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被“双十一”薅羊毛的年轻人,已经禁欲了

引言:“买买买”和理性消费之间,只隔了几个双十一 。

又是一年双十一,亲爱的朋友们,你参加这次令资本欢腾的盛会了吗?清空购物车了吗?修理过家里的网络了吗?预演过春节后收到包裹的心情了吗?

为了调查当下年轻人对这个购物狂欢节的态度,上周,土逗公社发布了一份消费习惯问卷:今年双十一,你属于那种人类? 。截至11月11日,我们共收到了225位朋友的回应,填写者的年龄集中在18-30岁之间。

这届青年真的越来越迷恋买买买吗?关于年轻人的消费行为和态度,我们有下面这些小发现。

 

  曾经放纵不羁爱剁手

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68%的年轻人都表示曾经参与过双十一,其中也不乏提前一个月开始准备购物车的狂热分子。不过他们的购物体验却是一言难尽,看起来,在疯狂剁手之后,双十一多多少少都给大家留下了不小的心理阴影。

 

  毕竟,锦鲤体质是少数,零点成功抢到便宜货总是偶然的,被优惠规则绕晕、网速太慢秒杀失败、迟迟收不到快递才是双十一的常态,没有什么比这些更能让人感觉到生活的小确丧了。

在对过往双十一的吐槽中,62%的年轻人认为商家让利并不多,省不了几个钱。68%觉得优惠规则太复杂,既考语文又考数学,很容易被绕晕。近52%的青年表示,他们想买的东西并!不!优!惠…

 

  此外,还有读者用血的教训告诉大家,双十一的优惠规则不仅复杂,而且陷阱重重。商家总是想尽种种方法让顾客乖乖掏钱入坑,必须时刻提防。

@土逗读者summer

京东,先说会员有5000-500的全品类优惠劵,后来只能优惠家电了,害得我白充了一个会员。

@土逗读者Adele

参加预热活动,参加完感觉自己是个傻子。

@MISSJ

节后降价,比在双十一的时候购买还便宜,有些打折打好几天,感觉被欺骗。

电商设下天罗地网的折扣广告和商品推荐,只等待你头脑一热的临门一脚。据说没有在深夜怀疑过自己智商的人,不算过过双十一。那些一时冲动做出的蠢事,让我们如今无比贴近生活的真相(微笑.jpg)。

 

  @土逗读者*伟

那件劝自己贵点就贵点,反正能穿好几年的大衣,今年打开衣橱,就装作没有看见它了。

@土逗读者**迪

前年为了凑单买的洗衣液卫生巾,现在还没用完。

@土逗读者**锐

买了小一千块的折扣书,摊在地上心疼,最后被迫买了三千多的新书柜。

双十一的价格未必是最低的,但物流一定是最慢的。双十一的客服未必是最热情的,但退货一定是最困难的。一年又一年,当逐渐看穿了这一切,很多年轻人便越来越不买马云的账了。

如今众人皆醉我独醒

事实上,在今年看似漂亮的销售成绩背后,年轻用户的购物习惯却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当年在双十一交的智商税,都化作了今年冷静的头脑和消费时多长的心眼。

今年的双十一,大家纷纷化身理智型选手。在购物时间上,50%的年轻人今年在双十一购物上花费的时间少于5小时,70%的年轻人耗时在10小时以内。

在自我评价方面,许多年轻人(37%)表示自己今年是禁欲系购物者,绝不受诱惑,只买需要的,不需要的决不会买。其次是那些认为自己是懒虫(32%)的朋友,他们想要参与购物狂欢,却懒得研读复杂的规则和攻略。此外,还有一群在双十一进行“日用品救赎”的青年,他们是双十一的轻度参与者(30%),主要囤积牙膏、洗衣液、卫生纸等实用的日用品。

 

  图片来源:和讯名家

  相对地,仅有0.5%不到的年轻人热衷于当“队长”角色,到各个社交群里拉人组队、转发攻略、号召拼团。

当然,还有17%左右的年轻人会不断浏览购物页面,填充购物车,不过他们的墙头草人格会适时发作,不断对自己进行“我真的需要吗”、“这个划算吗”这样的灵魂拷问。虽然宝贝可能塞满5辆购物车,但最后大多数都不会付款。

总之,“理性”正在成为多数年轻人在今年双十一消费时遵循的原则。在145位读者对“我们应当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双十一”这一问题的回答中,“理性”被提到了30次,“根据需要(购买)”被提到了20次。当纠结“是否购买某样商品”时,是否符合个人需要是首先被考虑的因素,其次是优惠力度、工资收入和储蓄水平。而广告宣传却显得无足轻重。

 

  不同因素影响消费欲望的重要程度。

  双十一就像一道数学题,多做几遍就会了。它既是消费主义陷阱,也可以是一堂消费实践课。去年还在疯狂凑单的年轻人今年也开始提醒朋友要提防商家陷阱了,他们正是因为购物经验丰富,犯过蠢、受过骗,才会逐渐不受诱惑。毕竟,没有人会在同样的地方,跌倒多次。

有趣的是,在购物这件事上,许多年轻人自身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得理性和冷静,可他们仍然认为身边不乏人傻钱多的同伴,有33%的年轻人认为身边的人参与双十一购物是被广告冲昏了头脑。15%认为他们疯狂剁手是受亲友影响。

@土逗读者**轩

别人买买买,而我自岿然不动

 

  读者关于“你认为身边的人参与双十一购物的原因”的回答。

  或许是商家创造的全民购物的氛围给了年轻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受,可实际上,变理智变清醒的可不止一个人,省钱早已不再是部分个体的特征,而是一群人的习惯。这届年轻人,普遍比想象的更实在。

 

  这届年轻人,其实很实在

年轻人在花钱这件事上越来越理智,其实也是一种无奈。

节约是贫穷滋养出的美德。根据我们的调查,60%以上的年轻人人认为“没钱”是其省钱的主要原因。出生于改革之后的青年,不幸生活在新自由主义制造出的风险社会中。弹性制的工作之下,大量去技能化、灵活化的岗位被创造出来,使他们不得不面临缩水的薪酬与生计的不稳定。

 

  NHK纪录片《穷忙族》截图

  此外,市场经济之下,曾经是公共福利的住房、医疗如今变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如果没有足够的家底,就很难轻松获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当下太穷,举步维艰;而未来又太贵,规划不起。致使这届青年不得不破罐子破摔——他们的省钱根本不是为了将来的买房、养老、育儿,对于这些,他们早已不抱希望。表现在数据上,只有18%的年轻人表示自己省钱是为了储蓄,给未来寻求保障。仅7%的年轻人认为自己省钱是因为面临居住、育儿等压力。

当人们自动卸下了未来的负担,贫穷、省钱便无法妨碍他们追求心目中的品质生活了。毕竟,相比买房、结婚和育儿,眼前的吃穿住行是他们唯一可以控制、有能力规划的事情。在调查中,超过50%的年轻人认为在优质生活和省钱之间寻找平衡是必要且有趣味的。许多年轻人表示,自己的生活局部改进,在某些类目上越来越舍得花钱。不过,仅有不多的年轻人表示他们的生活稳步前进,消费全面向更好更优、更精致前进。

 

  年轻人对省钱的态度。

可以说,年轻人节约不是因为他们期待未来,而是因为他们专注当下。和上一代一样,省钱固然是为了用最少的钱过最好的日子,只不过在年轻人眼里,这个“好日子”,不是指有房有车有娃的生活,而是指从眼前吃的穿住行、精神生活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

此外,年轻人的节俭与他们多年“买买买”积攒下来的一身功夫也不无关系。消费方式可以学习的,“买什么?怎么买?”不仅是社会经济结构塑造的惯习,也是人们吸取自身经验后采取的行动策略。这代青年,生活在消费时代,购物经验丰富,他们早已从无数次上当受骗、追悔莫及中深刻认识到了商家的狡猾嘴脸。

 

  也因此,商家的促销活动越来越不能够鼓动年轻人出手。在“双十一期间影响消费欲望的因素”当中,广告宣传是最无足轻重的一项,只有20%的年轻人认为广告对是否购买有重要影响。甚至有不少读者表示,自己对”淘宝爆款、抖音爆款“字样的商品避之唯恐不及。身经百战的年轻消费者们早就不再相信商家会给予什么真正的实惠,理性与实在已经成为了他们普遍的消费特质。

尽管还是有一小撮“佛系买手”,看起来紧跟“双十一”买买买大军,实际上却别有动机。购物不是目的,“减压”、“感受氛围”才是他们疯狂浏览降价商品的会场的真正理由,“双十一”最大的作用,不是给家里的衣橱添砖加瓦,而是疏解平日里巨大的工作、生活压力,释放内心的欲望,获得片刻的放松,至于最后买不买东西,那都随缘。

 

  图片来源:好奇心日报

  可喜的是,不仅“能省会买”,年轻人们看透商家本质的同时,也正在思考更加深刻的问题。

土逗读者 @**锐

求求你,一平几千几万的生活空间别做仓库用。

土逗读者 @匿名

买东西别忘保护环境,尽量少产生快递包装垃圾。

土逗读者 @**回天

按照自己的需求消费吧,不是出自自身需求实际上买回来的东西没有使用价值,还给商家生产方一种错觉,让他生产更多这种没有用的东西。

土逗读者 @*竹

大型狂欢带来大量资源浪费,这是我无法接受并且超级摒弃的。

这一年一度的双十一,氛围很嗨,宣传很暴力,资本很兴奋,好像网络世界里的每个角落,都已经被购物节的营销淹没,仿佛不买就与社会严重脱节。但由盛转衰的节点已经来临,消费主义似乎越来越不奏效,广大年轻消费者并没有紧跟这紧张刺激的节奏,盲目冲锋,他们只是在这纷繁炫目的购物节间,努力寻找着自己需要的实惠,寻找着疯狂双十一中属于自己的那份实在,在佛系、理智又实在的同时,年轻人们也正开始觉醒,戳破盈利资本的骗局,批评消费主义的破坏。

www.szhgh.com/Article/opinion/zatan/2018-11-12/184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