个乌托邦。这个乌托邦的核心是“家”,封闭小区可以看做是“家”的延伸。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修·德斯蒙德在关于美国底层住房问题的非虚构作品《扫地出门》中,有一段对“家”的意义的阐述,应该会让很多中国人产生强烈共鸣。他说,“家是我们生活的重心。家是避风港,是我们忙完学习工作之余、在街头历劫种种之后的去处。有人说在家里,我们可以‘做自己’。只要离开家,我们就会化身为另外一个人。只有回到家,我们才会褪下面具。”他还援引了托克维尔的话来说明,对家的关心和捍卫,是普通人参与公共事务的基础。托克维尔说,“要逼着一个人站出来关心整个国家的事物,谈何容易?但如果说要在他家门口开一条路,他就会立刻感到这件公共意义上的小事会对他的切身利益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似乎也符合张骊提出的中国新兴中产的三个关键词:业主身份、消费事件和针对私有财产的维权行动(homeownership status,consumer practice,and property-based activism)。张骊认为,中国的新兴中产正在经历一种“双向运动”(double movement)——一方面,他们追求私密、安稳、舒适的家庭生活,试图用围墙和其他手段将家与外界隔绝开来,营造一个“私人天堂”;另一方面,面对和地方政府、地产商、物业公司的种种纠纷,他们又不得不走出去,捍卫自己的家园。

In Search of Paradise: Middle-Class Living in a Chinese Metropolis
张骊 著

由于向内营造私人天堂和向外维权之间天然地存在着矛盾和张力,这一“双向运动”可能导致两种结果——既可能如托克维尔所言,激发由小家而大家、由家而国的连锁反应,让捍卫家园成为关心、参与公共事务的初衷和起点,最终培育出建立在私有财产制度之上的公民社会的土壤;同时,也有可能适得其反,彻底割裂公和私,甚至制造一种不断损人利己、最终害人害己的恶性循环。例如,在全景花园事件中,中产业主越是想把所谓的“危险”赶到墙外,墙外就越危险,就需要更高的墙来保证墙内的安全,最终家从乌托邦变成了异托邦,它成了外部环境的反面和补偿,成了城市中的一块飞地。

正如人类学家项飙在为《扫地出门》一书撰写的序言中谈到的,“家天堂”的意识背后是一种诡异的“双重异化”,“首先把每个人都应该去拥有和享受的东西——生命基本活动所需的居住空间——变成了每个人要拼搏着去占有的资产,家在这种条件下有极高的价值,前提是把作为人类‘诗意栖居’的家居工具化,把人和他的生活空间剥离开”;另一方面,“当家被异化成资产之后,它又重新在意识形态上被异化成人性的依托、终极价值的载体”,从而“把家提到了人性、意义、精神、民主的层次”。

《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
马修·德斯蒙德 著   胡䜣谆 郑焕升 译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7月

项飙认为,人性、意义、精神、民主只能靠人的普遍联系和社会交往实现,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把家神圣化,也就是把家和社会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正是因为我们失去了公共感,才把家绝对化成一个私人祭坛”。他也指出了一种恶性循环,可以看做是前文提到的那种恶性循环的一个推而广之的版本,即“为了买房安家,我们承受更多的工作折磨;工作折磨又让家居这个避风港显得愈加宝贵。于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需求(住所)成了我们全力拼搏的目标,实现人之为人的基本手段(工作、学习、在街上何人相遇交流)则成了折磨和负担”。

早在上世纪30年代,本雅明就在“拱廊计划”中提出了“居室的幻境”这一概念。他谈到,正因为人们在办公室不得不面对现实,才需要在居室通过幻觉来获得滋养。在今天的中国,“家”这一“人之为人的基本需要”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幻境,或是本雅明所说的“个人生活的虚拟框架”。人们逐渐背离了个人生活的真实框架(即劳动和一种有益的公共生活),不再期待通过工作创造价值、通过参与公共事务改造社会,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虚拟框架”的建设、享受和维护中去。更进一步说,在为这一“私人天堂”、“虚拟框架”添砖加瓦的过程中,我们在工作中更深地异化,甚至不惜破坏社会公义,与威胁、侵蚀着我们家园的力量同流合污。这大概是每一个自豪的“有产者”在今天不得不面对的一种道德困境:是不是只有通过更加无所忌惮地竞争、掠夺、驱逐、践踏墙外的世界和墙外的人,我们才有资格在墙内获得片刻安全和体面的幻觉;或者反过来,是不是因为我们被墙内的幻境深深地催眠,信以为真,才能说服自己,去承受墙外的全部乌糟和不堪,在其中摸爬滚打、分个胜负?

但这幻境是多么脆弱啊,墙外的世界正在以一种超乎想象的暴力形式冲击、挤压着这个幻境,就算是再建起更多的墙、无数的墙,在封闭小区里再圈出一个封闭小区,在已经升级的消费水平上再次升级,我们的房子和我们的孩子就能获得真正的安全了吗?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345742.html

以资本主义哈巴狗Lynx Evil为例,批判资本主义的种种洗脑狗屁

我曾经和Lynx Evil是很好的朋友,但我后来实在受不了他的资本主义狗屁,从而最终和他闹翻(事实上是他先察觉到了这点然后主动和我闹翻的),而他的资本主义狗屁呢,很有代表性,是资本主义哈巴狗洗脑的常见说辞,此外,我也厌倦了总是跟在他屁股后面反驳他那重复了无数次的狗屁了,所以,我今天写一篇专门的批判文章作为了结。

狗屁1:社會主義者的「新語」,姑且說來當笑話聽聽: 「創立企業就是製造失業」、 「支付工資就是侵吞剝削」、 「公平交易就是欺凌壓搾」。

https://twitter.com/LynxEvil/status/1021734409106382848

反驳:社会主义说资本主义制造失业,说的是资本主义为了控制工人和压低工资故意制造失业大军,而他故意偷换为“创立企业”,呵呵;而侵吞剥削,说的就是老板们剥削了工人们的剩余价值,支付的工资不过是工人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而已;至于“公平交易”,呵呵,你都剥削剩余价值了,还算个屁的公平交易啊?顺便说一句,《1984》的作者奥威尔是社会主义者哦,他自己亲口说是社会民主主义者(democratic socialist)哦:介绍著名社会民主主义者George Orwell(乔治奥威尔)

狗屁2:

https://twitter.com/LynxEvil/status/1021977944296759300

反驳:大致翻译一下大意,他认为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指责是在指责人自利,对不起,社会主义者没这么无聊,从马克思开始社会主义者就是在指责资本主义践踏人权,独裁专制(老板们在公司独裁专制),主张经济民主,什么时候指责过自利了?真是可笑。

狗屁3:

https://twitter.com/LynxEvil/status/1021972636878946312

反驳:这哈巴狗说什么房东有房也不出租是因为不是“自由市场”,呵呵,会初中数学的人应该都记得吧,计算利润最大化的题目,要用到二次函数(抛物线)的,最终计算结果无论如何,定价都不可能是成本值的,而必然要比成本值高很多,如此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特别是住房这类具有天然垄断特性的基本人权商品,价格被炒卖得极高也会有不少人买,因为买不起也得买,而他反对价格管制 ,结果?看看中国就知道了,呵呵。顺便,他认为是“自由市场”的瑞典是严格管制地价和房价的:茉莉:瑞典和中国住房政策之比较

狗屁4:玩過音樂椅的小朋友都知道,
當少了一張椅子,就會發生搶奪,
當少了兩張椅子,搶奪會更劇烈。

當供應滿足不了需求,就會有人搶。
這就是競爭。

要是有人和你說世界不需要競爭,這個人很可能是白痴,更可能是騙子。

https://plus.google.com/+LynxEvil/posts/WHgjpPhwFqD

反驳:资本主义哈巴狗眼里的供需是神圣的,超自然的,不可能被人的活动所影响的,所以他们才会否认这样一个事实:供需本身就是人为操纵洗脑的结果,例如市场营销制造虚假需求(网红食品,钻戒神话等等),例如垄断房地产然后抬价,例如制造失业大军以压低工资和控制工人,那么,既然供需是人为操纵洗脑的结果,那么竞争也同样是人为操纵洗脑的结果,例如共匪极权独裁下有人为了一块钱大打出手,资本主义哈巴狗会认为这是没问题的,而社会主义者则会指出这是共匪极权独裁人为造成的!

狗屁5:Sanders 還是退出民主黨吧。 你們這些看不慣 centrists 的左派去組個 社會主義黨 呀!

https://twitter.com/LynxEvil/status/1021787097030696961

反驳:美国的选举制度是最高票当选制,简单来说就是赢者通吃,取得相对多数的政党占有全部议席,51:49=100:0,在这种制度下,小党派根本就活不下去,而刚成立的政党一开始肯定不会是大党,所以,成立政党也没屁用。

狗屁6:支持 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1/2

https://twitter.com/LynxEvil/status/1021709244750618625

反驳:哈耶克和弗里德曼支持福利制度?恰恰相反:“哈耶克雖然強調經濟自由但卻對政治自由不夠重視,甚至反對將政治慘與擴大到社會中下層,在他的《通往奴役之路》中說:「民主本質上紙是一種手段,一種保障國內安定和個人自由的實用措施。它本身絕不是一貫正確和可靠無疑的。我們絕不能忘記,在一個專制統治下往往比在某些民主制度下存在更多文化和精神自由——至少可以想像一個高度同質化和教條的多數民主政府其統治的壓迫程度,或許並不亞於最壞的獨裁統治。」這洋的思想傾向使得他對皮諾切特薩拉查佛朗哥等右翼獨裁者持贊賞態度,[90]南非種族隔離制度辯護,[91]甚至將《自由憲章》贈送給薩拉查並附言:妳看了我這本書,妳就知道怎麼對付那些喜歡講民主的人了。[90][92]”“我无法理解,哈氏可以一边无视军政府做出每天把人从街上抓走投进大海这种严重侵犯个人自由的恶行,一边却可以大言不惭地说出”(智利军政府统治下)个人自由比民主制度下更安全”这等瞎话。这种无视经济自由同个人自由在智利发生的分裂,睁眼说瞎话的本领我赵日天也是服。哈耶克一直致力于对”共产主义限制自由导致极权”口诛笔伐,然而,为了一部分人的自由就需要去剥夺另一部分人的自由乃至生命?呵呵呵,作为一个学者,哈大师满嘴跑火车的本领比起政客来也是不遑多让。”虽然傅利曼鼓励中国官员推动痛苦而不受欢迎的自由市场政策几个月后就发生屠杀事件,但他从未「为提供建议给一个如此邪恶的政府,面对像雪崩般的抗议」。和以前一样,他不认为他提供的建议,与执行它所需要的暴力有任何关联。尽管谴责中国使用镇压,傅利曼仍继续以中国当作「自由市场的安排能有效促进繁荣与自由」的例子。“在同一时期的中国,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背后的势力辗过天安门广场上的民主,震撼与恐怖开启了现代史上获利最丰厚也最长久的投资热潮。又一个在屠杀中诞生的奇迹

聊聊芝加哥学派和他们的信徒们的无耻以及新自由主义的阴谋(更新)

芝加哥哈巴狗们就是一群纳粹而已,铅笔纳粹社不过是说出了他们在欧美没敢说出的真心话罢了,皮诺切特有UBI政策吗?邓坦克有UBI政策吗?呵呵。

狗屁7:強制性的 利他法律/規則 是不切實際和不現實的。

https://twitter.com/LynxEvil/status/1021627976490864640

反驳:社会主义主张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反对压迫,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什么时候要人强制利他了?别告诉我反对剥削压迫叫做强制利他,那么反对独裁也是强制利他了,白痴!哦,当然有强制利他的制度,就是亲爱的资本主义,老板们对员工进行洗脑奴化,强迫员工为了公司奉献牺牲:军训公司“向钱看”:暴力与奴化如何承包青

狗屁8:搞罷工是驅使僱主去其他國家僱用低技術勞工, 和用自動化取代低技術勞工的最有效方法. 這些 DSA 白痴們專門和 低技術勞工 過不去. 底特律 今時今日的經濟困境, 就是這些白痴工會製造出來的.

https://twitter.com/LynxEvil/status/1021620958963150850

反驳:呵呵,这傻逼知道DSA才多少人吗?在唐纳德希特勒上台之前,DSA成员不过几千,这几千人是神仙吗?能赶走你亲爱的公司们?美国公司工会入会率算上公共部门才百分之十几,和北欧的平均70%完全没得比,你还无耻的臭骂工会?你亲爱的公司老板们无耻的跑来中国竟次(比烂),而按照你的逻辑,这是因为美国工人不肯当中国的血汗奴工,不肯被剥削压榨奴役虐待,这和五毛狗嘴里的“六四示威者被镇压是因为他们自己要上街”有什么不同?

至于无耻的新自由主义是如何制造了工人们的灾难的,看这篇:Toward an Economic Justice Agenda(迈向经济正义的议程)

狗屁9:看到一堆社會主義者說 警察 是國家恐怖主義的權力機構 power architecture, 那不如取消掉 警察 吧. 社會主義者真係講嘢唔經大腦. 沒有警察靠什麼來維持治安呢? 靠全民擁槍嗎? 這不正正是 NRA 和 GOP 的主張嗎?

https://twitter.com/LynxEvil/status/1021616277310369798

反驳:又在制造稻草人,现在的警察制度本身就是为了镇压工人运动而设置的,的确是国家恐怖主义机构,有什么问题?把指责现在的警察制度等同于完全不要警察,和把批评独裁政权等同于无政府主义有什么区别?狗屁逻辑。

狗屁10:很多年青人完全不知道社會主義是多麼可怕。 我來自香港,我親眼目睹過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的恐怖。 請記住這3點 ①沒有私人公司 ②沒有財產權 ③沒有自由市場 查一查看1949 – 1976年的中國歷史,主張社會主義的都是要建造通往饑鬼地獄的奴役之路。

https://twitter.com/LynxEvil/status/1021596027533459456

反驳:共匪是抄袭自斯大林的国家资本主义模式,社会主义主张的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毛贼中国和苏联有哪一个了?既然都没有,凭什么说是社会主义?至于后面的,呵呵,没有私人独裁公司,有公有民主合作公司;没有私人财产(对生产资料和资本的私人独裁占有),有个人财产(生活资料,消费品之类);没有自由市场,当然,狗屁自由市场是老板们自由的胡作非为四处比烂剥削压迫洗脑奴役官商勾结的市场,这种“自由市场”当然还是没有比较好,呵呵。

狗屁11:

https://twitter.com/LynxEvil/status/1021540322109665280

反驳:鉴于这白痴把纳粹当资本主义,还鼓吹把人当成劳动力商品肆意买卖没问题,那么我就直接贴一篇分析纳粹如何与私企勾结的文章吧:“最后,正如这篇论文已表明的那样,纳粹并没有发明一个经济模式。他们的剥削方法并不比资本主义强迫人类充当劳动力商品更为恶劣。纳粹分子完满地实现了神圣的竞争、灵活性和生产率的三位一体,这也是我们的“后工业家们”最心爱的三位一体。推行到疯狂极限的纳粹制度正确无误地表明,此乃逻辑的必然。”法西斯主义与资本主义:大企业如何从希特勒的兴起中获得巨额利润的

狗屁12:找一堆又蹭福利又逃稅避稅的中國人去瑞典,就能捅破這種靠限制移民的福利國家的福利神話。

https://twitter.com/LynxEvil/status/1020947290603773953

反驳:按照这种傻缺逻辑,瑞典人天生不蹭福利不逃税,中国人天生逃税,嗯,真是种族主义啊,知道瑞典人曾经是维京海盗吗?呵呵。

狗屁13:2000年,奥巴馬連參加民主黨大會都没資格。 2008年,奥巴馬被提名總統候選人。 一個人不努力等運到等政府分配是不可能成功的。

https://twitter.com/LynxEvil/status/1020875040424726528

反驳:原来美国黑人都能成为奥巴马,呵呵,这么说中国人也都能成为周永康(周是平民出身)了。

狗屁14:

https://twitter.com/LynxEvil/status/1020675824586928128

反驳:保障就业?哈哈哈哈,你亲爱的资本主义本身就是建立在对工人的剥削压迫上的,为了做到这点,老板们必然会制造失业大军以压低工资和控制工人,你指望靠跪舔所谓的中小企业解决问题?哈哈哈哈,你以为中小企业就不剥削压迫?中小企业的老板就是傻逼,会主动让自己沦落到跪舔工人的地步?而且你亲爱的中小企业在大企业的资本攻击面前屁都不是,呵呵。

狗屁15:這對 Trans 真是一個壞消息。 TERF 和 男權社會都會用這個極端案例來反平權,就像社會主義者用違反自由市場的事來反對自由市場。

https://twitter.com/LynxEvil/status/1020484690279403520

反驳:社会主义者反对的是资本主义本身,对你的狗屁自由市场毫无兴趣,事实是你的狗屁自由市场纯粹是拿来洗脑欺骗的狗屎而已,当然,你的定义是血汗工厂的奴工是自由的,呵呵,滚去问问那些工人如果有其他选择会不会待在血汗工厂吧!

狗屁16(他转推认同的):资本主义没有原罪,威权专制,蔑视人权,反智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有。 不要把法西斯,极右,专制的恶果说成是资本家压迫人民。

https://twitter.com/Hana_Kosuzu/status/1020370452697485315

反驳:资本主义哈巴狗们大概读的都是火星历史,滚去看看《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滚去看看血腥的圈地运动,滚去看看资本家们为了争夺市场和原材料而发动的种种殖民战争以及两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虐杀了十多亿人!资本主义的核心是利润至上,而且老板们专制独裁不受控制,那么必然会为了利润戕害人权,所以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践踏人权的,并且无法和民主兼容,笨蛋。

狗屁17:一個人的膚色並不決定一個人的成就,但一個人的性格往往就決定了際遇,決定了命運。
黑人群體的文化更是這樣,把自己的失敗動不動就歸咎於別人是種族歧視,歸咎於家貧,歸咎於各種各樣社會因素,絕不可能在競爭中獲勝。

https://plus.google.com/+LynxEvil/posts/4vsmiLppH9r

反驳:原来种族歧视和贫困压迫是不存在的吗?恶心,滚去好好看看:“民权运动之后,美国黑人们得到了投票权,但是共和党和他们的极右纳粹垃圾支持者们并不会就此停手,他们一边推行新自由主义削减福利活活饿死病死冻死穷黑人,削减教育经费剥夺黑人的受教育的基本人权,一边以“法律和秩序”的名义进行狗屁“反毒战争”,以打击毒品的名义,一边故意向无助绝望的穷人兜售毒品(为此美国政府和哥伦比亚毒贩民兵组织勾结,在哥伦比亚造成几百万死亡),一边以反毒战争的名义肆意抓捕迫害黑人和拉丁裔,随意搜查抢掠黑人的个人财产,然后把黑人扔进监狱当监狱奴工。在美国,有很多外包给私人的监狱,其中囚犯被强迫劳动,而监狱的老板们则无耻的压榨着剩余价值。”(我在监狱里阅读了《新吉姆克劳》。这改变了我的生活)I read The New Jim Crow in jail. It changed my life

狗屁18:(暂时找不到链接)有社会主义攻击资本主义者主张小政府的本质是不要政府,但经济学早就否定了无政府的可能性,资本主义者不会主张无政府。

反驳:这傻逼看来真是不知道自由意志主义和其衍生的无政府资本主义是什么东西:而無政府資本主義則反對全部的稅賦,排斥任何政府提供的保護服務,主張那是不必要的。他們希望政府遠離司法和保護的服務,認為這些服務應該由私人團體所進行。無政府資本主義者主張,小政府主義者讓政府壟斷保護的服務,將造成政府能以此制定一切不合實際的限制,而強迫在任何方面建立制度化的體制都將會產生不良後果。

除了一些真正的無政府主義和正統的客觀主義者,無政府資本主義和小政府主義在政治立場上的差異往往難以分辨,因為兩者都視現行的政府權力過大。一些自由意志主義哲學家,如Tibor R. Machan便表示:或許正確的來說,無政府資本主義和小政府主義之間是沒有矛盾的。

来源:自由意志主義

铅笔纳粹社和他们的祖师爷奥地利学派就是自由意志主义,呵呵。

这些无耻的纳粹狗屁他之前和我重复过很多次,试图把我变成资本主义的支持者,结果……..结果成功把我恶心成社会主义者了,哈哈哈哈!我没有这样的朋友,我和你是敌人,ev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