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自由:民主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和实践(Toward Freedom: Democratic Socialist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Democratic Socialist Vision

民主社会主义者的视野

by Joseph Schwartz and Jason Schulman

Democratic socialists believe that the individuality of each human being can only be developed in a society embodying the values of liberty, equality, and solidarity. These beliefs do not entail a crude conception of equality that conceives of human beings as equal in all respects. Rather, if human beings are to develop their distinct capacities they must be accorded equal respect and opportunities denied them by the inequalities of capitalist society, in which the life opportunities of a child born in the inner city are starkly less than that of a child born in an affluent suburb. A democratic community committed to the equal moral worth of each citizen will socially provide the cultural and economic necessities—food, housing, quality education, healthcare, childcare—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individuality.

1,民主社会主义者认为每个人只有在一个认可自由,平等和团结的社会里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这些信念并不意味着只是一种认为人类在尊严上是平等的粗糙概念。事实上,如果人类想要发展他们的相互不同的天赋能力,他们必须被给予平等的尊严和机会,但这却被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平等给否定了,例如一个出生在内城(备注:美国城市中的内城是穷人区,可以看成贫民窟)的小孩的改变命运的机会绝对少于一个出生在富裕的郊区的小孩。一个民主的社区的宗旨是:任何公民社会化的提供文化和经济必需品——食物,住房,优质的教育,医疗,儿童抚养——为了人类个性的发展。

Achieving this diversity and opportunity necessitates a fundamental restructuring of our socioeconomic order. While the freedoms that exist under democratic capitalism are gains of popular struggle to be cherished, democratic socialists argue that the values of liberal democracy can only be fulfilled when the economy as well as the government is democratically controlled.

2,要实现多元化和机会平等,必须对我们的社会经济秩序进行重建。当存在于民主资本主义社会里的自由中诞生了值得珍惜的大众抗争时,民主社会主义者们认为自由民主的价值只有当经济像政府一样被民主控制的时候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We cannot accept capitalism’s concep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 as “free and private,” because contracts are not made among economic equals and because they give rise to social structures which undemocratically confer power upon some over others. Such relationships are undemocratic in that the citizens involved have not freely deliberated upon the structure of those institutions and how social roles should be distributed within them (e.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pital and labor in the workplace or men and women in child rearing). We do not imagine that all institutional relations would wither away under socialism, but we do believe that the basic contours of society must be democratically constructed by the free deliberation of its members.

3,我们无法接受资本主义自称其经济关系是“自由和私人”,因为合约并不是在经济平等的前提下签订的,也因为资本主义的社会架构是不民主的,一些人压迫另一些人。这种不民主的关系导致身在其中的公民们无法自由的商讨社会结构中的机构应当是怎样的,以及社会角色如何在其中分配(例如,资本和劳工在工作场所的关系,男人和女人在照顾儿童上各自承担怎样的责任)。我们并不幻想所有这些关系(备注:联系上下文,这里指不平等的关系)会在社会主义中消亡,但我们相信社会的基础轮廓必须是在社会成员自由的商讨下民主的建立。

The democratic socialist vision does not rest upon one sole tradition; it draws upon Marxism, religious and ethical socialism, feminism, and other theories that critique human domination. Nor does it contend that any laws of history preordain the achievement of socialism. The choice for socialism is both moral and political, and the fullness of its vision will never be permanently secured.

4,民主社会主义者的视野并不局限于某个单独的传统;它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宗教和民族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和其他批判人类压迫的理论。它也不认为任何历史规律决定了社会主义一定会被实现。社会主义的选择是道德的和政治的,社会主义的视野永远也不会被充满(备注:这是直译,意思应该是社会主义的探索永无止境)。

Marx’s Analysis of Capitalism: Social Production Versus Private Control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社会生产 VS 私人控制

Karl Marx—whose work is particularly relevant in our era of “globalization”—recognized that capitalism represented an increase in human freedom and productive power. Under feudalism, political and economic life had been merged. Born a serf, one remained a serf, subject to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omination of one’s lord. Capitalism freed the economic sphere from the domination of the political. Under capitalism, the worker and capitalist contracted with one another free of the burdens of traditional religious or status relations.

5,卡尔马克思——他的工作和我们的“全球化”时代有特别紧密的联系——意识到资本主义提升了人类的自由和生产力。在封建社会下,政治和经济生活是合一的。生下来是农奴,一个人就一直是农奴,在经济和政治上都被他或她的领主压迫。资本主义将经济领域从政治压迫下解放出来。在资本主义下,工人和资本家签定合约,同时摆脱了传统宗教或其他地位关系的重担。

Though the rise of capitalist economic relations in Europe predates political democracy by over two centuries, the rhetoric of freedom of contract and legal equality that arose during capitalism’s infancy in the 17th century contributed to the growth of movements for political democracy. In a capitalist democracy, one’s economic status, in theory, does not affect one’s political and legal status. All members of society are to be judged equally before the law and have the equal right to participate politically (one person, one vote). But Marx illustrated that the inequalities in “civil society” (or economic life) undercut the promise of political equality. In the political “free market” for votes, capital has more influence than labor, and this structural inequality erodes the promise of political democracy. But Marx argued against authoritarian socialists who dismissed political democracy as merely “bourgeois,” as it is the existence of political democracy that enables the working class to mobilize its numbers against concentrated economic power.

6,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在欧洲崛起从而实现政治民主已经两百多年了,关于自由合约和法律平等的修辞在资本主义初期,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对争取政治民主的运动是有贡献的。在资本主义民主下,一个人的经济地位,理论上不会影响这个人的政治和法律地位。所有社会成员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同时也有平等的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利(一人一票)。但是马克思指出,在“公民社会(或者说经济生活)”上的不平等损害了承诺的政治平等。在政治上的选举“自由市场”中,资本比劳工的影响力更大,这种结构性的不平等侵蚀了承诺的政治民主。但是马克思同时也反驳了威权社会主义者把政治民主贬低为“资产阶级的”,认为政治民主的存在使得工人阶级有能力动员其成员以反对集权资本力量。

In retrospect, however, Marx did not make clear his commitment to political democracy. Marx often implied that under advanced socialism—communism—control of production by the “free association of producers” would end the need for politics. But even a society characterized by worker self-management of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would need political pluralism; there is no reason to think that there is one exact “right” answer as to how socialism should be constructed, or that there is no politics apart from economic issues. Democratic debates over policy are, therefore, inevitable.

7,然而,回想起来,马克思并没有明确在其表述中支持政治民主。马克思经常说在先进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下生产由“自由生产者的联合体”控制,而这会终结对政治的需求。但是即使是一个实现了工人对生产和分配自我管理的社会也需要政治多数。没有理由认为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完全“正确”的答案,或者认为对于经济问题不会再有政治上的不同派别。对政策的民主辩论是必然会有的。

Marx did not only argue that capitalism undermined democracy. He argued against the very essence of it as an economic system. In his analysis, capitalism was an exploitative mode of production in which the capitalist class extracted “surplus value” from the working class. For the first time in human history, labor power itself was sold as a free commodity on the market. No longer were people slaves or serfs to their masters. Workers were free to sell their labor power to whatever capitalist chose to employ them. But the asymmetry of power in this alleged “free exchange” is that while the capitalist class owns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the working class only has their labor power to sell. This asymmetry means that while capitalists pay labor a “living wage,” the value of this wage (the value of labor power) is always less than the value of the commodities produced by the workers’ labor—if capital could not make a profit it would not employ labor. Workers’ needs under capitalism are always subordinate to the bottom line.

8,马克思不仅质疑资本主义破坏民主,他对资本主义这一经济系统本身是否有存在必要也进行了质疑。在他的分析中,资本主义是一种对生产的剥削,资产阶级从工人身上榨取“剩余价值”。在人类历史上,劳动力第一次在市场上作为商品被出售。人们不再是奴隶或主子的奴才。工人们自由的向那些选择雇佣他们的资本家售卖劳动力。但是经济力量的不对等使得号称的“自由交易”变成了资产阶级拥有生产资料,工人阶级却只有劳动力可卖。这一不对等意味着当资本家付给劳工“可供生活的薪水”时,薪水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总是少于工人的劳力实际生产出的价值——如果资本家无法获得利润那么他们就不会雇佣劳工。劳工们的需求在资本主义下总是被压制在底线附近。

Marx explained that capitalism required a high level of organization and direction, which the profit motive alone could not provide. Production was becoming a more “social” enterprise, touching all of society’s diverse interests. Yet these social forces of production are still controlled by private capitalists, and now also by top-level corporate managers who share an interest in long-run profitability.

9,马克思解释了资本主义要求高度组织和导向,这是利润动机本身所不能提供的。企业的生产变得更“社会”了,触碰到了社会上的多种利益。(备注:这句话是说,企业行为不仅只影响到本企业的老板和员工,同时也影响到了社会上的其他人)。迄今为止,这些社会生产力量还是被私人资本家们控制着,最顶端的企业管理者在长期利润获取上共享利益(备注:这是在说企业主之间为了利润会相互勾结,形成企业联盟之类的组织)。

Socialists therefore argue that private corporate property is not only wrong, but also nonsensical. Wealth is a social creation and should be controlled by society as a whole. Of course, socialists must take seriously objections that there would be a need for expertise (say, for surgeons and engineers) and job specialization under socialism. The division of labor might well be eroded by the rotation of menial tasks, frequent sabbaticals, job retraining, shortening the workweek, and increasing the creativity of “leisure” activity. But however we organize the division of labor—the structure of careers and life opportunities—it should be decided democratically and not by the accident of chance or of opportunities conferred or denied by one’s class position.

10,社会主义者因此认为私有企业财产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无厘头的。财富是社会创造的,那么就应该被全社会控制。当然,社会主义者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在社会主义下专家(例如外科医生和工程师)和特殊工作是有存在的必要的。劳工的差异也许会被卑鄙的任务,频繁的休假,工作再培训,工作时间的缩短,和“闲暇”活动的创造所造成(备注: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些因素会制造劳工之间的差异)。但是无论我们如何组织起有差异的劳工——事业的结构和生活的机会——这些都应该被民主的决定,而不是依靠偶然因素授予或否定一个人的阶级位置。

Class Structure and Political Agency: The Imperative of a Coalition Strategy

阶级结构和政治机构:联盟战略的必要性

Marx did not believe that workers’ revolution would occur because of socialism’s moral desirability or the wisdom of socialists. Rather, he posited that the increasingly interdependent nature of capitalist production would come into conflict with the private ownership and control of economic resources. For Marx, only the working class had a common interest in revolution and the structural power within the mode of production to carry it out. But it would take political organization for the working class to fulfill its potential as the social agent of revolution.

11,马克思并不相信工人革命会因为社会主义的道德吸引力或社会主义者们的智慧而发生。相反,他指出资本生产的相互依存的本性会导致在私有制和和对经济资源的控制中产生冲突。对于马克思来说,只有工人阶级共同的革命利益,才能实现生产模式中的结构性力量。但是,只有代表工人阶级的政治组织才能作为社会革命机构发挥出工人阶级的潜能。

It turned out that Marx was overly optimistic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class-consciousness and revolutionary activity on the part of the working class. Though Marx recognized that the working class was divided by functional tasks, ethnicity, and race, he believed that trade union struggle and political activity would engender a universal identity on the part of the working class committed to socialism. But the paradox of mature capitalism is its coexistence with universal suffrage. In no country has there yet been mobilized a conscious majority for socialism. This is not to deny the significant popular support for social democratic and labor parties that favor a mixed economy and greater socioeconomic equality. But even in Sweden there has yet to develop a conscious electoral majority for a cooperatively-run economy.

12,事实表明,马克思对于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革命行动的发展过于乐观了。虽然马克思意识到工人阶级被功能性工作,民族,种族这些所分裂,他相信独立工会的抗争和政治活动会赋予工人阶级一个全民的身份认同,从而实现社会主义。不过成熟资本主义和普选权共存了,这导致了悖论的出现。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实现社会主义。这不是否定显著的大众对社会民主和工人政党的支持,对混合经济的喜爱,对社会经济平等的进一步追求。但是即使在瑞典,对于合作经济的选举支持还是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备注:意思是合作经济还没有在瑞典变成主流)。

Why is it that in the 20th century there never emerged a conscious majority for socialism under liberal democracy? It is partially due to socialism’s identification with authoritarian Communism. It may also be because prosperity after World War II enabled capitalist welfare states to satisfy the material needs of most of their populations. What’s more, the “capital strike” by business, which has confronted ambitious Socialist governments such as the Allende regime in Chile and the Mitterrand regime in France, makes clear the risks governments take when they try to limit the rights of capital.

13,为什么在20世纪没有国家在自由民主下实现社会主义呢?部分原因是社会主义的定义被威权共产主义者(备注:指主张先锋队独裁的毛派)霸占了。同时,也因为二战之后的繁荣使得资本主义下的福利国家可以满足绝大部分人口的物质需求。还有,生意人的“资本攻击”,袭击了有野心的社会主义政府,例如智利的阿兰德政权和法国的米特兰德政权,使得政府试图限制资本权利的危险变得明显。

Marxists have often underestimated the 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 among working people and the growth of a “middle strata” made up of those who are neither professionals nor blue-collar manual laborers. Today the number of working people who exercise some control over their labor and over others but who are not top-level managers is large (e.g., legal, financial, and medical professions). Socialists must also address the changing nature of capitalist production, which has led to a proliferation of low-skilled workers in the clerical and service sectors. These workers have difficulty organizing into unions because of the decentralized nature of their workplaces. The trade union movement is only beginning to adjust to an increasingly female and minority workforce, with different needs than male blue-collar workers. Organizing this “new working class” is critical to the future of socialism.

14,马克思主义者经常低估工人和不断增长的“中间阶层”的区别,中间阶层由那些既不是专家也不是蓝领工人的人组成。今天,那些对他们的劳动力和其他人有一定控制权但又不是顶层管理的人的人数很多(例如法律,金融和制药专家)。社会主义者们必须意识到资本生产的本性在改变,这导致了低技术劳工在办公室职员和服务业中的扩散。对这些劳工们进行组织是有困难的,因为他们的工作场所是分散的。工会运动只是刚刚开始适应女性和少数群体的工作力量的增长,而他们和男蓝领工人们的需求是不同的。如何把这些“新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对于社会主义的未来来说非常关键。

One way of appealing both to the “middle strata” and the working class is to stress democratic control over consumption and social provision, in addition to Marxism’s traditional focus on democratic control over produ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oday, large sectors of the middle class cannot afford decent healthcare, housing, education, and childcare. The challenge for the left is to unite these sectors with the working class and poor in favor of universal, progressively financed, public provision. Providing these goods for the middle class through tax credits and private insurance will only insure the further impoverishment of social services for the bottom third of society. Thus, building a majority coalition between the middle strata and lower-income people becomes not only a moral imperative, but also a political necessity. The large number of workers in the helping professions and the public sector provides the structural basis for such a coalition, particularly if these sectors are increasingly unionized. But middle class opposition to an expanded public sector will decrease only if progressive taxation is restored and democracy and efficiency increasingly characterizes social welfare provision.

15,一种对于“中间阶层”和工人阶级来说都很吸引人的设想是对社会供应和消费都进行民主控制,作为对于马克思主义传统的集中于民主控制生产的补充。在今天的美国,大批中产阶级无法负担基本的医疗,住房,教育和儿童抚养。对左派们来说,将这些人和工人阶级以及穷人联合起来对普世的,进步的金融,公共的供应产生兴趣是个挑战。通过税收优惠和私人保险为中产阶级提供这些服务只会导致针对底层第三世界的社会服务的缺乏。因此,在中间阶层和低收入人权之间建立联合已经不仅是一个道德上迫切的选择,而是一个政治上的必须选项。帮助专业人士的大批工人和公共部门为这样一种联合提供了结构基础,特别是如果这些部门之间增强联合。但是只有进步的税收制度(备注:这里应该指的是多重累进税率制)被恢复,社会福利供应被显著增加,中产阶级对于扩大公共部门的反感才会降低。

Some Marxists have also overestimated the centrality of work to identity. Community, ethnic, and regional identities have often competed with class loyalties. Racial divisions and the initial organization of immigrants into ethnic-based political machines rather than class-conscious parties have weakened class ident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Democratic socialists recognize the pre-capitalist origins of racism and sexism. While capitalism clearly structures these forms of oppression (for example, the use of racism and sexism to channel women and minorities into low-paying, service sector jobs), there is a relatively autonomous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dimension to these forms of domination. Socialist-feminists analyze how the sexual division of labor in child rearing produces different gendered attitudes towards nurturing and moral judgment. Socialist analyses of racism examine the psychological underpinnings of racism in cultural fears of “the other” and anxieties about group identity and status.

16,一些马克思主义者高估了工作的身份认同作用。社区,民族,地区这些身份认同经常会与阶级忠诚竞争。极端的分裂和初始的移民组织被卷入基于民族的政治机器中而不是基于阶级的政党,这削弱了美国人的阶级认同。社会民主主义者认识到前资本主义时代的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传统。当资本主义明显的结构化了这些压迫(例如,利用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来强迫女性和少数群体接受服务部门的低工资),对于这些形式的压迫,就形成了一种文化和心理学的自治维度(备注:这句话意思是资本主义会设法利用文化和心理学说辞合理化这些压迫)。社会女权主义者对种族主义进行了分析,检验了种族主义的心理学基础,种族主义是一种文化上的对“其他人”的害怕和对团体认同和团体状态的焦虑。

Democratic socialists, influenced by the Black Liberation, Women’s Liberation, and Gay and Lesbian Liberation movements, also recognize that “different” identities provide meaning for people. The orthodox Marxist desire to subsume all ethnic, racial, and cultural groups under the universal identity of “the working class” threatens the particular communities that provide sustenance to individuals. A democratic socialist society would facilitate the autonomy and enrichment of various cultural and ethnic traditions. But some “post-modern” theorists go too far in celebrating “particularity.” While particular identities and the autonomy of movements against oppression are central to a free, pluralist society, so is the development of a sense of common citizenship. Vibrant political life and a strong welfare society must be grounded in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al membership. Citizenship should not be viewed as a “homogenizing” category that reduces all to the pursuit of the same interests and needs. Rather, if human beings and the particular communities with which they identify are to be accorded equal respect they need to live in a society that guarantees that all members will be able to fulfill their unique potential.

17,民主社会主义者,在黑人解放运动,女性解放运动,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解放运动的影响下,也认识到了“不同的”身份认同为人提供了意义。正统马克思主义者试图将所有民族,种族,文化团体包括在同一个“工人阶级”认同下,这威胁到了那些对个人提供营养的社区(备注:意思应该是威胁到了多元社会)。一个民主社会主义社会应当促进自治和丰富多种多样的文化和民族传统。但是一些“前现代”理论家在庆祝“特别”上走得太远了。当不同的认同和反抗压迫的自治运动成为一个自由,多数决定的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正常的公民权才能被发展起来。公民权不应被看作一个“均质”的分类,把不同的追求都降级为相同的利益和需要。相反,如果人类和那些特别的社区想要他们的身份认同被平等的尊重,他们需要生活在一个保证所有成员都能满足他们独一无二的潜能的社会中。

Strategy: The Role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战略:政党和国家的角色

While Marx never adequately described how socialism would be achieved by crossing the terrain of a democratic capitalist society, V. I. Lenin claimed there was no choice but insurrection. Socialists could not use the capitalist state to abolish capitalism; they would have to overthrow the state and then “smash” its machinery. What institutions of government would take its place Lenin never made fully clear, except for vague references to the self-governance of workers’ councils (soviets) in The State and Revolution. Obviously the Bolshevik party rapidly supplanted the councils as the main governing institution in Lenin’s Soviet Union.

18,当马克思并没有明确表述社会主义如何在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下实现时,列宁认为除了起义之外没有其他选择。社会主义者无法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终结资本主义;他们不得不推翻政权然后“砸烂”社会机器。列宁并没有明确说明替代的政府机构是怎样的,除了在《国家与革命》中模糊提到了自我治理的工人议会(苏维埃)。很明显,布尔什维克党很快抛弃了在列宁的苏联作为主要政府机构的议会。

In What Is To Be Done, Lenin claimed that trade union activity would produce only a reformist desire for “more” economic goods rather than revolutionary consciousness. Lenin may not have inaccurately predicted the nature of predominant working class consciousness during “normal” periods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 Workers under capitalism have more to lose than just their chains. But Lenin’s belief in the privilege of the “vanguard” party—that it can do whatever it wants once it takes power because it represents the workers’ “true” interests—contradicts Marx’s belief in working-class self- emancipation. Though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clandestine organization in repressive societies, Leninism’s track record in democratic capitalist societies is dismal, perhaps because self-described Leninist parties are usually thoroughly authoritarian.

19,在《怎么办》中,列宁宣称工会活动会产生一种改良主义的对“更多”经济资源的诉求而不是革命诉求。列宁准确预测到工人阶级在“正常”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对统治的意识是自然形成的。资本主义下的工人们除了锁链之外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但是列宁对“先锋队”政党特权的信仰——当他们得到政治权力时,他们会做任何他们想要的,因为这体现了工人们的“真正”利益——这和马克思相信的工人阶级的自我解放刚好相反。尽管在一个压迫性的社会里,成立一个秘密组织是很有效的策略,列宁主义在资本主义民主社会里的追踪记录是惨淡的(备注:意思是列宁主义的名声很差),也许是因为自称列宁主义的政党经常从根本上来说是独裁的。

Any possible transition to socialism would necessitate mass mobilization and the democratic legitimacy garnered by having demonstrated majority support. Only a strong majority movement that affected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army rank-and-file could forestall an armed coup by the right. Even when a repressive regime necessitates a minority road to revolution, democratic socialists stand with Rosa Luxemburg—revolutionary Marxist leader in Germany a century ago—in her advocacy of the restoration of civil rights and liberties once the authoritarian regime has been overthrown. There has yet to be a “Communist” revolution in which the “vanguard” party then allows itself to be voted out of office. The end of Communism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and the inspiring struggles against “Communist capitalism” in China, will hopefully lead to movements for democratic socialism in these countries.

20,任何可能的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都必须动员多数人,以及在民主下得到多数支持以获取合法性。只有一个强大的主流运动才能影响到军队的意识,反抗者才能将军队控制在正确的一边。即使在一个压迫性的独裁政权下一小部分人能发动革命,社会民主主义者和罗莎卢森堡站在一起——一个世纪之前在德国的革命马克思主义者领导人——她认为当一个独裁政权被推翻后恢复公民权利和自由是很有必要的。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共产主义”革命中“先锋队”政党允许自己被选下台的。苏联和东欧的共产主义的终结,令人鼓舞的在中国发生的对“共产党的资本主义”的反抗,将会在这些国家中产生对民主社会主义运动的希望和追求。

Leninists often argued the state under capitalism was nothing more than a tool of the capitalist class. What this “instrumentalist” view of the state cannot explain is why numerous reforms have been implemented under democratic capitalism against the fierce resistance of capitalists. Nor can it explain why some capitalist societies have stronger welfare states and greater democratic controls over capital than do others. Certainly structural dependence upon corporate investment to reproduce conditions of prosperity constrains democratic governments. The flight of capital has hindered liberal and social democratic reforms. But in times of depression, war, or mass political mobilization (e.g., the 1930s, World War II, the 1960s), the state has implemented reforms that have curtailed the rights of capital and increased popular power. To preserve the legitimacy of democratic government (and, in the long run, democratic capitalism itself), the state must respond to popular mobilization.

21,列宁主义者经常说资本主义国家只是资产阶级的工具。这种对于国家的“乐器”视角无法解释为什么不少社会变革发生在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内反抗资本家压迫的过程中。同样这种说辞也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些资本主义社会比另一些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更强大,对资本的民主控制也更有力。当然,对公司投资以提供繁荣的结构化依赖束缚住了民主政府。资本的外逃妨碍了自由和社会民主变革。但是,在衰退,战争,或多数政治动员(例如1930s,二战,1960s),政权接受了缩减资本权利的变革,增强了多数的力量。为了实现民主政府(长远来说,实现社会民主主义)的合法性,政权必须响应多数动员。

In part, this is possible because the capitalist class does not directly rule under capitalism. While the demands of corporate and defense industry lobbyists heavily influence politicians and state bureaucrats, the major goal of politicians is to guarantee reelection through steady economic growth. Capitalist interests are often divided among themselves (importers versus exporters, finance versus manufacturing, etc.), thus providing state officials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autonomy. In times of economic crisis and/or popular mobilization, state managers and political elites will sometimes advocate programs for economic recovery which are initially opposed by most capitalists. Politicians need to win elections and capitalists simply do not have enough votes to guarantee victory.

22,部分来说,这一切成为可能是因为在资本主义下,资产阶级并不直接统治。尽管公司的要求和工业游说者对政客和政府官僚产生很大影响,政客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稳定的经济增长保证再次被选上。资本家的利益通常会在他们自己中发生分裂(进口者VS出口者,金融VS制造业,等等),因此提供给政府官员一定程度上的自治。在经济危机或大众动员中,政权管理者和政治精英有时会支持那些和大部分资本家的利益都冲突的为了实现经济恢复的计划。政客们需要在选举中获胜,但资本家们没有足够选票保证获胜。

In the long run, however, if popular mobilization does not persist, reforms will often be restructured to shift the balance of power back towards capital (e.g., the reintroduction of regressive taxation; cutting of benefits; deregulation; weaker enforcement of labor laws, and so on). State officials are always constrained by the need for business confidence and continued private investment. State policy results from class and political conflict, but the asymmetry of the capital-labor relationship stacks the deck against popular movements. Only by building strong trade unions,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and socialist parties can the left redress this imbalance of forces.

23,然而,长远来说,如果大众动员不被坚持下去,那么就会发生将权力重新返回给资本的改变(例如,压迫性的税收制度被重新使用,削减福利,放松对资本的管制,对劳工的法律保护的削弱,以及类似的)。政府官员总是会被私人投资和商业信心所束缚住,但是资本和劳工的不对等关系会威胁大众动员。只有建立了强大的独立工会,社区组织和社会主义政党,左派们才能将不平衡的力量重新拉扯平衡。

Class Consciousness and Struggle in Civil Society

在公民社会中的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

Marx believed that capitalist ideology would have a powerful sway over the working class (“The ruling ideas of the day are the ideas of the ruling class”). But Marx underestimated the predominance of ideas of individualism and competition in popular culture. In part, this is because such ideologies are not completely false. There is more political freedom and social mobility under Western capitalism than in all previous societies. The early 20th century Italian Marxist theoretician Antonio Gramsci better understood how bourgeois ideology underpinned the “common sense” of capitalist culture. The capitalist class not only disproportionately influences the state, but ideas of “consumer sovereignty,” “freedom” and “choice” also dominate public opinion in the institutions of civil society, such as schools, religion, and the media.

24,马克思相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会对强烈动摇工人阶级(“毁灭性的思想会毁灭阶级”)。但是马克思低估了个人主义思想的统治地位和大众文化中的竞争。部分原因是,这些意识形态并不是完全错误的。在西方资本主义下,人们拥有的政治自由和社会流动性比所有在此之前的社会都要多。在20世纪早期,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家Antonio Gramsci(葛兰西)更好的理解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如何以“常识”的形式巩固在资本主义文化中的。资产阶级不仅对政权产生了不成比例的影响(备注:这里是说资产阶级对政府的影响远大于他们所拥有的选票数产生的影响),而且“消费主权”,“自由”和“选择”这些思想也在公民社会的机构中主导了大众观点,例如学校,宗教和媒体。

Gramsci believed that the dominance of capitalist modes of thought could be countered by a conscious, “counter hegemonic,” leftist cultural presence throughout civil society. The left would have to organize not only in the formal political arena, but also in the workplace, the neighborhood, the church, and the PTA. Though those who hold electoral state power set the boundaries within which political struggle occurs, organizing in civil society (at the grassroots) is critical for the growth of the left. Cultural, educational, and ideological work is as “political” as are elections.

25,葛兰西认为资本主义模式对思想的主导能够被一种意识所反驳,“文化霸权”,左翼文化始终在公民社会中存在着。左派们不仅必须在形式上的政治竞技场(备注:意思是政党之间的竞争)上组织起来,而且必须在工作场所,邻居之间,教会里,以及家长委员会中组织起来。虽然那些控制选举政权权力的人对政治斗争设立了边界,在公民社会(草根)中的组织对于左派力量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文化上的,教育上的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工作和选举是同样政治化的。(备注:意思是政治本身不仅只存在于选举中,而且存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In order to affect state power and to change the balance of forces in civil society, democratic socialists believe it is necessary to work both in electoral politics and in community and trade union organizing. In light of the peculiar structure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ystem (the absence of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the absence of coalition governments because of an executive rather than parliamentary system; open party membership and open primaries; single district, winner-take-all electoral districts), most progressive forces, when doing electoral work, pragmatically choose to work in the left wing of the Democratic Party. Hence, electoral class conflict runs through the Democratic Party, not around it.

26,为了影响政权和改变公民社会中的力量平衡,民主社会主义者认为在选举政治中开展工作和在社区与独立工会中进行组织都是很有必要的。根据美国政治系统的奇特架构(比例代表制的缺席;联合政府的缺席,因为总统取代了议会系统;政党成员资格的开放和初选的开放;单区域,赢者在选区通吃(备注:这几句的意思是美国的政治系统属于总统制搭配最高票当选制,这导致没有议会代议制下那种政党合组政府,也没有比例代表制下的小政党也能在议会拥有席位)),绝大多数进步力量,在进行选举工作的时候,都务实的选择为民主党中的左翼工作。于是,阶级冲突在选举上表现在民主党内部,而不是围绕民主党。(备注:民主党主流是右派,而共和党是极右派)

Given the structure of the US government, any third party in the United States rapidly has to become a second or first party to survive. The critical question facing socialists in the United States today is not whether to form a nation-wide third party. Rather, it is how best to build those progressive constituencies which alone can push politicians—whatever their party affiliation—to the left. Forming a party is pointless if few will join it. If and when the mass constituencies of the American democratic left decide to leave the Democratic Party, only then will a credible national third party be on the political agenda.

27,在美国政府的架构中,任何第三政党不得不成为第二或第一大党才能生存下去(备注:在最高票当选制下,必然会变成两党争霸,因为赢者通吃的制度导致小党派根本无法进入议会)。对于美国的社会主义者来说,关键问题并不在于如何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第三政党。相反的是,如何建设进步选区使得政客们——无论他们属于哪个政党——偏向左派。如果几乎没有人会加入,那么建立政党就是没用的。只有在大量美国民主左派所属的选区决定离开民主党时,一个可靠的全国性的第三政党才会被提上政治议程。

The Transition to Socialism

过渡到社会主义

Hopes for a rapid democratic transition to socialism were shattered by the horrors of Stalinism and the failure of social democratic governments to discern a socialist road out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After World War II, “democratic socialism” increasingly became identified with the “Keynesian” welfare state. Post-war growth and the concomitant expansion of welfare provision enabled governing working class parties to put socialization of ownership on the back burner. As British Labor Party leader Tony Crosland argued in 1956 in his book The Future of Socialism, a state-regulated capitalism could respond to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if income was equitably distributed. But even if the stronger welfare states of Northern Europe did significantly redistribute income across classes, with the crisis of the welfare state due to the end of post-WWII growth in the 1970s, the mainstream left again faced a crisis of vision and program.

28,对于在民主制度下快速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希望被斯大林主义的恐怖所粉碎了,同时民主社会主义政府辨识大萧条之外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努力失败了(备注:这是直译,但看起来很难理解,结合下文,作者的意思大概是社会民主主义在大萧条之后被等同于凯恩斯主义了)。在二战之后,“民主社会主义”越来越多的被等同于“凯恩斯式”的福利国家。战后增长和福利供应作为附属使得主导政府的工人阶级政党将所有权的社会化抛之脑后。英国工党领导人Tony Crosland在1956年出版的《社会主义的未来》中宣称,一个国家控制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如果做到收入公平分配,那么就能满足人民的需求。但是即使在最强大的对不同阶级的收入进行显著再分配的北欧福利国家中,由于1970s时战后增长的终结危机,占据主流的左派们又开始在视野和方案上面临危机。

While expanded public provision and a strong infrastructure increases long-run productivity, it is impossible to achieve this when not only capital, but also significant populist movements (based both among the middle class and skilled unionized workers) demand that taxation and public provision be curtailed. Again, the left’s task is both moral and programmatic. It must reintroduce the values of equality and solidarity which support universal public provision through progressive taxation. And it must also advance a compelling vision of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greater democratic control over capital. A strategy of gradually encroaching upon the prerogatives of capital will involve creative experiments in workers’ buy-outs, democratic control over pension funds, and mandated worker and consumer representation on corporate boards. But these can only occur through the growth of trade union and socialist political power. Socialism will be the achievement of an epoch in which the power of labor vis-à-vis capital will be constantly contested. If the relative power of labor grows, this terrain will take on increasingly favorable contours.

29,增长的公共供应和强壮的基础架构长期来看提高了生产率,但是当不仅资本而且典型的民粹运动(基于中产阶级和联合起来的技术工人)要求缩减税收和公共供应时,要实现这些是不可能的。再说一次,左派们的任务是道德的和纲领性的。平等和团结的价值必须被重新介绍,因为这些支持建立在进步的税收制度上的全体性的公共供应。还有,必须进一步拥有一个对经济增长的强迫性的视野:增强对资本的民主控制。一种慢慢削除资本特权的战略会包括创造性的工人赎买企业的试验,对养老金的民主控制,经过授权的劳工和消费者代表在公司董事会中拥有位置。但是,这一切只有在独立工会的成长和社会主义政治力量的增长下才会发生。社会主义会在一个劳工和资本力量不断竞争的时代里实现。如果劳工的力量增长了,形势会变得令人高兴。

Transitional Strategy: Strengthening Public Provision and Democratic Control over Production

过渡战略:增强公共供应和对生产的民主控制

The strategy outlined above is borne out by sociologist John Stephens’ historical argument that the stronger the “counter- hegemonic” strength of unions and left parties, the stronger the welfare state and the more egalitarian the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ower. There is a reason why health and safety regulations are much stricter in the Scandinavian countries than in the United States; why Sweden and West Germany, under social democratic governments, funneled almost half of their respective GNPs through the public sector while the United States only transfers 25 percent; why social democratic welfare states are financed through progressive taxation while others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are financed by regressive taxation. The structure of the welfare state is profoundly affected by relative trade union and political party strength. As the fight for reforms usually involves struggle “from below,” in liberal democratic capitalist societies there is no radical divergence between strategies for reforms or revolution. Welfare state reforms that redistribute income and radical structural reforms that increase workers’ control both necessitate stronger political and union organization.

30,这一战略的提纲已经被社会学家John Stephen的历史性的论证所支持:联合团体和左派政党的“反霸权”力量越强大,福利国家才会越强大,经济和政治力量的分配才会越平均。为什么健康和安全法令在斯堪迪那维亚国家(备注:也就是北欧国家)比在美国更严格;为什么瑞典和西德,在社会民主主义政府下,将几乎一半的GNP花费在公共领域上,而在美国却只有四分之一;为什么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都有着进步的税收制度而其他国家(美国和日本)的税收制度是压迫性的,这些都是有原因的。福利国家的架构被相互关联的独立工会和政党力量深深影响着。要求改变的抗争经常包括“来自下层”的斗争,在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改变或革命的战略并没有明显分歧。建立福利国家的改变:重新分配收入和激进的增强劳工们的控制力的结构改变都需要建立在增强的政治和联合团体组织的力量上。

Young radicals today often act as though street protest and direct-action tactics—even confrontation with the police—could bring about revolution. While direct action has its place in left politics, achieving serious social reform—let alone “full” socialism—requires movement-building and mass action. To refrain from struggles for reform (living wages, union organizing rights, police accountability, defense of reproductive rights and affirmative action) is to ensure marginality.

31,年轻的激进者们今天经常在街上抗争,策略是直接性的——甚至和警察对抗——会带来革命。直接行动的确在左派政治上有一席之地,但是要实现严肃的社会变革——“填满”社会主义——需要建设运动和大规模行动。为了避免要求变革的斗争(得以维生的工资,组织独立工会的权利,对警察的问责,捍卫再生产的权利和正面行动),维持边缘化是必要的。(备注:这句话是说,压迫者们为了消除被压迫者的反抗,会选择将被压迫者们边缘化)

Socialists must take part in concrete struggles to improve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and do so in ways that increase their self-organization,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and capacity for collective action.

32,社会主义者们必须参与具体的斗争以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然后通过这些增加他们的自组织程度,政治意识和集体行动的能力。

Towards a Vision of Democratic Production and Social Provision

展现一个民主生产和社会供应视野

When socialists argue for “decommodifying”—taking out of private market provision—such basic human needs as healthcare, childcare, education, transport, and housing, we have in mind a decentralized and more fully accountable welfare state than exists in Western democracies. While state financing of such goods is necessary to insure equity, decentralized social provision through community-based institutions must make welfare provision more human-scale and accessible. Democratic control of consumption should be as central to the socialist vision as democratic control over production, particularly given popular mistrust that socialism would be a bureaucratic nightmare which treated people as clients rather than citizens.

33,当社会主义者们争论“改造”——取消私有市场供应——例如人类基本需求:医疗,儿童抚养,教育,交通,住房这些,我们有个想法:一个分布式的问责制福利国家比存在于西方民主下的福利国家更好。政府对于这些服务的拨款对确保公平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分布式的通过基于社区的机构实现的社会供应必然会使得福利供应更人性化和无障碍。对资源消耗的民主控制应当在社会主义者的视野中和对生产的民主控制同等重要,特别是社会主义给了公众这样一种怀疑:社会主义会成为一个官僚主义的噩梦,将人民当成客户而不是公民。(备注:这一怀疑很显然是由斯大林和毛贼的官僚控制的指令经济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模式所引发的。)

While the exact details of a socialist economy are open to debate, it will most likely be a mixture of democratic planning of major investments (e.g., expenditure o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in natural monopolies such as telecommunications, utilities, transport) and market exchange of consumer goods. Large, concentrated industries such as energy and steel would be publicly owned and managed by worker and consumer representatives. Many consumer-goods industries would be run as cooperatives. Workers would design the division of labor within their workplaces and thus overcome the authoritarianism of the traditional capitalist firm. Economic planning would set a guiding strategy by means of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y, with the daily coordina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left to the market. But this market would be socialized by rendering it transparent. Enterprises would be obliged to divulge information about the design, production processes, price formation, wage conditions, and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the goods that they make. Publicly supported collectives—consumers’ unions—would analyze this data and propose norms to govern various aspects of these practices. Information about actual production processes and proposed norms would then be disseminated via universal, publicly supported communication networks such as the Internet. This would encourage dialogue between producers and consumers over what is socially needed.

34,尽管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具体细节还有待辩论,这一模式最可能像是一个对主要投资的民主计划(例如,在基础建设上的支出,对自然垄断领域的投资,比如说电信,公益事业,交通)模式和对消耗性服务的市场交换模式。往大了说,集中性的工业,例如能源和钢铁工业会被公有,同时被劳工们和消费者们的代表所管理。许多消费性工业会以合作方式运营(备注:就是民主合作社模式)。劳工们将会亲自在他们的工作场所设计劳动分工,从而克服传统资本主义模式下的威权主义(备注:指老板们对员工们的独裁专制和老板们对利润的独裁支配)。经济计划会制定一个财务和金融方面的战略方向,同时日常的供应上的协作和需求留给市场。但是,这个市场通过透明化实现了社会化。企业将会被强制透露其设计,生产进程,价格制定,工资状况,和他们提供的产品服务所造成的环境后果等信息。公共支持的集体——消费者联合会——会分析这些数据,然后提出用于指导不同方面的实践的规范。关于实际生产进程的信息和提出的规范将会通过覆盖所有人的,被公共支持的通信网络传播,例如互联网。这会鼓励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于什么是被社会需要的的对话。

Again, there is no final blueprint for socialism. But only under socialism will fully democratic debate over the use of society’s wealth be possible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people’s basic needs assured. Productive activity will become not merely a way to acquire money, but a means to develop the whole creative potential of all working women and men.

35,再次说明一下,并没有什么关于社会主义的最终蓝图。但是只有在社会主义下,完全民主的关于如何使用社会财富的辩论才会成为可能,对人民的基本需求的满足才能被保证。生产活动将会变得不仅是一个获得金钱的方式,而且更意味着发展所有工作的女人们和男人们的创造潜能。

Socialist Internationalism versus Capitalist Globalization

社会国际主义VS资本主义全球化

Marx may have underestimated the capitalist state’s ability to regulate the business cycle, but the stagnation and restructuring of capitalism since the 1970s demonstrates that the system is less stable than its apologists contend. The grow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apital (which Marx envisioned) erodes the ability of nation-states to control their economic destiny. Thus, if socialism is to be a viable movemen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t must become as international as is capital. How to maintain living standards in the First World while promoting equitable development in the (former) Third World poses a major challenge for democratic socialists.

36,马克思也许低估了资本主义国家对商业循环的调节能力,但从1970s开始资本主义的停滞和重构显示出这个系统比他们的辩护士所宣称的更不稳定。资本全球化的增长(马克思预见到了这一点)侵蚀了民族国家控制他们经济命运的能力。因此,如果社会主义要在21世纪成为一个可行的运动,就必须和资本主义一样国际化。如何在维持第一世界生活标准的同时促进(前)第三世界的公平发展是摆在社会民主主义者面前的一个挑战。

Lenin’s theory of imperialism was dominant on the socialist left until the 1960s. His theory held that the advanced capitalist nations would export their surplus capital to the less developed world. While the developed capitalist nations would control this capital, Lenin envisioned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colonized nations and the eventual rebellion of their emerging working classes. In fact, few Third World countries experienced vigorous industrial growth until the 1960s and most overseas capital investment went to other First World nations. In the post-war period, as radical economists acknowledged the relative stagnation of less developed economies and the overall flow of capital out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the First World, the the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development” (or “dependency theory”) emerged. Rather than industrializing the Third World, First World imperialism, according to dependency theory, relegated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producers of cheap raw material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If industrialization occurred it was limited to “export platforms” producing relatively cheap goods for export to the imperial country.

37,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在社会主义左派内部都是主导性的,直到1960s。他的理论认为一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会将剩余价值出口到不发达世界。当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会控制他们的资本时,列宁预言被殖民国家会得到迅速发展,而他们的工人阶级的革命也会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事实上,直到1960s,几乎没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业积极发展了,而大部分海外资本投资都流向了其他第一世界国家。在战后时期,激进经济学家确认了非发达经济的停滞和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大量流向第一世界,“基于发展中的发展”(或“依赖理论”)理论出现了。比起工业化第三世界,第一世界的帝国主义们,依据依赖理论,将发展中国家贬为便宜的新鲜原料和农产品产地。如果工业化发生了,那么它也是被限制在“出口平台”,提供便宜的商品用于向帝国主义国家出口。

While dependency theory partly explained the evolution of the poorest Third World nations (though it ascribed too much causal power to the world market and too little to internal class relations), it could not explain the emergence of significant industrial producers in East Asia and parts of Latin America. Nor could it explain how abject poverty could coexist with advanced industrial production. “Post-dependency” analysis explained how a strong state bureaucracy could ally with foreign and domestic capital to foster industrial growth. But such development rarely served the needs of the local economy for light industry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as it was heavily financed by foreign borrowing, this industrialization’s “success” was often based on low-wage production guaranteed by state repression of labor unions. In “newly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 such as Brazil, Mexico, and South Korea, industrialization is no longer the question.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this industrialization can benefit domestic workers rather than domestic elites and foreign consumers.

38,依赖理论部分的解释了最穷困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演化(即使它过多的归咎于世界市场的相关力量,而对内部阶级关系关注过少),但它无法解释在东亚和部分拉美国家中显著的工业生产者们的出现。它也无法解释极度贫困和先进的工业生产是如何共存的。“后依赖”分析解释了强大的政府官僚如何能够和外国资本勾结以助长工业增长。但是这种发展几乎不为本地经济对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需求服务。补充说明一下,这种发展被外国借贷所大力资助,这种工业化的“成功”经常建立在由政府对独立工会压迫而导致的低工资生产的确保上。在“新工业化国家”里,例如巴西,墨西哥和韩国,工业化不再是个问题。问题在于,这种工业化什么时候才能对工人有利,而不是对那些精英和外国消费者有利。

Democratic socialists favor an industrialization that will not repeat the social and ecological horrors of recent industrial experiences. We want ecologically sound growth of “qualitative gross national product,” not simply quantitative product. Expending funds on environmentally sound technology is one way of increasing the qualitative product. Improvements in human services and growth in leisure time would als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life. There may well be ecological limits to strictly “quantitative” growth, but socialism will prove attractive to the world’s population only if it both quantitatively and qualitatively enhances the standard of living of people in the less developed world.

39,民主社会主义者认可的是一种不会继续重复在最近的工业化经历中发生的社会和生态灾难的工业化。我们想要生态化的关于“全国总体生产性质上”的增长,而不仅仅是生产量。在环境科技上增加投入是一种增加这种高质量生产的方法。对人类服务的提升和空闲时间的增加同时也会增加生活质量。也许会有一个生态限制严格限制了“高质量的”增长,但是对于这个世界上的人来说,只有质量和数量上的对于非发达世界的人民生活标准的提升,才会使社会主义对他们具有吸引力。

Over twenty-five years of a “deregulated” world economy, imposed by conservative and “Third Way” center-left governments in the developed world and by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throughout the rest of the planet, has severely increased global inequality. Masked in the rhetoric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free market” policies impose the gutting of living standards and labor rights. By demanding that all nation-states remove regulatory constraints on corporations, cut social welfare programs, enact fiscal austerity, and declare war on unions,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ensures that capital will be able to move labor-intensive forms of production to the “lowest cost producer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While more knowledge-intensive production remains in advanced industrial nations, such as software design and computerized tool production, the disproportionate share of the benefits of productivity increases goes to the top twenty percent of the population, the “symbolic manipulators” who organize production itself.

40,超过25年的对于世界经济的“放松管制”,被保守主义的和“第三条道路”的中左派在发达国家的政府,还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这个星球上的其他地方所推行。被“比较优势”和经济效率的修辞所掩盖的是,“自由市场”政策强加了对生活标准的降低和对劳工权利的损害。通过命令所有民族国家移除对公司的限制,削减社会福利投入,制定财政紧缩政策,对独立工会宣战,WTO保证了资本可以流向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下的拥有“最低生产成本”的发展中世界。当知识密集型生产留在先进工业国家时,例如软件设计和计算工具生产,不成比例的对于生产利润的分享使得增长的利润流向了这世界最顶层的20%人口,这些“符号化的操纵者”自己组织生产。

Contrary to mainstream propaganda, nation-states can still influence corporate behavior. To do so they must engage in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imed at instituting a new global social contract that would level up living standards, impose labor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upo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regulate global financial actors in the interests of equitabl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rebuilt international socialist movement must work toward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mong states to re-institute capital controls and reverse the unfavorable economic conditions of developing nations. If the social democratic welfare state can no longer be sustained strictly on a national level, it must be created on an international level. Absent a worldwide New Deal, even the “privileged” workers of the advanced industrial nations may join the global majority in poverty and hunger. If global social democratic capitalism proves impossible, there will be no chance for an international movement towards the full socializ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

41,与主流宣传相反的是,民族国家还是能影响公司行为。为了做到这点,他们必须联合地区性的和国际性的目标为建立一个新的全球性的社会合约以提升生活标准,强迫跨国公司遵守劳工和环境保护法律,和为了实现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对全球性金融活动立法的合作组织。一个重新建立的国际性的社会主义运动必须努力实现政府间的国际合作以从资本手中夺回控制权,以及逆转发展中国家不受欢迎的经济状况。如果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无法严格的在国家这一级别上实现,那么它必须在国际级别上被创造。由于世界范围内的新政的缺席,即使是那些在先进工业国家的“有特权的”工人们也会加入全球主流的的贫困和饥饿中。如果说全球性的资本主义民主社会被证明是无法实现的,那么就更没机会去实现一个国际性的通往对世界经济进行社会化的运动。

The Promise of Socialism

社会主义的承诺

Socialism is no longer a pure, innocent ideal. Its appeal has been tarnished by the authoritarian, statist regimes that have ruled in its name. In the name of social equality (which they did not achieve), these regimes abolished formal political equality. To fulfill the promise of political democracy, which is eviscerated by economic inequality, democratic socialists work towards a society characterized by equality, solidarity, and participation. Participation will not be orchestrated from above by a paternalist state, but will occur from below in the workplaces, neighborhoods, and schools of civil society.

42,社会主义并不是一个纯洁无辜的理想。它的呼吁被独裁者所玷污了,中央集权的独裁政权用它的名义统治。在社会公平的名义下(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实现),这些独裁政权抛弃了形式上的政治平等。为了履行政治民主的承诺,而政治民主被经济不平等破坏了,民主社会主义者为了缔造一个平等,团结和参与的社会而工作着。政治参与不会被家长式政权自上而下设计,只会发生在工作场所,邻居之间,以及公民社会的学校中。

This democratic commitment to social pluralism does not negate the need for a democratic state that would ensure the rule of law,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insure a basic level of equity for each citizen. It is predominantly through cooperative, voluntary relationships that people will develop the social bonds that render life meaningful. In these institutions, there will be different roles conforming to the varied talents citizens bring to different pursuits. The subjugation of authoritarian collectivism has little to do with the liberty of democratic socialism.

43,这一民主的对于社会多数的承诺并不否定对民主政府的需求会保证法治,环境保护,对每个公民的基本生活质量的保障。统治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自愿的关系会发展为将生活变得有意义的社会连结。在这些机构中,拥有不同天赋的公民们会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不同的追求。独裁集体主义的征服比起社会民主主义中的自由几乎毫无吸引力。

Democratic socialism only promises the possibility of human fulfillment. It cannot guarantee human happiness. Human failure will exist under democratic socialism, but suffering will not be imposed by institutions over which we have no control. We will finally eliminate the gross inequalities engendered by a capitalist social order. No longer will the accident of a child’s class, race, or sex influence his or her life opportunities.

44,民主社会主义只承诺人类自我实现的可能性,它无法保证人类获得快乐。在社会民主主义下,人们还是会失败,但是痛苦不会被我们无法控制的机构所强加(备注:例如宗教压迫,例如资本鼓吹的成功文化的压迫)。我们最终会终结资本主义社会秩序造成的严重的不平等。一个小孩的阶级,种族,性别再也不会影响他或她的生活机会。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s of the 18th century envisioned a world characterized by “liberty, equality, and fraternity.” The inequalities of power and wealth perpetuated by capitalism frustrated that vision. Democratic socialism proposes nothing less than to complete that long revolution.

45,18世纪开始的民主革命设想了一个充满“自由,平等和博爱”的世界。被资本主义所延续的在权力和财富上的不平等损害了这一设想。民主社会主义只是在倡议完成这个长久的革命而已。

http://www.dsausa.org/toward_freedom

妇女节过成玛丽苏,女权先辈的棺材怕是压不住了

导语:如今的三八妇女节,人们关心的不是放假,就是购物。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如果你仍然在生活中常被拉回大清,那么三八妇女节的缔造者可以回答我们内心的疑惑,她们告诉我们,女性的人生与理想,可以如宇宙那样广阔。

今年的三八节,还是那么无聊

今年的三八节与过去几年相比并无新意。天猫“女王节”、当当“闺蜜节”、京东“蝴蝶节”、1号店“3月女人节”……“三八”妇女节俨然成了电商年后开门的第一战。当然,这并没什么可意外的,和双十一、圣诞节都变成了毫无新意的购物节一样,三八节不过是没有幸免罢了。

妇女节过成玛丽苏,女权先辈的棺材怕是压不住了

某电商平台打出的三八节广告。

三八节的祝福总显得过于热情:过三八妇女节的女性同胞们,你们是买买买的主力军,你们是带内需的战斗机,你们最棒!(Welcome to资本主义社会!)是的,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女性解放运动双双褪色之后,重新掌握了绝对话语权的资本成为了节日文化的书写人,连哄带骗地,将女性打造成消费的主体。

在此环境中,人们不仅淡忘“三八妇女节”充满魅力的历史(才不是香奈儿、Gucci的那种昂贵的“魅力”),甚至将女权先驱争取的成果加以“侮辱”——“三八”、“妇女”这些几代女权主义者的努力斗争出来的用语成了脏话;女权主义、女权运动成了敏感词。三八节之外,女性被赶回家庭,性别歧视与性别暴力总是发生,各种厌女和反女权言论甚嚣尘上,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女性却常被迫回到大清。

看到今日之况,那些一生不羁爱自由的女性解放先驱恐怕该掀棺材盖子了。

“妇女节”缔造者的激情人生

在我们回顾妇女节的诞生时,克拉拉·蔡特金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与今天的许多女权活动家不同的是,蔡特金,作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之一,也是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她所发起的女权运动更加“草根”,也更加政治化。

我们不会忘记她受柏林女工所托,在第二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做的那场开启社会主义妇女运动的光辉演讲。

“我们妇女从原则立场出发,最坚决地反对限制妇女劳动。由于我们绝不想把我们的事业同一般的工人事业分割开来,所以我们不提特殊的要求;我们除了劳动在反对资本的过程中要求的一般保护外不要求其他保护……妇女的解放同全人类的解放一样,最终必将是劳动从资本中解放出来的事业。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妇女和男工一样,才能享受到她们的充分权利。”

——《第二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

妇女节过成玛丽苏,女权先辈的棺材怕是压不住了

克拉拉·蔡特金

“劳动”与“社会主义”是蔡特金女权运动生涯中的的两个关键词。不过,在蔡特金年轻的时候,她也曾着迷于基督教式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女权,虽同情受苦难的劳动妇女,但强调的是社会救济与博爱精神。但是,抽象的和感情上的解释并不能除去克拉拉心头的疑问: 劳动妇女遭受剥削和压迫的深刻根源到底是什么? 正是这种疑问使得克拉拉没有停留在资产阶级女权主义的层次上。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领袖奥古斯特·倍倍尔于1879年出版的《妇女与社会主义》一书深刻地影响了蔡特金的妇女解放运动蓝图,在接触了该党之后,她选择深入了解并接受社会主义思想。

另一个对蔡特金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她的爱人、同志、革命的伴侣——俄国职业革命家奥西勃·蔡特金。出身于优越家庭、受到过当时最好教育的蔡特金,其与众不同的政治事业及与婚姻选择遭到原生家庭的极力反对——他们希望克拉拉成为资产阶级上层社会的知识⼥性,⽽不是与社会最下层的⼯⼈在⼀起的劳动妇⼥; 希望她能够具有⼥权意识, 以提⾼⼥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 ⽽不是成为反对现存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者; 希望她成为上流社会的贵夫⼈, ⽽不是做⼀贫如洗的外国“流浪汉”的妻⼦。人生的岔路口,蔡特金选择抛弃自己优渥的上层生活,与自己的灵魂伴侣一同投入到底层劳动妇女的解放与社会主义革命中。

1878年,灾难来临。德国政府颁布《镇压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社会治安的法令》,奥西勃遭到驱逐,克拉拉义无反顾随之踏上流亡的坎途。在流亡途中,蔡特金没有放弃与社民党的联系,终于在1881年于国外摆脱德国对妇女参政的禁令,加入德国社民党。

1883年与奥西勃在巴黎结成伉俪后,蔡特金开始着手打通马克思主义与妇女解放之间隔阂。在许多无产阶级劳动妇女的支持下,在路易斯·米歇尔,燕妮·马克思,劳拉·马克思等革命同志的帮助下,蔡特金不断修正党内对妇女问题的错误认识,激烈反对社会党一直以来阻止妇女参加社会劳动的观点,终于在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促使党将妇女解放运动纳入到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中。直到今天,女权运动仍然是左翼运动重要的组成部分。

妇女节过成玛丽苏,女权先辈的棺材怕是压不住了

第二国际社会主义妇女大会代表。

1891年,蔡特金接手了以欧洲妇女运动为目标的《平等报》,并承担了所有的编辑工作。利用这份报纸,蔡特金面向广大劳动妇女,教育她们与男人们一道为改变生活而斗争,为社会主义而奋斗。也正是利用这份报纸,蔡特金抵制住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层出不穷的改良主义妇女路线,明确区分了资产阶级女权改良与无产阶级女权革命。

1907年8月,蔡特金推动了第一届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在德国的斯图加特召开。会上决定成立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把《平等报》作为机关报,蔡特金当选为书记处书记。这是史上第一个国际性的社会主义女性联合组织,争取女性选举权成为这一国际组织的首要奋斗目标。

1910年,第二届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召开,在否决了英国代表提出的有限选举权提案后,蔡特金又与主张取消革命式话语的德国改良派进行了坚决斗争,最终议案重申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对妇女选举权的要求,同时规定了若干争取平权与政治解放的鼓动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即“各国社会主义妇女都要有一个节日。”

妇女节过成玛丽苏,女权先辈的棺材怕是压不住了

1910年8月,在第二国际的哥本哈根会议国际社会主义妇女大会上,Luise Ziets倡议来年举办世界妇女节,当时作为妇女大会主席的蔡特金支持了这项提议(但并没有确定妇女节的具体日期)

这就是国际妇女节的诞生。

三八妇女节最初的理想就是世界性的,它虽与资本主义女性共同争取“政治权利”,却始终强调女性劳动的价值,并最终挑战男权资本主义制度。就像1913年3月8日首次庆祝“国际无产阶级女性团结日”前夕,列宁的政府中唯一的一名妇女委员科伦泰所说:

“女权主义者的目的是什么?是在男权统治的资本主义社会争取和男性同等的利益和权力。女性工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废除一切出身和财富带来的特权。对于女性工人来说,谁是领导者并不重要,是男是女都可以。她只想和整个阶级的群众一起,安安静静地当一名劳动者。对资产阶级女性而言,政治权利仅仅是她们在这个剥削工人阶级的世界里更方便开路的手段。对于女性工人而言,政治权利则是通往劳动人民理想国的坎坷之路的一小步。

——《国际妇女节的真实含义》

“反资本主义”本是三八节历史百年来最核心的议题,三八妇女节的全称其实是“国际劳动妇女节”。如果蔡特金若还活着,不会允许资本主义如此肆无忌惮地侵犯女性,不会看到广大女性在劳动与消费、工作与家庭的N重剥削中沉默不语。

妇女节过成玛丽苏,女权先辈的棺材怕是压不住了

老年蔡特金,未忘革命理想。

那些年的“三八”有多燃

在之后的日子里,妇女节成功动员、组织了大批女性加⼊妇⼥解放⽃争与社会主义运动,妇女成为了改变世界的力量。

1915年3月7日,瑞士,蔡特金将中立国和参战国的妇女组织起来,进行反战示威。国际妇女节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妇女的反战平台。同年妇女节当日,纽约的社会主义妇女游行以推动市政府对肉铺施行价格管控:“我们孩子所需要的粮食已经渐渐消失了。我们现在要为受苦的全人类有所行动。放下武器吧。我们也是国家的一部分。我们想要和平。我们必须显示妇女也可以保护那些依靠她们的人。

1917年,沙俄物价飞涨,俄历2月23日(公历3月6日),妇女们组织工厂工人和领救济粮的无业者,发动了游行,抗议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和沙皇专政。两天之后,也就是国际妇女节当天,沙皇下令军队武力镇压妇女革命,拉开了二月革命的序幕。

妇女节过成玛丽苏,女权先辈的棺材怕是压不住了

在俄国上街的女人们。

中国社会主义女性同样拥有激情燃烧的岁月。1922年,在蔡特金的帮助下,列宁将国际妇女节设定为共产主义节日。同年,中国共产党首先开始庆祝妇女节。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时任广东省妇女部长的何香凝经由共产国际委派来华的鲍罗廷(Mikhail Borodin)夫妇第一次了解到国际妇女节,是年3月8日,何香凝于在广州主持了全国第一次“三八”妇女节庆祝大会,为深受封建压迫的女性呐喊:“散会以后,我们挺起胸膛、踏着大步在大街上游行示威,数百名妇女成群结队地喊出了:‘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帝国主义’、‘保护童工孕妇,革除童养媳、革除多妻制,禁止蓄婢纳妾,废除娼妓制度’,‘争取妇女解放’等响亮口号。”(何香凝回忆)

女权主义者没有忘记妇女节反资本主义的初心。1925年3月8日。活动当天,北京妇女国民会议主席台上悬挂“国际劳动妇女节万岁”横幅,周边墙上张贴着“争回人格”、“向民家妇女方面做去” 、“同等工值”等标语。当天的《妇女周报》写道:“……国际妇女节……的目标在于反抗一切压迫和剥削;反抗资本制度的统治,而力争解放无权利受压迫之妇女,尤其是无权利最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女工和农妇。”

妇女节过成玛丽苏,女权先辈的棺材怕是压不住了

广州劳动妇女参加国际妇女节大会。

1927年的妇女节,四万余人与日、苏、美等国的妇女代表以及国际妇女组织的代表齐聚中山大学操场,发表《告女同胞书》,鼓励妇女参与到浩浩荡荡的革命运动中去

“姊妹们和女同志们:……你们除了受五千年来宗法社会的支配,使你们在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等等都得不到平等待遇之外,还要加受帝国主义和军阀压迫的痛苦。……你们想自求解放,惟有起来奋斗,更当一致团结,然后才可望完全成功!”

1941年,重庆举办了妇女节游行和妇女家庭工作竞赛。女性劳动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妇女节过成玛丽苏,女权先辈的棺材怕是压不住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通令全国,正式定3月8日为妇女节。在这一批女权革命者的推动下,国际妇女节成为中国法定节日,作为在一个男权文化根深蒂固的国家里推进男女平等的重要措施之一。

“‘妇女’这两个字,将在什么时代才不需要特别的被提出呢?” 1943年,知名社会主义女权革命家丁玲发表了著名的《三八节有感》:“年年都有这一天。每年在这一天的时候,几乎是全世界的地方都开着会,检阅着她们的队伍……世界上从没有无能的人,有资格去获取一切的。所以女人要取得平等,得首先强己。

妇女节过成玛丽苏,女权先辈的棺材怕是压不住了

1938年,丁玲在西安国际妇女节大会讲话。

国际妇女节诞生于残酷的斗争中,改良主义、资产阶级妇女参政论、左翼党派内部的男权思想、社民党的错误路线等等都是它的敌人。但它自诞生伊始,在它的母亲,蔡特金的坚持下,全世界的妇女运动者们已经学会依靠无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政治斗争。

今天消费主义的糖衣炮弹和不事生产的小公主宣传,包括ayawawa、咪蒙之流的精英好女人的教育,要么是资本主义女权的沉渣泛起,要么根本就是披着性别压迫之皮的假女权。

当我们回到妇女节诞生的源头,一切再清晰不过了,妇女节,就是要让广大妇女认清自己劳动者的身份,看到自己被剥削的现状,联合起来,斗争、再斗争。

https://www.toutiao.com/i6530448938258924036/

一些常见问题的FAQ

最近发生了一些事情,这些事情让我意识到,中文圈对于很多基本概念和常见问题都是极为模糊且混淆的,所以我在此写一份FAQ,欢迎其他人作为参考。

有人问:左派和右派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我:一般来说,左派重视平等,右派重视自由;左派主张无国界主义,右派主张国家民族主义;左派强调民主,重视人民的决策权,诉诸民众;右派强调法治,诉诸精英。就实际情况而言,一个人可以在某一观点上左,而在另一观点上右。

但如果要对一个人标定左派还是右派,那么有几个关键标准:如果一个人主张无产阶级专政,那么必然是极左;如果一个人主张种族主义,反对平权,那么必然是极右;如果一个人经济上支持自由市场,但同时支持平权,那么这人属于现代右派,或者叫做进步右派;只有一个人认为政府应当干涉经济(例如福利国家),同时支持平权,那么这人才能被叫做左派。

 

有人问:到底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

我:关于这两个概念,胡乱自定义的人实在太多,但鉴于本身也没有公认定义,我就说一下我的定义吧。我的定义是:资本主义是一种制度和文化的集合体,其核心是利润(利益)至上,认为少数人拥有巨额财富没问题,认为人类的本性是自私的,也只能表现为自私,表现为为了利润互相竞争,世界由竞争主导,自由竞争的市场(也就是自由市场)是最终形态,也是最好的形态;

社会主义也是一种制度和文化的集合体,核心是善待所有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人,认为少数人无权霸占巨额财富,财富本身应当尽可能公平分配,贫富差距越小越好,人类的本性是自私的,但可以通过外在制度设计和文化配合促使人类合作互利,认为竞争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更不应主导人类,市场本身只是一种机制而不是什么最终形态。

可以看到,极右那套国家民族种族主义之类的垃圾,以及压迫歧视性的宗教教义, 和资本主义是可以兼容的,但和社会主义是互斥的。这就是为什么社会主义在19世纪被正式作为理论提出时,就是反宗教的和主张无国界主义的。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自称社会主义者但又主张压迫歧视的垃圾,那么这人要么是白痴要么是骗子。

 

有人问: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吗?

我:计划经济本身只是一种经济制度,和主义无关,只是左派中有主张计划经济的分支而已。但是,右派们喜欢的金融业恰恰就是建立在政府计划之上的,例如货币就是靠政府信用保值的,国债也是政府发放的,而官商勾结也一直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常态。官商勾结在法西斯主义中达到巅峰,大商人控制政府,镇压劳工运动,控制工会,这种模式被成为 corporatism (统合主义),具体可参看:法西斯主义与资本主义——大企业如何从希特勒的兴起中获得巨额利润的

“最后,正如这篇论文已表明的那样,纳粹并没有发明一个经济模式。他们的剥削方法并不比资本主义强迫人类充当劳动力商品更为恶劣。
  纳粹分子完满地实现了神圣的竞争、灵活性和生产率的三位一体,这也是我们的“后工业家们”最心爱的三位一体。推行到疯狂极限的纳粹制度正确无误地表明,此乃逻辑的必然。”

有人问:中国的国企,以及类似的苏联和东欧的国企,是社会主义的吗?

我:不是。无论是中国还是苏联东欧的所谓国企,实际上都是党官僚私企,被党官僚独裁占有。看一样东西是什么,要看本质,而不是表面上宣称什么,否则朝鲜也是民主国家了。

因此,中国苏联东欧,都是国家资本主义,其特点为一小部分党官僚假借人民的名义私人占有生产资料,成为人民的独裁老板们,通过中央计划的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不一定非要中央计划,例如法西斯公司国家)奴役人民。并非中央计划导致独裁,而是独裁之后才能推行中央计划。

参考资料:http://www.sinistra.net/lib/pro/whyrusnsoc.html#u9

https://libcom.org/history/chinese-roads-state-capitalism-stalinism-bukharinism-chinas-industrial-revolution-bill-r

有人问:什么是保守主义?

我:保守主义就是经过粉饰的纳粹,其祖师爷伯克明确反对民主,鼓吹贵族独裁和基督教政教合一,是素质论的创始人。

 

有人问:有人说社会民主主义者是支持资本主义的?

我:社会民主主义者主要有两个分支:一个认为北欧福利国家和多重累进税率再分配模式是最终形态,另一个则认为北欧模式是过渡模式,经济民主才是最终形态,但无论哪个分支,很显然都不认同资本主义的“利润至上,少数人占据巨额财富没问题”的核心价值观,自然更谈不上支持资本主义。有些人故意把社会民主主义向右扯,是为了给名声太臭的资本主义洗地。

顺便说一下,社会民主主义的英文是social democracy,最早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第一国际时被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所使用:The term “Social-Democracy” has been used by Marxists since the time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of Karl Marx and Frederick Engels. The term is both an organizational appellation, meaning it describes a particular political affiliation within a political culture and an adjective describing a “kind” of politics within the broader socialist movement. Simply put, a social-democrat was for democratic socialism. That is, the extension of political democracy to the economic level, the elimination of capitalism and the institution of a broad based workers democracy.(社会民主主义就是民主社会主义,内容是将政治民主扩展到经济领域,终结资本主义,实现广泛的基于工人民主的社会变革。)所以,社会民主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是同义词。

https://www.marxists.org/glossary/terms/s/o.htm#social-democracy

 

有人问:进步右派是如何产生的?他们和“白左”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我:从历史来看,直到20世纪初期,都没有进步右派的踪影,当时只有主张平权的左派和反对平权的极右保守派。进步右派的真正大规模出现要到二战结束之后了,在欧美不少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人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吸取了教训,开始接受左派思想中关于平权的部分,同时部分接受了福利国家(例如凯恩斯主义),但是他们同时还是认可资本主义价值观,否认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压迫性的。至于“白左”,据说是一个名为李硕的鼓吹满洲国的极右纳粹创造出来的垃圾词,通常被用来攻击任何反对种族主义的人。很显然,进步右派是被攻击的。但是,进步右派同时也拒绝认为阶级存在,敌视左派。

有人问:最低工资最高工时这类是福利吗?

我:不是。福利是用来捍卫所有人的基本人权的,例如公费教育,公费医疗,公费养老,公费住房这些,以及对女性的生育补贴,对儿童提供的学校免费午餐,这些属于福利,而最低工资最高工时这些只和劳工相关的,属于劳工权利范围,而不是福利。

 

有人问:那么公司给员工发的奖金是福利吗?

我:不是,公司给员工的任何东西,无论是奖金还是股票还是实物奖励之类,都属于工资,而不是福利。而工资本身属于人工成本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无论如何,现代独裁公司制下,公司产生的所有利润都是被老板们(所有人,大股东,高管)独占的。

 

有人问:政府破产的原因是福利发的太多吗?

我:政府破产的原因有很多,但迄今为止,没有哪个政府是因为福利发的太多而破产的,被广泛误传的希腊政府,实际上希腊的福利水平低于欧盟平均水平,同时希腊富人逃税严重,又控制政府随意借贷,最终导致希腊政府破产。

参考资料:https://democraticsocialism.noblogs.org/post/2018/04/05/%e5%b0%8f%e6%96%b0%e5%af%b9%e8%af%9d%e8%80%81%e8%99%8e%e5%90%9b-%e5%b8%8c%e8%85%8a%e4%ba%ba%e5%be%88%e6%87%92%e5%90%97%ef%bc%9f/

 

有人问: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吗?

我:这要看如何定义经济危机了。如果把任何经济增长减缓都看成经济危机,那么经济危机的确不可避免,因为经济增长本身就不能无限持续,很多时候都是需要科技发展政府投资等外部因素进行刺激;同时,由于集体性参与庞氏骗局造成的经济危机(例如郁金香狂热)也是几乎无法避免的,这类经济危机找不出具体责任人。但是,由金融寡头随意投机造成的经济危机,其实是有办法避免的,通过法律禁止金融投机行为,或者实现经济民主彻底消除金融寡头,但迄今为止这两点都因为财团阻挠而未能变为现实。

 

有人问:新自由主义和古典自由主义的区别在哪里?

我:古典自由主义并不敌视民主,而新自由主义有敌视民主的论述,哈耶克曾公开在《通往奴役之路》中表示民主只是一种手段,而这种手段有的时候不比专制更能保护自由。这种思想直接导致新自由主义者选择支持右翼独裁者推翻民选左派政府,例如哈耶克本人就为萨拉查独裁政权和皮诺切特独裁政权洗地。

同时,新自由主义还主张“自发秩序”,认为社会形态是自发而不是人为形成,实际效果就是为社会上存在的压迫歧视偏见洗地。

新自由主义同时把自由偷换为“自由竞争”,但实际上“自由竞争”中自由的是资本而不是人,而自由竞争的结果是贫富极度悬殊和大部分人的不自由,具体可参看大卫哈维的《新自由主义简史》。

不要被新自由主义者所主张的“小政府”骗了,“小政府”本身是个伪概念,现代任何民主国家的政府都比古代皇权专制政府要大,因为现代政府负担的责任比古代皇权政府多多了,但皇权专制还是专制,现代民主就是民主。事实上,新自由主义者的“小政府”只在捍卫基本人权的时候是小政府,至于在协助老板们胡做非为拿穷人的钱补贴富人这一方面上,是彻头彻尾的大政府。

 

有人问:民主到底是什么?

我:民主是人民决定政府,每个人都对公共事务有平等的决策权。也就是说,民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反压迫的制度。很显然,允许任何形式的政治游说都会破坏平等本身,将民主蜕变为金钱独裁。

 

有人问:独裁就只是一个人控制政府吗?

我:不是。一个人控制政府只是独裁制度的一种:个人独裁。还有一种独裁是一小部分人控制政府:寡头独裁。这一小部分人,可以是党的高层,可以是教士,也可以是大财团的老板们。

 

有人问:人民和公民有什么区别?

我:人民:people,公民:citizen,从原意来看,人民指社会上的所有人,而公民指市民。但在实际应用中,人民通常等同于被压迫的多数穷人,而公民则被等同于反抗独裁暴政的人。人民这个词,左派喜欢用;公民这个词,右派喜欢用。

 

有人问:阶级存在吗?

我:自从人类有了文明开始,阶级就一直存在,而阶级斗争更是一直存在,从未停息过。实际上,任何被压迫者对压迫者的反抗,都是阶级斗争。

 

有人问:贫穷的原因是什么?

我:压迫。贫穷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压迫,至于那些把贫穷推到个人身上的说辞,都是为压迫性的制度和文化洗地的借口。具体可看这篇文章:https://democraticsocialism.noblogs.org/post/2018/03/29/%e8%b5%b5%e7%9a%93%e9%98%b3%ef%bc%9a%e7%94%9f%e8%80%8c%e8%b4%ab%e7%a9%b7/

 

有人问:关于北欧模式,有什么资料可供参考吗?

我:中文资料非常少,不过我有两个链接可以提供:

瑞典:http://column.creaders.net/columnViewer.php?id=294409&actid=287398 ”政府有意识地控制地价。不但调控城市公有土地的出售、出租价,而且限制购买昂贵的私有土地。此外,瑞典还有严密有效的住房管理体制,不允许投机商哄抬地价和房价。“看到了吧,瑞典政府对于地价是严格控制的,而价格控制是右派,特别是新自由主义者极力反对的。

荷兰:https://helanonline.cn/article/15991荷兰医疗体系运营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医疗专业人士和病人共同制定,这是荷兰医疗体系结构的一项重要的决策特色。“这其实已经有一些经济民主的影子了,医疗体系由专业人士和病人共同决策,而不是政府官僚包办。

至于英文资料,我会挑选一些,然后慢慢找时间翻译过来。

 

有人问:美国是民主灯塔吗?

我:”美国是民主灯塔“是个在中文圈非常流行的无耻的谎言,我对此进行了系统批驳:https://democraticsocialism.noblogs.org/post/2018/03/25/%e8%a2%ab%e7%be%8e%e5%9b%bd%e6%8e%a8%e7%bf%bb%e7%9a%84%e6%b0%91%e9%80%89%e6%94%bf%e5%ba%9c%ef%bc%8c%e6%94%af%e6%8c%81%e6%9e%81%e6%9d%83%e7%8b%ac%e8%a3%81%e7%9a%84%e6%b0%91%e4%b8%bb%e7%81%af/

 

有人问:很多人鼓吹贵族精神,这是好东西吗?

我:当然不是,贵族的本质是压迫阶级,贵族精神不过是为贵族压迫洗地用的,我这里有系统批驳:https://democraticsocialism.noblogs.org/post/2018/03/26/%e7%b3%bb%e7%bb%9f%e6%89%b9%e9%a9%b3%e6%89%80%e8%b0%93%e7%9a%84%e8%b4%b5%e6%97%8f%e7%b2%be%e7%a5%9e/

 

有人问:殖民导致社会进步吗?

我:这是屁话,世界上最落后的那些国家,恰恰就是被长期殖民的非洲前殖民地国家(刚果,中非共和国,卢旺达,苏丹,索马里,津巴布韦),殖民者毁灭了这些国家原有的文化和文明,虐待杀戮当地人,强迫当地人接受基督教垃圾,强迫当地人当殖民者的奴工,即使在当地人独立之后,还是想方设法扶植代理人当独裁者,对当地进行经济殖民。同时殖民者乱划国界,蓄意挑拨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导致遗祸至今。殖民从来不会带来什么进步,摆脱殖民才会。

想要了解殖民史的,推荐两本书:《全球通史》和《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谣言视频说穆斯林子宫占领世界,吓坏几亿人?解药来了。

按:中文网络上广为流传许许多多穆斯林威胁论的文章,其中不少都是基于扭曲夸张甚至虚构的信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文章的受众非常广泛,不仅是中国的普通人群,甚至不少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都明显的受到了这些威胁论文章的影响。本文仅局限于穆斯林人口这一个问题。请原谅文章标题的刺激性,这个短语是从中文互联网借用的。

本文第一部分对传扬极广的一篇文章进行事实核对,第二至五部分系统的介绍穆斯林的生育率,欧洲穆斯林人口,美国穆斯林人口,穆斯林脱离伊斯兰的情况。

关于穆斯林人口的谣言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在中文网络看到大量的关于穆斯林人口问题的文章。流传最广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标题:

《欧洲的沦陷 穆斯林的秘密武器:女人子宫》

《穆斯林人口统计 世界正在变化》

《欧洲穆斯林化与西方的衰落》

第三篇文章是一篇书评,但作者除介绍原书之外,自己掺杂了很多关于穆斯林生育和穆斯林人口的“数据”。第一篇和第二篇虽然文章结构很不一样,但是有很多数据点重合,应该是第一篇援引第二篇里的“数据”。我的一位好友告诉我,第二篇的出处,其实是2009年在Youtube上发布的一段英文视频《Muslims Demographics》(《穆斯林人口》——其实早在2006年就已经上网),大陆朋友如果无法访问,已有“好心人”转发到国内视频网站,比如国内某位基督徒牧师上传的带有中文字幕的QQ视频已经有147.8万浏览量。第二篇文章基本上就是这个视频的文字版。本文着重数据部分,所以第一篇文章中的非数据部分虽然也同样谬误百出,但我们会在另外的文章中驳斥。

这个英文视频是2009年3月30日上传到Youtube的,已经有数百个版本被重复上载到Youtube,仅首发的视频版本就已获得1600万(!)浏览量。这位首发者的帐号是“friendofmuslim”(穆斯林之友),而这是它发布的唯一一个视频,视频下有一句介绍语:

Islam will overwhelm Christendom unless Christians recognize the demographic realities, begin reproducing again, and share the gospel with Muslims.

翻译:伊斯兰马上就要超过基督教了,除非我们认清人口现状,开始生育,并且向穆斯林传教。

这个视频造成的影响之大,以至于BBC都专门录制节目来澄清这个视频里的数据问题。下面的数据来自BBC,Pew Research与Snopes文章([13])等处。

视频声称:2007年各国生育率:法国 1.8,英国 1.6,希腊 1.3,德国 1.3,意大利 1.2,西班牙 1.1,欧盟31国 1.38

实际情况:2007年各国生育率:法国 1.98,英国 1.87,希腊 1.41,德国 1.37,意大利 1.37,西班牙 1.38,欧盟31国 1.56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via 谷歌)

视频声称:法国家庭平均1.8个子女,法国穆斯林家庭8.1个子女

实际情况:虽然没有法国穆斯林的直接数据,但法国穆斯林移民来源主要国家阿尔及利亚与摩洛哥2008年的生育率仅为2.38(联合国数据 via BBC)

视频声称:自1980年以来欧洲人口增长的90%来自于伊斯兰移民

实际情况:某些年份的人口增长有90%来自移民,但一般介于60%-80%之间,但这包括所有的移民,穆斯林移民只是其中一部分。

视频声称:到2027年,法国穆斯林比例会达到20%。到2048年,法国将变为伊斯兰国家。

实际情况:Pew Research的研究预测,2030年法国人口穆斯林比例为10.3%。

视频声称:荷兰50%新生儿是穆斯林,到2024年穆斯林人口比例会超过50%。

实际情况:荷兰新生儿穆斯林比例没有找到数字,但2010年荷兰人口穆斯林比例为5.5%,新生儿比例达到50%没有可能性。Pew Research预测到2030年荷兰穆斯林人口比例为7.8%。

视频声称:比利时25%人口为穆斯林,50%新生儿是穆斯林。

实际情况:2010年比利时穆斯林人口比例为6.0%。新生儿比例达到50%没有可能性。

视频声称:俄罗斯有2300万穆斯林,占人口20%;几年内俄罗斯军队中40%将会是穆斯林。

实际情况:俄罗斯穆斯林人口比例的估算偏差较大,不同的来源给出的数字在5-14%之间。俄罗斯穆斯林主要来自被俄罗斯吞并的原穆斯林国家,而不是移民。BBC采访俄罗斯问题专家,认为俄罗斯军队中穆斯林将达到40%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视频声称:德国某位官员称德国人口下降趋势无法阻挡,到2050年德国将变为穆斯林国家。

实际情况:这位德国官员只说了前半句,没有说过后半句。

视频声称:德国政府称欧洲现在有5200万穆斯林,20年后将加倍到1亿零4百万。

实际情况:前半句的估计并不离谱,但德国政府从未说过后半句。这位德国官员接受BBC采访时说,即使过50年,他也不相信欧洲穆斯林人口会倍增。

视频声称:加拿大从2001到2006年人口增长160万,其中120万是移民。

实际情况:这120万移民中穆斯林并不多。根据加拿大统计局数字,2006至2011年加拿大移民的前十位来源国分别为:菲律宾(13.1%),中国(10.5%),印度(10.4%),美国,巴基斯坦,英国,伊朗,韩国,哥伦比亚,墨西哥。2001-2011年间,伊斯兰、印度教、锡克教、佛教四种宗教总和也只占移民总数的33%。

视频声称:美国1970年只有10万穆斯林,2008年达到900万。

实际情况:美国2008年穆斯林人口为235万。

视频最后号召基督徒广泛传播这个视频,全体动员起来阻止伊斯兰超越基督教。

穆斯林的生育率

网络上对穆斯林的一个常见论点是,穆斯林生育率非常高,而同时别的人种生育率很低,所以穆斯林人口将很快占领欧洲和世界各国。有些文章还列举出高生育率的穆斯林国家的具体数据,以证明穆斯林格外“能生”。但是这种选择数据的做法是很有误导性的。我们来看Pew Research 2015年全球宗教报告 ([1]) 的这个图表。在五大区域内,穆斯林人口的生育率的确高于非穆斯林人口,但这个差距其实并不是很大

某些文章(比如《欧洲穆斯林化与西方的衰落》一文)刻意挑选撒哈拉以南的穆斯林国家来“证明”穆斯林特别的高生育率,但却不列出同一地区别的穷国的高生育率。依据世界银行 ([2]) 的数据,穆斯林为主体的一些国家,比如,印度尼西亚 2.5,孟加拉 2.2,伊朗 1.7,比与之相对应的一些非穆斯林国家还低,比如,菲律宾 3.0,印度 2.4,以色列 3.1 (注:以色列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现在的生育率已经趋同)。维基百科([2])也列出了中央情报局和人口资料局的数据,虽然数字有差异,但都显示印度尼西亚低于菲律宾,孟加拉低于印度,伊朗低于以色列

随着世界经济和教育的发展,穆斯林国家和穆斯林群体的人口增长率都在下降。妇女生育率受多种因素影响。移民欧洲发达国家的穆斯林妇女,生育率都出现了显著的下降。据《Wilson Quarterly》杂志2009年发表的文章([3])中提供的数据显示,荷兰的摩洛哥移民的生育率从1990年的4.9下降到2005年的2.9,同期荷兰的土耳其移民的生育率从3.1下降到1.9。1970年,德国的土耳其移民中的妇女比非移民的妇女平均多生2个孩子,到1996年这个差距缩小到1,到2009年,这个差距继续缩小到0.5。根据历史经验,移民在两代之内就会在生育率上与移入国趋同

文章引用2008年联合国的调查数据,突尼斯、阿联酋、巴林、科威特、黎巴嫩等国的生育率都已下降到接近欧洲的水平,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土耳其也经历着同样的趋势。这份联合国报告也显示,这样的下降并不只限于中东,亚洲的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和马来西亚都已接近2.1的维持人口恒定的生育率门限。伊朗是一个生育率剧变的例子,1979年穆斯林革命时,伊朗的生育率高达6.5,到2000年骤降到2.2,到2008年已经下降到1.7。生育率居高不下的,现在主要是撒哈拉以南的赤贫国家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问题突出的国家,中国人对生育问题本应该是熟悉并敏感的。曾几何时,中国的主流媒体将生育二胎或三胎描画为愚昧落后,高生育率的农村被城市人群所歧视。作为中国人而歧视(基于夸张不实信息的)高生育率穆斯林人群,我们对得起中国这几代人为计划生育政策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吗?

穆斯林在欧洲

下图来自2011年Pew Research的全球宗教研究报告([4])。虽然数据有一点陈旧,但那时穆斯林问题尚没有现在这样激烈(目前的欧洲穆斯林的激烈讨论主要是起源于叙利亚难民问题),所以那时的数据准确度应该更少争议。西欧主要国家的穆斯林比例仅为:德国 5.0%,法国 7.5%,英国 4.6%,荷兰 5.5%,比利时 6.0%。到2030年,这些国家的穆斯林人口比例会增加,但也仅增加到:德国 7.1%,法国 10.3%,英国 8.2%,荷兰 7.8%,比利时 10.2%而已。

如果考虑到新增加的叙利亚难民(多数是穆斯林),即使是欧洲国家中的最大接收国的德国,它接收的难民也仅有60万,不到德国人口的1%,所以对上述数字不会造成特别大的影响。

我们也要注意到,西欧的穆斯林人口比例增长,一部分是来自于原东欧和东南欧的穆斯林移民,所以东欧和东南欧的穆斯林人口比例增长会小于西欧,见下表。

下图是同一报告中对欧洲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人口增长率的历史数据与预测。这里的穆斯林人口增长包括了移民和穆斯林相对较高的生育率,但我们看到,在2020-2030年代,穆斯林人口年增长率会下降到1.2%。这个增长率的下降,除了因为移民与本地的同化,另一个因素是1990-2010年代的穆斯林群体的年龄结构:30岁以下年轻人比例很高,这一辈人老去之后,人口增长会显著放缓。穆斯林世界也有老龄化问题,只不过比发达国家和(因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中国来得晚30-50年而已

穆斯林在美国

由于穆斯林国家距离美国遥远,美国也没有像法国那样的历史问题(殖民地穆斯林人口),所以美国的穆斯林人口比例很低,据Pew Research去年的报告([5]),只占美国总人口的1%

即使到2050年,美国的穆斯林人口也仅会增长到2.1%。这个预测没有考虑到特朗普当选总统,所以将来的穆斯林人口比例会比这个数字要低。不清楚这个数字有没有考虑到叙利亚难民,但即使是依照奥巴马政府的目标(2016年度接收10,000人)或者实际数字(2015年至2016年11月共接受难民16,218人)([6][12]),叙利亚难民数量对美国穆斯林人口总数的增长造成的影响是非常轻微的。

另一个数字是,穆斯林移民仅占美国合法移民数量的10%左右([6]),每年10万人左右,仅比中国移民略多。非法移民中的穆斯林非常少。

穆斯林改宗

另一个对穆斯林常见的批判是,伊斯兰教“只能进不能出”。放弃伊斯兰的行为(Riddah),在很多伊斯兰为主体的国家是犯罪行为。但是在欧美发达国家,放弃伊斯兰是非常常见的,即使是在有法律惩罚“叛教”行为的国家,也是屡见不鲜

我们先来看美国,根据Pew Reseach 2015年对美国宗教改宗的研究报告([7]),出生于穆斯林家庭的人,成年后有23%不再信仰伊斯兰教,这个比例高于印度教(20%),与犹太教(25%)和基督教福音派(35%)等等差别也并不大。穆斯林中有21%与非穆斯林结婚,这个比例高于印度教(9%)与摩门教(18%),与天主教(25%)和基督教福音派(25%)等等也很接近。《Foreign Affairs》杂志2015年的一篇文章([8])引用的另一项调查中显示,出生于穆斯林家庭的人,成年后放弃伊斯兰教的比例高达32%。

学术杂志《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Research on Religion》2015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9]),详细研究了穆斯林改信基督教的问题。

报告中列出了国别数字,十万以上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 6,500,000,尼日利亚 600,000,埃塞俄比亚 400,000,阿尔及利亚 380,000,布基纳法索 200,000,坦桑尼亚 180,000,孟加拉 130,000,伊朗 100,000。即使是在禁令7国,也有为数不少的穆斯林改信基督教,伊朗 100,000,伊拉克 1,500,叙利亚 2,000,利比亚 1,500,也门 400,苏丹 30,000,索马里由于常年战乱没有数字。

近年来的欧洲的数据我没有找到,不过英国的主流媒体 The Telegraph 和 The Guardian ([10] [11]) 都有过报道,抵达欧洲的叙利亚难民有很多人改信基督教。

结语

穆斯林的人口增长问题,其实网络上的可靠数据和研究是很多的。穆斯林人口增长的确比别的族群更快一些,但这个差距并不大,而且也在迅速缩小。只要能够保持健康的心态,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是不难得出这个结论的。然而,那些充满了夸张和虚构,违反基本常识与逻辑的煽动性视频和文章,却在这个浅阅读和病毒化传播的时代势不可挡,作为有责任心的公民,我们不得不更多努力。

参考资料

[1] Pew Research: The Future of World Religions, Population Growth Projections, Muslim (2015/04/02) http://www.pewforum.org/2015/04/02/muslims/

[2] Wikipedia: Total Fertility Rate by Countr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sovereign_states_and_dependencies_by_total_fertility_rate

[3] Wilson Quarterly, Martin Walker, The World’s New Numbers (2009)

http://archive.wilsonquarterly.com/essays/worlds-new-numbers

[4] Pew Research: Future of the Global Muslim Population (Region Europe) (2011/01/27)

http://www.pewforum.org/2011/01/27/future-of-the-global-muslim-population-regional-europe/

[5] Pew Research: A new estimate of the US Muslim population (2016/01/06)

http://www.pewresearch.org/fact-tank/2016/01/06/a-new-estimate-of-the-u-s-muslim-population/

[6] Pew Research: US admits record number of Muslim refugees in 2016 (2016/10/05)

http://www.pewresearch.org/fact-tank/2016/10/05/u-s-admits-record-number-of-muslim-refugees-in-2016/

[7] Pew Research: Religious switching in the US (2015/05/12)

http://www.pewforum.org/2015/05/12/chapter-2-religious-switching-and-intermarriage

[8] Foreign Affairs: Losing Their Religion When Muslim Immigrants Leave Islam (2015/06/22)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reviews/2015-06-22/losing-their-religion

[9]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Research on Religion: Believers in Christ from a Muslim Background, a Global Census

https://www.academia.edu/16338087/Believers_in_Christ_from_a_Muslim_Background_A_Global_Census

[10] The Telegraph: Muslim Refugees Converting to Christianity to Find Safety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2017/01/30/muslim-refugees-converting-christianity-find-safety/

[11] The Guardian: European churches say growing flock of Muslim refugees are converting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6/jun/05/european-churches-growing-flock-muslim-refugees-converting-christianity

[12] Wikipedia: Refugees of the Syrian Civil Wa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fugees_of_the_Syrian_Civil_War

[13] Snopes: Muslim Demographics (debunking the Youtube video)

http://www.snopes.com/politics/religion/demographics.asp

注:英文网络有非常多的资料,我这里着重选取Pew Research的数据,因为Pew Research是声誉卓著的“fact-tank”,它的公正性和数据的可靠性都是公认的。

http://www.sohu.com/a/126711105_365408

当代中国的劳工运动(第六部分)

第六部分 中国社会转型与当代中国的劳工运动

一、劳工运动与宪政民主运动的一般关系

1、劳工运动是中国社会运动和宪政民主运动中最为重要的、关键的环节,在推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具有阿基米德杠杆的作用。这是由中国权贵资本主义后极权社会结构所决定的。中国新生的资产阶级以及知识阶层,在经济政治上对权贵资产阶级有深刻的依赖关系,即使他们很愿意,他们的力量也不足以撬动整个体制的转型。与此不同,劳工阶级在这个体制下纯粹是被侮辱被损害的阶级,他们要求变革的动力是最强烈的,另一方面,又由于大工业已经把他们聚集在一起了,一当他们形成团结和组织起来改变自身命运的意识,他们就能发起有力的、足以动摇体制的集体行动。由劳工阶级撬动、由社会各界追求宪政民主的力量跟进,才可能形成摧毁现存体制的合力。

劳工运动与宪政民主运动的关系是个重大而关键的课题,不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无法转型。劳工运动当然应置于宪政民主运动之中,成为宪政民主运动的组成部分,坚持宪政民主的取向,避免民粹主义化和共产主义化,另一方面,宪政民主运动若脱离劳工运动,若不紧紧地依靠劳工运动的杠杆作用,想要撬翻极权专制,是根本不可能的。实际上,劳工运动必定推动宪政民主运动,比如,在有些地方,罢工工人冲出了厂区,实际上实现了请愿示威游行的自由,而这是其他维权群体较难做到的。鉴于劳工运动在中国社会转型中具有首创性、杠杆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劳工阶级在未来宪政民主社会理应享受较高的经济政治社会地位,而不需亦步亦趋地重复发达国家的道路。这里面有巨大的制度创新空间。

2、一方面,劳工作为公民,本身应享有一般的公民权利;另一方面,劳工作为劳动者应享受的一束劳动权利(包括程序和手段方面的团结权、集体谈判权和罢工权与实体和目的方面的收入权、休息休假权、职业安全卫生权和社会保障权等),本身就是具体的公民权利,并且劳工权利可能是率先取得的公民权利,这与西方顺序似乎相反。在工业领域和企业范围实现劳动权利,也就是实现了劳工的一部分公民权利;在工业领域和企业范围实现了劳资集体谈判,也就是部分实现了宪政民主,并且对整个社会转型具有示范意义:整个社会和国家层面的宪政民主无非是一种放大了的劳资集体谈判,是全社会各阶级各政党之间达成的集体合同(协议),我们称之为宪法或社会契约。

3、宪政民主运动与劳工运动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任务,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前者是全社会范围的、直指政治上层建筑和政治制度变革的,后者的直接目标则是落实劳动领域的基本权利和基本利益,尤其在最初阶段,并不直接针对政权,它只能在基础领域撬动整个体制,而不直接导致整个体制的变革。如果把政治目标直接施加在劳工运动头上,要求劳工在自我组织、罢工、集体谈判过程中提出更高一级的、超出劳工基本权益的诉求,劳工本身是难以接受的。因此不应该把最高层面的政治反对诉求强加于劳工运动。当前而言,通过团结、集体谈判和罢工改善和提高工人的工资、工时、劳动安全卫生和社会保障,就是现阶段的劳工政治。

4、进一步说,劳工运动的政治意义和政治价值是隐微的和溢出的。之所以说是隐微的,一则因为劳工组织的发育本身是形成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工运动本身实现了工业领域的公民权利,为宪政民主奠定了一部分社会基础;二则因为劳资集体谈判制度可以成为宪政民主制度的微型模板或雏形。之所以说是溢出的,是因为虽然劳工运动本身并不解决整个社会的问题,却可以产生强烈的辐射和社会影响,带动其他社会阶级和阶层追求自身的权利,形成整个社会运动的化学反应。

如何实现宪政民主运动与劳工运动的对接,这是一个知识性、技术性、操作性很强的课题,值得有识之士付出艰苦的努力,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社会转型的方向和速度。民运人士放下身段,深入工人社区,做艰苦细致的维权服务和工会选举等工作,是两者结合的可行途经。知识分子和民运人士应该去注册和发展更多的劳工NGO,这方面还存在巨大的供需缺口!2亿7千多万新工人阶级,目前只有区区100余家劳工NGO,应该有成千上万家才对啊。很多民运人士个人经济条件比较好,也有一定的资金来源,但是他们成天泡在网络上放大炮,而不愿去做踏踏实实的劳工社区教育和组织工作。[13]

二、劳工运动与中国社会转型的路径分析

1、当代中国的阶级分析

我不惮于使用阶级分析方法,因为我是一个继承了自由主义合理内核的社会民主主义者,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马克思主义的若干仍然具有活力(尤其是对当下中国)的思想。在当下中国,权贵官僚阶级是一个超级强大的阶级,是掌控整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资源的第一阶级,并且具有非常明确的阶级意识,其他弱势的阶级如果囚于自由主义的非阶级的、个体化的、抽象的公民观念,而不能形成强有力的阶级意识、阶级团结和阶级组织,怎么可能对抗和推翻这个垄断枪杆子、刀把子、钱袋子、笔杆子的阶级的统治呢?怎么可能实现宪政民主呢?

困扰当代中国的两大社会矛盾,其一是官民矛盾,其二是劳资矛盾,这两个矛盾又可以归结为权贵官僚资本集团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在权贵官僚资本集团中,虽然权贵官僚与资本家、权力与资本经常是相互勾结和利用的,权贵官僚和权力相对于资本家和资本又占着主导的地位,是现存体制的始作俑者和最大获益者,是变革的主要对象和顽强阻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改革已死”的判断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自上而下的改革或改良,即使有的话,也不可能成为中国政治转型的主要动力。

中国新生的大资本力量和大资本集团,整体而言,是从计划经济和国家所有制中衍生出来的,先天地带有权力垄断、钱权交易、贪贿腐败的原罪,整个大资产阶级对于权贵官僚阶级,迄今仍然是依附性的,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是不独立的,其中一部分是现存体制的分享者和推波助澜者、权贵官僚集团的合谋者和勾结者,一部分是现存体制的顺从者、忍受者和受害者,只有极少数意识到了资本相对于权力的独立的社会本质和历史使命,正在努力切割与现存体制的苟且关系,追求经济政治文化上的自由发展。但总的来说,大资产阶级在目前阶段还远远不能成为中国政治转型的发动机和原动力。

处于权贵-官僚-大资产阶级与社会底层之间的中间阶级(Midlle Class),包括大部分中高级知识分子、中小企业主、企业白领和中高层管理者、普通公务员、经营较好的个体工商户、富裕农民等社会成分,它们基本上是依附于现存体制的,是受到权力资本网络的层层渗透和控制的,在未来半个世纪之后,它很可能会成长为中国主要的、占主导和支配地位的阶级,但在目前历史阶段,其不能作为政治转型的主要力量也是显而易见的。相对大资产阶级而言,这个阶级追求自由、平等和公正与宪政、民主和法治的动力、愿望、意识较强,但基本上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缺乏推动结构性转换的意志力量、行动力量和实体性的经济政治力量。

那么就剩下工人、农民、下层知识分子了。工人和农民是匍匐于社会底层的两大阶级,占就业人口和总人口的大多数(80%以上)。下层知识分子,不构成一个独立的阶级,而是介于工农阶级与中间阶级之间的一个阶层,在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进入企业,担任技术工人和初级管理者。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下层知识分子,对受剥削和压迫的感受很尖锐,同时又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较高生产力,其中一部分将在劳工运动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另一部分则因为具有较高的个体竞价能力而倾向于沿着资本和管理的通道往上攀爬。

在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这两大阶级中,农民阶级不太可能成为积极地推动社会转型并深刻形塑未来社会的主要力量:

——大部分农村壮年劳动力已经、正在、将要转移到城市,成为新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剩下来的以农业为生的农民将越来越少;

——大部分农民处在远离城市的乡村、处在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外围地带,在农业这个夕阳产业谋生,缺乏经济竞价能力,并且文化程度低、分散而难以组织,缺乏主动的政治参与和博弈能力;

——农民受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现代意识最弱,将是最后一个在政治上发育起来的阶级。只有直接卷入城市化进程的农民才有较强的经济政治参与意识和博弈能力。

与农民阶级相比,工人阶级将是一个积极得多、主动得多的经济、政治、文化主体:

——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把大量工人聚集在同一生产线、同一工厂、同一产业、同一城市社区,为他们创造了进行积极的经济谈判、政治博弈和文化竞争的客观条件;

——多达数亿的新生代工人已经主观上不想退回客观上也退不回农村,他们要想在城市定居下来并获得平等的市民身份和公民权利,唯有团结和组织起来与他们所受到的多重经济政治文化压迫进行抗争;

——信息和互联网时代加速了工人的阶级意识的形成和组织化的进程,同时迅速淘洗掉传统文化打在他们身上的烙印。

如果说权贵-官僚-大资产阶级不愿、中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不能撬动整个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话,那么工人阶级则不仅非常愿意(因其受到深重的剥削和压迫)而且有能力(因其可以团结和组织起来)做到这一点:首先,工人们团结起来以集体谈判的方式向大、中、小资产阶级争取自己的天经地义的权利和利益,迫使资产阶级为产业和平、为生产的连续性和长期利润而做出一定的让步;第二,工人向老板施加的压力一定会迫使老板们向老板的老板即权贵官僚集团伸张自己的权利、争夺自己的利润空间,迫使资产阶级成为公民、成为真正独立的经济政治文化主体,而不仅仅是狗苟蝇营地在权力庇护下分赃逐利的经济动物。

于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主要指其中的中小资产阶级或中产阶级)这一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中的双胞胎,就会为了双方的共同利益,而形成反对党国专制、政府垄断、官僚腐败的基本共识和政治联盟,就会一起推动中国向“小政府大社会”的、宪政民主法治的公民社会前进,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中间阶级或中产阶级一个阶层的知识分子会起一个非常重要的催化剂和粘合剂的作用,而农民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基本权益,也会逐步地组织和联合起来,加入反对极权专制权治、建设公民社会(宪政民主法治)的大合唱之中。这个大合唱的肇始者和发动者,就是劳工阶级,劳工运动就是打破改革已死的政治僵局、撬动整个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阿基米德杠杆。

社会民主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首先保留了自由主义的人权、自由、公民权利、宪政民主等理念,而否定了抽象人性论、非阶级化、原子化和个人主义化的取向;另一方面,社会民主主义又继承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的部分内容,否定了其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大一统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取向。社会民主主义必须同时向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说明的是:

——阶级分析并非马克思主义的发明和专利,在马克思主义之前、之外、之后,都存在阶级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

——阶级矛盾不等于阶级斗争,因为工业市场经济的内在结构和劳资之间的内在联系,使阶级斗争与阶级妥协和合作同时存在;

——阶级斗争也不等于你死我活的暴力革命,更不等于以阶级斗争为纲,在阶级斗争之上有人性的共同价值,在阶级斗争之下有个体的自由选择;

——阶级斗争并不必然导向无产阶级专政,并不必然消灭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并不必然导向国家所有制和计划经济,19世纪末和20 世纪欧洲阶级斗争导向的就是社会市场经济、多党制和宪政民主,以及整个社会结构由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两极对立向中间靠拢,中产阶级崛起为主导力量,从而使阶级结构向阶层结构转化成为可能。

2、宪政民主革命的主体序列、路线图和时间表

根据上面的阶级分析,就会形成了一个宪政民主革命的动力和主体序列:工人(劳工)阶级——农民阶级——中间阶级(以中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为主)——民营竞争性大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就是共产极权专制制度及其捍卫者:权贵官僚阶级以及与之结盟的大资产阶级。而宪政民主革命的路线图,在第一种情况下,是“底层发动——中层跟进和放大——上层分化和投机”;在第二种情况下,是“底层发动——中层跟进和放大——底层和中层联盟与上层决战”。

就中国的社会和政治转型而言,社会民主主义固然强调劳工阶级的主力军角色、地位和作用,但也认为劳工运动只是一个原动力、一个把宪政民主法治模型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阿基米德杠杆,而并不能单独完成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间阶级、农民阶级的跟进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劳工维权运动孤军深入一家独大,不仅是很难成功而且甚至是不可欲的:首先,权贵官僚阶级会联合和利用其他阶级进行严厉的压制,使得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愈演愈烈,使得中国政治转型过程极其漫长而艰难;其次,即使劳工运动仅凭自己的努力终于取得胜利,其所建立起来的绝对只能是一个经济上新型的国家所有制和计划经济、政治上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这将意味着中国将再一次回到那个不堪回首的毛泽东时代。

中国宪政民主革命有没有时间表?很难做出准确的预测。八九事件和苏东转型之后,很多人做出乐观的预期,没想到极权专制统治又维持了差不多三十年之久!有鉴于此,郭飞雄自己准备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和理想主义者一道把宪政民主政体操作成为中国大陆的制度现实。其他人的预测也很不一样,比如民主老人康国雄就认为只是两三年的事了(结果他没有等到这一天就饮恨身亡了),而另一位民主老人鲍彤则认为需要十年以上。最乐观的要数高智晟律师了,他预言2017年中共倒台!

这里有必要对著名历史学家吴思在2014年6月所做的一个名为《国内未来形势》的研究报告做一点评论。吴思把社会和政治危机分为五级:“我的核心观点是,革命形势并不存在,但危机始终存在。如果把危机分作五级,法国大革命或其他导致政权被民众推翻的革命属于一级危机,六四式的中心城市蔓延到全国的要求政治体制改革的危机属于二级,重要省会城市的危机属于三级,县市一级的危机例如瓮安事件是四级危机,那么,中国最常见的是乡镇和村庄范围的五级危机,每年都有许多。这个分类依据的是块块,许多危机发生在条条里,如出租车行业,复员军人,但维稳的责任还在块块。这些危机,其制度改革的价值和意义,可以由知识分子阐释提升,再通过网络传播,媒体强化,调动起大众甚至体制内某些权力的参与。一旦处理不慎,例如乌坎事件,就可能从五级升到四级。南周事件大概可以算做四级危机。四五级危机还有可能升到三级。在目前的形势和维稳体制之下,六四那种二级危机重演的可能性不高。”为什么他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主要依据是中共手中还有一手好牌:一是可以对民营经济放开国家垄断领域,二是可以把3万亿美元储备用于缓和经济和民生危机,三是可以把60万亿国有资产用于缓和经济和民生危机,四是可以实行土地私有化来吸纳天量货币,再造经济发展动力。其中每一张牌都可以延长好多年的稳定,因此未来一二十年内不可能有革命危机。

吴思可能低估了将近40年“中国模式”经济高速发展所积聚下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危机总爆发的强度、长度、广度和深度,以至于这四张好牌一起打出来,也很难支撑20年,或者说在这四张好牌充分发挥效应之前,革命形势已经形成了。另一方面,即使为了保党救国而忍痛打出这四张好牌,每一张都意味着大幅度地放宽对民间和公民社会的控制,都意味着民间力量和公民力量的扩张,由于党国赖以维稳的经济资源被大规模耗竭,在遍及全国的第四、第五级民众抗争中,宪政民主力量一定会趁机发展壮大起来,独立的工会、商会、农会、学会、学生会、青年会、妇女会一定会遍地开花,各种政党也一定会在各地民众抗争过程中宣布成立,这时候,公民社会雏形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党专政实际上也就只保持一种弱势的乃至形式上的存在了,那么,即使它还能够控制全国一二十年而不轰然倒地,只要实际上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有了大规模的落实,我认为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从漫长的极权专制转向宪政民主,一二十年旧形式失去内容和新形式获得内容或者说旧形式框住新内容的过渡时期,还是可以忍受的。所以说,如果权贵官僚大资本集团拒不向民众让步,随着经济危机的加深,革命形势很快就会成熟,五六年之内实现极权专制向宪政民主的根本转型,是完全可能的。如果权贵官僚大资本集团从自身长远利益考虑,愿意打出吴思所说的那几张好牌,那么在官民拉锯、民进官退的过程中,一党专政、极权专制再保持一二十年弱势的甚至形式上的存在,也属于和平转型和宪政民主革命的题中之义。

3、宪政民主的左右两翼:社会民主与自由民主

关于政党问题,目前宪政民主阵营还没有清晰的考虑。1991年胡石根创立的是自由民主党,依据的是自由民主主义的政治理念,1998年徐文立等人创立的是民主党,其宗旨比自由民主党要宽一些,后来海外成立的社会民主党,好像与民主党海外委员会是两个名称一套人马,可能是想进一步明晰民主党内存在的不同政治诉求。总之,大家都还没有从政治哲学、政治逻辑和政治历史的高度出发,明确宪政民主本身存在社会民主(党)和自由民主(党)左右两翼这个在大多数宪政民主国家早已成为现实的政治结构。从郭飞雄的自辩词和上诉状中可以看出,他也是从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来阐述宪政民主的,对社会民主主义没有涉及,他只提到要建立中国的反对党,要实现多党制,至于这些政党不同的社会阶级基础、不同的政治纲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则没有来得及论述。

的确,在西方宪政民主历史上,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主义和制度率先登上政治舞台,那时候,没有普选制,选民资格受财产、性别、种族等多种限制,工人阶级不仅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也没有结社自由,不能成立自己的工会和政党,历经宪章运动、街头暴动和武装起义,直到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各国工人阶级才争得了基本的政治自由和政治权利,不过它们也放弃了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马克思主义,转而选择了社会民主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选择了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选择了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工党作为自己的主要政治代表。虽然继续主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共产党还存在,但其影响力日趋衰退,最后成为边缘化的极左政党,在很多国家甚至销声匿迹了。于是,在西方国家形成了宪政民主的左右两翼,社会民主党和自由民主党相互制衡、轮流执政,这种政治结构迄今保持快一百年了。不管左右两翼政党的社会阶级基础、政治理念、政治目标和政治纲领有多么大的不同,但双方都认同和遵守宪政民主的共同制度、框架和规则,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展开政治竞争,以数人头而不是砍人头、争取选票而不是依靠暴力获得国家权力。由于中左的社会民主党和中右的自由民主党(共和党、保守党)代表了主流民意,就使极左和极右的政党和政治力量趋于边缘化,并且也不得不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展开其政治活动。可以说,这是人类历史上所取得的最伟大的政治成就。

由于以下三个原因,中国反对极权专制、追求宪政民主的人们,大都简单地把宪政民主主义理解为自由民主主义,而对社会民主主义一无所知或者知之不多,更不能理解自由民主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之间历史的和现实的关系:

——在世界历史上,率先对宪政民主做出贡献的,的确是资产阶级、第三等级、中产阶级或市民阶级及其自由民主主义思想,工人阶级和社会民主主义对宪政民主的贡献是后来才有的,因此后发国家引进宪政民主时会受到先前历史和模式、先入之见或曰成见的影响,以为后发国家也要经历先发国家那样的宪政民主历程。

——首先来到中国的现代政治哲学和政治理念,就是上个世纪90年代引入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和政治理念,它们对于解构中国传统的皇权专制以及20世纪的共产极权专制,的确居功第一,社会民主主义的政治哲学和政治理念,则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才逐渐为国人知道,而且至今也没有得到充分的介绍和研究。

——中国本土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想,是随着当代中国劳工运动的兴起才浮出水面的,一些劳工运动的理论家和实行家,在介入劳工运动的过程中,感到用自由主义当然无法指导与资本争权夺利的劳工运动,但同时也感到市场经济不可逆转,不能够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劳工运动,于是便向社会民主主义寻求理论思想资源。

然而,对于中国社会和政治转型而言,自由民主主义是远远不够的,没有社会民主主义出场并承担其不可替代的历史使命,中国社会和政治转型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没有多达三个多亿的工人的参与,没有劳工运动这一阿基米德杠杆的撬动,单凭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根本无法摧毁和取代极权专制政权和极权专制制度。在当今国际国内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和民主形势下,工人阶级一定会提出自己的政治自由和政治权利要求,而不可能甘心情愿地成为替其他阶级火中取栗的工具和炮灰;另一方面,当今中国社会的阶级分化如此明显,阶级意识如此强烈,工人、农民对自己的经济政治社会地位、对自己的利益所在,有着明确的判断,完全有能力选择自己的政治代表,完全有能力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不存在素质论者所说的不能行使民主权利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任何理由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

——中国社会转型不应该也不可能亦步亦趋地重走西方国家所走过的先有资产阶级民主后有工人阶级民主的道路,在现有社会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也有必要把两百多年来西方社会所获得的政治经验和政治文明成果继承下来,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政治转型之路,反过来说,假定推倒极权专制政权之后,只有一部分人才能获得政治自由和政治权利(包括立法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结社自由和成立政党的权利等等),而把工人农民排除在宪政民主结构之外,则不仅落后于近几十年来所有转型国家已经形成的宪政民主惯例,而且必定会激起工人农民的强烈反抗,从而重新出现急风暴雨般的乃至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想来这也是自由民主主义者所不愿意看到的。

——社会民主主义登上当代中国政治舞台,也是有传统资源可以继承的,早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和资产阶级发育不良、力量弱小,以胡适等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思潮和政治力量就没有什么作为,反而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带有一定社会民主主义色彩的三民主义以及以张君劢等人为代表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和政治力量,成为推动宪政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47年的中华民国宪法就带有相当程度的社会民主主义色彩,是自由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的某种结合。将来中国一定会重新制宪的,不过,中华民国的国号和47宪法,对于打通过去与未来,对于赓续亚洲第一个宪政民主共和国的道统和政统, 应该是一笔可以选择和继承的重要的政治资源和政治遗产。

在即将到来的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中,短期内一定会冒出几百个政党,不过,政党政治的逻辑,至今尚未超出阶级政治的范畴,因此,围绕着我在上面所做的阶级分析,各政党之间一定会合纵连横、重组整合,最终形成四个主要的政党:

——自由民主党。这是以中小资产阶级和中高层知识分子(两者合称为中产阶级、中间阶级)为社会基础的政党,会把促进市场自由竞争、保护私有财产和企业权利、减低税收与限制政府权力和规模等作为主要的政治目标和纲领。由于中产阶级占全国人口的比例较低,作为自由民主党上台执政的选民基础不够厚实,因此自由民主党会向社会下层争取选票,但即使它不能成为执政党,也会成为最强大的在野党和反对党。

——社会民主党。这是以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下层知识分子为社会基础的政党,会把促进平等和公平正义、保护劳工权利、提高社会福利、征收累进税和遗产税、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等作为主要的政治目标和纲领。社会民主党能够影响和号召的选民人数最多,在转型以后很可能首先成为执政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中产阶级人数的不断增多,社会民主党和自由民主党会进入常规的政党轮替。

——新共产党。在一个较长的、可以预见的转型时期,经济会处于低迷状态,市场经济还不完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以及社会福利还不够,贫富差别还很大,因此,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下层知识分子中最底层的那一部分,由于在市场经济中缺乏上升的空间而陷入绝望之中,就会产生否定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激进要求,会依据原教旨马克思主义和毛主义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共产党,也是最左翼的政党。

——保守党。即使完成了社会和政治转型,在市场经济和宪政民主条件下,仍然会存在并且会重新产生一个非常富有的大资产阶级,其中包括一些投机革命、摇身一变的前共产党权贵官僚,和一些做大做强的民营资本家,他们天生倾向于垄断市场并且会要求相应的政治权力,会通过金钱的力量形成院外压力集团对国家权力施加影响,并会依据精英主义、国家主义、儒家等意识形态,形成最右翼的政党。

不管是什么政党,只要遵守全民公决制定的宪法和依照民主程序制定的法律,只要承认宪政、民主和法治这一基本的社会契约和政治竞争规则,就都是合法的政党,即使是最左翼和最右翼的政党,也不能诉诸于暴力革命,也要老老实实地争取选民的投票支持,通过议会民主政治获得权力以及施加对于国家法律和政府政策的影响力。[14]

(降英缤纷:中国大陆独立学者)

[1] 本文的基本阐释框架主要依据王江松教授的《劳动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初版,2013)。该书是王教授所主持的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梳理了劳动哲学思想脉络,建立了一套首尾一贯的劳动哲学体系,主张在宪政民主法治框架下展开劳资博弈,期待中国劳工运动沿着社会民主主义的方向发展。

[2] 国家统计局:《2015年中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501/12/8524160_555343750.shtml

[3] 参见邢少文:《中国正在走向权贵市场经济?——专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南风窗》,2010年第18期,頁65-67;郭于华:《关于极权主义与中国社会转型的思考——哈耶克对中国的意义》(2014年4月23日),爱思想网www.aisixiang.com/data/74207.html

[4] 沈原、郭于华等:《新生代农民工的困境与出路》,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data/57071.htm

[5] 国家统计局:《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504/t20150429_797821.html

[6] 秦晖:《中国经济发展的低人权优势》,百度文库https://wenku.baidu.com/view/596a814110661ed9ad51f3b9.html;《中国以“低人权优势”造就惊人竞争力》,博客中国秦晖的专栏http://qinhui09q.blogchina.com/569025.html

[7] 参阅王江松:《弥天大谎:人力成本上涨导致制造业衰退和经济危机》,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8d48790102wzov.html

[8] 所谓超经济剥削,与国家权力基本中立情况下的一般的经济剥削不同,是指国家权力与资本合谋榨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企业既要获得足够的利润,还要满足权力的索贿寻租,而劳动者则受到权力和资本的双重剥削。

[9] 参见王江松:〈多角度透视2010年“中国劳动关系年”〉,《中国工人》,2011年第2期,页4。

[10] 参见王江松:〈2014,劳工界登上当代中国历史舞台〉(2014年11月21日),王江松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8d48790102vei3.html。

[11] 参见窦学伟:〈2014:劳工事件盘点〉、谢玉华:〈市场化集体谈判成功案例——番禺利得鞋厂劳资集体谈判分析〉,《中国工人》,2015年第2期,頁10-13、23-25;王江松的新浪博客系列文章:1、〈劳资集体谈判的典型案例:广州大学城环卫工人罢工维权事件始末及其分析解读〉(2014年9月10日);2、〈88天拉锯战:佛山工艺总厂的劳资集体谈判〉(2014年9月29日);3、〈从自在到自为:广州番禺胜美达工会选举案例研究〉(2014年10月6日);4、〈戏剧性博弈:奇利田工人的集体行动和劳资集体谈判〉(2014年10月11日);5、〈广东省劳动关系地方立法应该、可以、如何走在全国的前列(首届珠三角劳动关系研讨会参会论文)〉(2014年12月8日);6、〈劳工运动遭遇组织化瓶颈:对波澜壮阔的裕元大罢工功成垂败的初步探析〉(2015年1月6日);7、〈绝地反击:番禺新生鞋厂工人维权紀實及其分析〉(2015年4月19日)。以上文章由劳工互助网(www.laogonghuzhu.org)、中国集体谈判论坛(www.jttp.cn)及其刊物《集体谈判制度研究》、新青年網(www.youth-sparks.com/bbs/viewthread.php?tid=4278),以及众多劳工微信公众号转发,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

[12] 陈步雷:《工人代表制:“制度边缘”的革新——以我国珠三角地区的案例为考察对象》,《探索与争鸣》2016-11-20;2016年1月13日在天则双周论坛所做的学术报告:《中国特色的工人代表制:自赋权行动模式及其“边缘性革命”意义》,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8d48790102yg6j.html

[13] 参见王江松:《为什么要致敬并学习利得工人?》(2015年4月28日),王江松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8d48790102vz1j.html;《山重水复、峰回路转:利得工人集体维权纪实和总结》(2015年4月26日),王江松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8d48790102vyts.html和集体谈判论坛http://www.jttp.cn/a/report/review/2015/0429/6800.html]

[14] 王江松:《当代中国的劳工政治》,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2015年第6期。

https://twishort.com/4RNmc

当代中国的劳工运动(第五部分)

第五部分 当代中国劳工运动的前途

中国的劳工运动向何处去?这是摆在中国劳工界、企业界、知识界、政界和其他社会各界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如果整个国家导向、GDP至上、高利润低人权、强资本弱劳工的中国模式(权贵资本主义或官僚资本主义)保持不变,如果政府继续以暴力维稳思路对劳工集体维权抗争采取强硬打击政策,必然的结果就是贫富继续两极分化并达到没有人再能够忍受的程度,就是底层民众的愤怒、仇恨和绝望不可逆转地走向爆发,就是整个社会的崩溃和动荡,到时候,上层的毛左和极左势力就会与底层的激进革命要求汇合在一起,一场毛泽东式的工农暴力革命就会在中国大地上重演,最终结果是重建一个以国家所有制和计划经济为经济基础的、党国垄断全部社会资源的新的极权主义社会。中国又将进入新一轮的恶性循环之中。

另一种可能并且应该尽最大努力争取的前景是:一方面,执政当局放开或者容忍一定的社会自组织空间;另一方面,劳工运动则沿着比较温和的工联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的方向,与政府和资方进行和平、有序、反复、可持续的博弈,一步一步地改变强政府弱社会、强资本弱劳工的格局,逐步缩短贫富两极分化,避免剧烈的阶级斗争,最终建立一个宪政、民主、法治的政治结构和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结构。

这需要劳资政三方以及全社会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识,也就是最低限度的共识:我们要避免第一种可怕的前景。有了这种共识,各方才可能做出妥协和让步。

1、政府的理性应对

——放开对劳工NGO的限制,通过立法规范其注册、工作范围、权利和责任;

——立法保护工人的团结组织权,落实工会直选,允许工人对现存工会进行自下而上的改造,允许其他工人组织形式得到合法的存在和发展;

——立法保护工人的集体谈判权和罢工权,使劳资博弈进入一个制度化、法治化的通道。

2、企业的理性应对

——提升财富观和利润观,由对短期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转变为对长远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由对弱势劳工的剥削和压迫的血汗工厂制度改变为追求劳资双赢的现代企业制度,容忍乃至欢迎劳工组织起来与自己进行和平理性的正和博弈,而不是一方之所得是另一方之所失的零和博弈;

——资方也要组织起来,一方面与劳方进行有组织的博弈,另一方面由对专制权力的消极忍让和苟且勾兑,转变为勇敢争取企业公民的合法权益,推动小政府大社会的形成,最终实现把权力关进笼子的目标。

3、劳工的理性应对

——劳工阶级认同自由、平等、公正的普世价值,认同公平竞争、平等互利的市场经济制度,认同宪政、民主、法治的政治制度,不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激进政治目标与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激进经济目标;

——通过自下而上地改造现存工会为独立自治的工会来实现工人的结社自由和团结组织权;

——不到万不得已,尽量把罢工等集体行动保持在厂区范围内,通过与资方进行集体谈判解决劳资冲突,实现劳方利益诉求。

4、社会各界尤其是知识界和舆论界的理性应对

——应该旗帜鲜明地支持弱势劳工维护和争取合法、合理权益的集体行动,推动劳工三权的立法和真正实施;

——要有更多的知识分子成为劳工学者、劳工律师、劳工媒体人,要加入或创办更多的劳工NGO,深入劳工群体做艰苦细致的工作,为工人的自组织、集体谈判和罢工提供直接的知识、技术和法律服务;

——在发生激烈的、不可调和的劳资冲突的时候,要在劳资双方之间做最大努力的调解工作,促成双方妥协并达成集体协议。

https://twishort.com/2RNmc

当代中国的劳工运动(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 当代中国劳工运动存在的若干问题

客观地说,中国的劳工运动仅仅处在初级阶段,第一阶段,其中还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择其要者论述如下:

1、权利意识和阶级意识发育不足

一般而言,一种社会行动,当且仅当其同时具备意识、组织、行动三要素时,才可以称之为社会运动。中国劳工阶级的主体意识还存在双重的发育不足,一是公民权利意识发育不足,二是阶级权利意识发育不足。

前面讲到,一般的权利意识就是指人权意识和公民权利意识,这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启蒙运动的普及和深入,很多劳工也逐渐了解和认同了,甚至表现在他们的集体行动中了,但大多数劳工还不怎么了解,甚至有一部分劳工虽然有所了解,却因为受到共产主义文化的洗脑教育而不能接受和认同,他们接受和认同的是马列主义毛思想的阶级观念和阶级意识,即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观念和意识。如何进一步解构共产主义文化而建立人权和公民权利意识,仍然是一个没有完成的任务。

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大多数劳工还没有形成一种与人权和公民权利意识相一致的阶级意识,或者说一种属于劳工阶级的特殊权利意识,即在市场经济制度、宪政民主法治的政治制度、多元竞争的文化制度以及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下的劳工的阶级意识,团结和组织起来以一个阶级的力量争取人权和公民权利(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权利)的意识。就是说,劳工阶级还没有从一个自在的阶级变成为一个获得了“自我意识”的自为的阶级。

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是否定任何形式的阶级意识的,认为只要有人权和公民权利意识就够了,阶级意识一定会到导致社会撕裂和阶级斗争。这是一种严重的误导,实际上掩盖了自身的一种特殊的阶级意识,让劳工阶级默认事实上存在的阶级不平等,承认“先富起来”的资产阶级的特殊地位和利益。在客观上存在阶级分野、矛盾乃至斗争的情况下,阶级意识的发育就是必然的和必要的,否定马列毛式的阶级意识并不等于否定一切形式的阶级意识。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正是因为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各自具有了清晰明白的阶级意识,才能各自组织起来进行民主共和制度下有效的经济政治斗争,如果双方都是一盘散沙,反而会陷入到无序的丛林状态与无效的零和博弈之中。资产阶级和雇主阶级通过行业协会、雇主协会、企业家协会直至自由主义政党组织起来,工人阶级和雇员阶级通过互助会、工会、工人委员会直至社会主义政党组织起来,在法律框架内展开和平的竞争和斗争,构成了市场经济国家正常的经济政治生态。无疑,这是以各自的阶级意识为前提的。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早期发展阶段,工人阶级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处于弱势状态,阶级意识与阶级团结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2、工人组织和集体行动的形态、规模和水平还处在低级阶段

如前所述,工人代表制作为对官办工会和老板工会的一种替代形式,在珠三角劳工运动中成为工人团结和组织的主要形式,但是,受制于现行法律的限制,即使在同一个企业里,它也不能成为一种长期化、制度化的团结组织形式,随着一次集体行动的结束,这种组织也就解体了,更别说突破企业的边界,形成行业性和地区性的工人代表组织了。比如,东莞裕元鞋厂5万工人罢工,同在高埗镇和东莞市的其他几十万鞋业工人就没有起而响应;南昌沃尔玛两家分店因为抵制综合工时制而发起罢工,全国各地沃尔玛分店的工人也没有普遍响应。主要原因就是没有鞋业工人联合组织,或者沃尔玛全国400多家分店的工人联合组织。等待国家主动放开控制、允许官办工会之外的工人组织自由发展,目前还看不到希望,于是,工人们自己如何突破限制,使工人代表制普遍化、长期化和高级化,就是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

由于工人团结和组织形式受到的限制,工人集体行动也始终局限在一个一个企业内部,呈现出此起彼伏、旋生旋灭的状态,尚不构成严格意义上的劳工运动。严格意义上的劳工运动,一定是跨企业(行业)、跨行业(地区)、跨地区(全国)地连成一片的。我们只是在劳工抗争事件成倍增多且数量将会越来越多的趋势和态势上,称当今中国的劳工集体抗争为初级阶段、低级阶段的劳工运动,它是由分散无序、无团结组织、无集体行动向阶级团结和阶级行动意义上的劳工运动的一个过渡阶段。

与此相适应,在诉求的水平上,为最基本的生存权利而斗争、依法追讨应得的补偿和赔偿是最常见和主要的诉求和目标,要求增加工资、降低劳动强度、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等增长性的诉求和目标还不常见,至于对结社自由和团结组织权的诉求与对普世价值、人权、公民权利的诉求,就更为罕见了。

3、劳工运动中的内部阻力或结构性矛盾已经开始显现

在此一波劳工运动最高潮的2014、2015两年,劳工界内部表现出高度的团结,发动和组织数千人参与某一个签名声援或者公开声明,是常有的事,各家劳工机构和各个劳工维权团队团结协作、集中力量于某一次劳资博弈,也常常取得较好的成果。12.3事件以后,劳工界受到重压,有影响力的机构和人物不敢再出头倡导和协调了,于是各家机构和各个团队之间就很难合作了,甚至出现相互争夺资源和影响力的山头和宗派,出现分裂和内斗。这种现象在2016年沃尔玛劳工维权过程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本来,沃尔玛有10万工人,一时之间达不成完整的联合,出现几个维权团队就是正常的;只要这些团队都以维护劳工权益为目标,都以沃尔玛资方为共同抗争对象,即使它们之间没有密切的合作和统一的组织,也是正常的。但不正常的情况出现了,那就是山头主义者和宗派主义者对其他维权思路和策略不一样的团队,展开了极为凶悍的攻击,为此不惜引进极左网络写手,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把别的团队说成是“工贼”、“分裂团伙”、“境外势力”,并且极尽造谣、污蔑、诽谤、抹黑之能事,在几十个沃尔玛工人微信群里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也使得普通工人对维权机构和维权人士失去信任和信心,这是造成一时轰轰烈烈的沃尔玛工运很快偃旗息鼓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警惕的现象。一旦社会运动(不限于劳工运动)内部出现结构性的分裂和窝里斗,就一定会造成比外敌的镇压和打击更为严重而深远的后果:或者因为内外交困而失败,或者虽然经过内部的强力整合和统一并终于战胜了外敌,结果也一定是造成一种新的专制。中国有数千年传统的政治文化和江湖文化,每到一个王朝末年,各路豪杰称王称帝,在朝廷还没有推翻之前,各路人马就先行厮杀起来,经过多轮、反复的兼并重组,付出了无数人的鲜血和生命,最终建立的新王朝不过是旧王朝的翻版而已。当代中国的社会运动(包括劳工运动),如果重蹈此一覆辙的话,就不可能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根本转型,宪政、民主、法治就不可能建立起来。如果任由山头主义和宗派主义坐大,中国的劳工运动就不可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4、极左的思潮和潜在政治力量正在向劳工运动渗透

对于极右当局有没有派遣卧底进入劳工界从事挑拨离间等破坏活动,我们的确没有什么证据,不过,极左实力渗透劳工运动的迹象,已经可以观察到了。这里有必要简单扫描一下当代中国各种思潮和潜在政治力量与劳工运动的关系:

——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有三种形态,极右翼自由主义或者叫做“中国特色自由主义”,与权贵资本主义合流,旗帜鲜明地反对劳工运动;居中的学院派自由主义对劳工运动存在疑惧心理,或者视而不见、存而不论、不置可否;左翼自由主义则对劳工运动持同情甚至支持的态度。

——社会民主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这一派在经济制度上主张多种所有制平等竞争与社会市场经济,在产业关系上主张通过工人团结、集体谈判和罢工行动来解决劳资冲突,在政治制度上认同多党制和宪政民主法治,在社会政策上主张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它理所当然地以劳工阶级为社会基础、以劳工运动为政治依托、以劳工选民为未来票仓。

——新马克思主义。这一派以部分原典马克思主义、20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新左派)为思想资源,猛烈批判当代中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不公平现象,但并不要求退回到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而倾向于主张人道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市场社会主义,支持劳工运动,但与社会民主主义聚焦于劳工三权不同,它更多地强调产业民主。

——极左派。部分理论资源来自于原典马克思主义(如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但更多地是继承了列宁主义、托洛茨基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要求否定邓小平开启的官僚资本主义而返回到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弘扬文革的不断革命精神,实行所谓真正的工人民主和人民民主。

由于劳资关系是一种结构性的社会关系,劳工运动是一种结构性的社会运动,因此劳工运动一开始就具有潜在的理论维度和政治维度,并且终于会获得显性的理论和政治形态,因此,劳工运动内在地具有理论的、意识形态的和政治的需要,就给社会上各种思潮和潜在的政治力量提供了竞争和渗透的空间。在当代中国劳工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中,左翼自由主义在理论上和舆论上提供了一定支持,但基于其自由主义立场,对劳工运动还是有所保留和批评的,因此几乎没有人在行动层面实际地介入劳工运动;新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舆论上支持劳工运动,但认为在资本统治的框架内积累和提升工人的博弈力量,无助于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因此对主流劳工运动还没有找到有效的介入路径,行动层面侧重于工人教育与工人合作社的实验和探索,企图寻找一种能够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型生产关系;社会民主主义显然在第一波工运高潮中拥有最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多数辅导和帮助劳工维权的NGO都是比较认同和接受工联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的,都选择通过工人代表制、集体谈判和罢工行动争取各项劳工的经济和社会权利;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极左思潮从与自由主义公知的意识形态斗争(所谓左右斗争)中,开始分出一部分精力关注正在兴起的劳工运动,他们开始意识到,没有劳工阶级的支持,他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就无法实现,因此,虽然现实的劳工运动的姿态并不符合他们的政治正确,但他们从策略层面或革命阶段论视角出发,也给劳工运动提供了一些思想舆论上的支持,有几个红色网站甚至捐款支持正在进行的工人抗争,更有个别人身体力行地介入到劳工运动之中,并且与社会民主主义猛烈地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和指导思想地位。

极左力量渗透劳工运动,的确不是一个好兆头。从欧美国家劳工运动和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发展进程来看,基本上是一个社会民主主义逐渐成为与自由主义分庭抗礼的主流思想政治力量,而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极左力量逐渐被边缘化的过程。如果极左力量最终主导了中国的劳工运动,就极有可能中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国走到与世界文明主流愈行愈远的极权主义道路上去。

https://twishort.com/1RNmc

当代中国的劳工运动(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 当代中国劳工运动第一次高潮及其发展趋势

一、2010—2015年:当代中国劳工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2010年5月17日,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的南海本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数百名员工因对工资、福利、中日员工同工不同酬不满而罢工一天,由于罢工工人受到打击报复,21日开始了全厂罢工。工人们提出四项主要诉求:基本工资每月提高800元,年度提升不可以少于15%,年终奖、节日资金不能少于或等于上一年;追加工龄补贴,工龄每增加一年加100元,10年封顶;对罢工员工事后不能解雇、辞退、劝退,前几天因此事件被辞退的员工必须安排复工,并保证不对罢工事件进行追究;重整工会,重新选举工会主席各相关工作人员。经过几轮谈判,厂方同意将工人工资在现行标准的基础上提高35%,约增加500元,劳资双方据此签订了协议,持续半个月的劳资冲突落下帷幕。工人谈判代表团表示:“我们的维权斗争不仅仅是为了本厂1800个员工的利益,我们也关心整个国家工人的权益,我们希望立下工人维权的良好例子。”

一石激起千层浪,由南海本田开启的2010年劳工潮,由南往北波及全国14个省份,其中大连开发区创造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罢工人数(7万人)、发生罢工的企业数量(73家)最多的地区纪录,引起国内外、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虽然此前年份各地已有罢工事件,但都是零零散散的,引发全国性连锁反应的当属南海本田罢工,所以我们把2010年看作是当代中国劳工运动的开始年份。[9]

2011年发生的著名劳工抗争有日立环球深圳工厂罢工(2500人)、LG Display 南京工厂罢工(8000人)、海信集团罢工(人数不详);2012年发生的著名劳工抗争有深圳冠星链表厂罢工(1100余人)、珠海格力分厂罢工(人数不详)、惠州索尼罢工(人数不详)、三洋电机(蛇口)有限公司罢工(3000人)、江苏无锡小天鹅公司罢工(1000余人)、上海闵行西门子开关有限公司罢工(人数不详)、新飞工厂罢工(近10000人);2013年发生的著名劳工抗争有固铂成山罢工(5000人)、诺基亚工人罢工(4000人)、联想深圳福田保税区工厂罢工(1000余人)、深圳富士康罢工(200余人);2014年发生的著名劳工抗争有IBM深圳工厂罢工(1000余人)、三星代工厂罢工(1000余人)、格兰仕员工打砸工厂事件(2000人)、TOTO上海工厂罢工(1000人)、沃尔玛常德分店工人集体维权(100余人)、哥士比鞋厂罢工(其中女工周建容跳楼自杀)(约600人)、深圳奇利田高尔夫罢工(2400人)、深圳宝威亚太罢工(1100人)、深圳公明环卫工集体维权(1000人)、深圳庆盛制衣厂第一次罢工(900多人)、广州大学城环卫工罢工(100多人)、番禺新生鞋厂集体上访追讨权益(100多人)、广东裕元鞋厂罢工(约50000人);2015年发生的著名劳工抗争有东莞兴昂鞋厂罢工(8000人)、广东中山欣昌鞋业罢工游行(近10000人)、美的罢工(数百人)、海信科龙罢工(400人)、利得鞋厂三次罢工(2700余人)、厚宏制衣工人游行讨工资(1000余人)、深圳福永骏达马达厂罢工(2100人)、深圳庆盛制衣厂第二次罢工(400多人)、四川德阳中国二重工人集体维权(10000余人)。根据中国劳工通讯的网络统计数据,全国较大规模的劳工抗争事件,2011年185起,2012年382起,2013年656起,2014年1379起,2015年2775起,基本上呈现出逐年翻倍的趋势。

2014年的“嵩山会议”,是当代中国劳工运动形成“自我意识”的一个标志,是中国劳工界作为与政界、商界、学界四足鼎立的独立社会力量,正式登上当代中国历史舞台的一个标志。会议以湖南常德沃尔玛员工集体维权事件为典型案例,探讨了中国劳工运动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劳工代表、劳工NGO代表、劳工律师代表、劳工学者代表、劳工媒体代表,以及部分体制内官员、工会干部和企业家、社会人士代表,完整地体现和彰显了以劳工为主体和核心、以支持劳工运动的社会力量为辅助的“劳工界”范畴。会议发布的《嵩山宣言》,向全世界简要宣告了当代中国劳工运动的基本纲领和方向。[10]

嵩山会议之后,劳工界积极介入常德沃尔玛工人集体维权、东莞裕元鞋厂大罢工、深圳奇利田高尔夫用品厂集体谈判、深圳哥士比鞋厂集体谈判和周建蓉事件、江苏昆山中荣金属公司粉尘大爆炸事件、广东番禺胜美达工会选举、广州大学城环卫工集体谈判、佛山工艺总厂集体谈判、番禺新生鞋厂集体维权、番禺利得鞋厂集体谈判、东莞新力鞋厂工人集体维权,深圳宝威亚太工人集体维权、深圳公明环卫工工人集体维权、东莞兴昂鞋厂工人集体维权、深圳福永骏达马达厂工人集体维权、中山翠亨制包厂工人集体维权、深圳庆盛制衣厂集体维权、四川德阳中国二重工人集体维权、广东省出台企业集体合同条例前的劳资博弈等重大劳工事件,初步显示了劳工界的合作、团结、互助的集体力量,在国内外引起了重大的反响,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经济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以及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做出了初步的贡献。[11]

劳工运动的这种上升势头引起统治阶级的警觉和惶恐不安,并终于痛下杀手。2015年12月3日,广州大举抓捕当年春季介入利得鞋厂劳资冲突的劳工NGO工作人员和劳工积极分子,传唤数十人,至少8人被刑拘或被控制人身自由,官媒大举报道,其中央视新闻频道竟然做了长达24分钟的舆论审判或未审先判。历经10个多月的侦查起诉审判,最终有4人以“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罪名被判处1—3年有期徒刑,其中3人缓刑,1人实刑;此外,各地多名涉入劳工运动的人士也受到多种形式的警告、监控和处分。对劳工运动的此番打击,是当局继扫荡新公民运动、南方街头行动、女权行动、基督教运动和人权律师死磕运动之后,摧毁正在发育的公民社会的收官之作。一时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各劳工机构纷纷停止活动,各劳工微信群和自媒体也趋于消沉,受此影响,虽然经济形势继续下行,劳资矛盾更加激化,劳工抗争事件也没有因此而消停,但前几年那种爆炸性增长和成倍增长终于被遏制,据中国劳工通讯的统计,2016年前三个季度罢工数量为2054起,全年可能与上一年持平。2016年,劳工机构“顶风作案”介入的只有深圳雅骏眼镜厂、深圳高亦德、深圳光协电子、深圳有丽塑胶、深圳千百度模具、沃尔玛工人抵制综合工时制等区区数起工人集体维权而已。因此,12.3劳工案可以看作是当代中国劳工运动第一次高潮落下帷幕的象征。

二、当代中国劳工运动的主体及其主要诉求

1、新工人阶级是当代劳工运动的主体

当代中国劳工运动的主体不再是国有企业下岗失业的老工人阶级,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新工人阶级,尤其是其中的农民工,他们分布在建筑业、制造业、加工业、服务业(如交通运输业和环卫业),大部分就业于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也有相当一部分作为劳务派遣工就业于国有企业。绝大部分劳工抗争事件都发生在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只有少量反生在国有企业;发生在国有企业的,绝大部分是劳务派遣工,在国有企业正式编制内的工人,则大多拥有城市户籍并相对具有比较稳定和良好的待遇,很少发起或参与劳工抗争事件,除非企业发生大规模的裁员以至倒闭破产。

2、新工人发起抗争的主要诉求和目标

——为最基本的生存权利而斗争。这主要发生在企业克扣工资和欠薪,尤其是每到年底,都会发生大量建筑工人堵路游行讨薪的群体性事件。这是被逼到绝境的工人不得不为了追讨一年的劳动所得而奋起抗争。纵观历史,放眼全球,大规模欠薪这种极其恶劣的现象只出现在眼下的中国,它不仅突破了法律的底线(法律规定按月支付工资),还突破了道德的底线(自古打工给钱,天经地义,连工人的血汗钱都敢拖欠,还有什么坏事干不出来),因此集体讨薪行动会得到社会舆论广泛的同情和支持,甚至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宽容。

——依法追讨应得的补偿和赔偿。这主要发生在企业大规模裁员、搬迁、破产倒闭的时候,被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工人,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要求企业给予不低于每年一个月工资的补偿,此外还有追讨加班费、高温补贴、带薪年休假等按照法律规定应该支付给工人的补偿或福利。这些法定的权益,很多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用工成本最低化的如意算盘,能不给就不给,过去绝大部分工人也默默接受了,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工人不答应了。他们会在罢工和集体谈判中明确提出这方面的诉求。

——要求增加工资、降低劳动强度、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与前两类依据现行法律和法定劳动标准的维权诉求不同,这一类是一些增长性、发展性的权利诉求,往往超出了现行法律规定的最低标准,其实质是,劳工阶级要求依据自己在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做出的实际贡献,与资本、土地、管理、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分享经济发展成果,要求进行公正的分配,以不断提升应得的收益和份额,并降低自己付出的牺牲、成本和代价。这些权利是劳工阶级最为重要的实体性权利,一直是欧美国家和其他发达国家劳工运动的主要诉求,也将长期成为中国劳工运动的主要诉求。

——对结社自由和团结组织权的诉求。中国劳工已经逐渐意识到,没有劳工的团结和组织,以上那些诉求的实现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很多罢工的工人或者像海南本田工人一样提出了重整工会的要求,也就是按照工会法和工会章程,自由、自主、自下而上地选举产生工会委员会和工会主席,或者绕开现行工会,选举产生工人代表去与资方展开集体谈判。前一种情况的著名例子有盐田港、海南本田、欧姆电子、哥士比鞋业以及广东深圳许多发生罢工的企业开展的工会选举,而在2012年开始占主流的工人团结组织方式,是由冠星链表厂工人与广东劳维律师事务所合作开创的工人代表制。这已经是工人独立政治意识和政治要求的萌芽了。

——对普世价值、人权、公民权利的诉求,即对自由、平等、正义与宪政、民主、法治的追求。这是一部分工人已经达到的最高诉求。东莞诺基亚工人罢工时就打出了“工人不是商品,不是资产更不是奴隶,请不要出售我们”、“我们是有人权和尊严的”的横幅;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二医院首席工人代表孟晗在法庭自辩时沉痛指出:“工人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尊严”、“作为一个老工人,如果连体面劳动的权利也被剥夺,我宁愿选择在监狱里度过我的余生”。工人们痛恨政府动辄出警镇压工人的反动行径,他们要求政府让劳资双方自主谈判解决冲突,他们说,我们不要求政府偏袒我们,只需要政府保持中立和公正就可以了。这是一种极为宝贵的宪政、民主、法法治意识。最后这一项诉求之所以最高也最重要,是因为各国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证明,要突破工人团结的瓶颈而形成大规模的组织和集体行动,要上升到阶级发展与社会改造的高度,仅仅有前面四个方面的诉求是不够的,只有当工人阶级普遍意识到自己的人权、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时,只有当他们强烈感受到一种基于人性的“屈辱和愤怒”时,只有当他们对自己的非人生活再也不能忍受下去,而要求得到“像人一样的对待”时,他们才会把劳工运动推进到改变不公正的社会结构的高度。对这一点,具海根在《韩国工人:阶级形成的文化与政治》一书中有很好的论述。

三、新工人抗争的组织和行动方式

1、新工人抗争的组织形式:工人代表制

最初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的是重组工会,就是通过直接选举把现有工会改造成为工人自己的组织,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那些罢工的企业,也出现在那些没有罢工的企业。但对工会的民主改造遇到两个强大的阻力,一是工会通常掌握在资方的手里,工会主席通常由企业高管兼任,绝大多数工会是所谓老板工会或者黄色工会,资方当然会极力阻止工人办自己的工会;二是对于是否成立企业工会具有审批注册权的地方总工会不支持工人的民主诉求。举几个著名的例子:一是北京市建筑业农民工到北京市城建工会去申请成立工会,就被拒绝了;二是番禺胜美达工人自主成立工会筹备组,向镇总工会提出申请,结果镇工会不仅不批准而且向资方通风报信,资方立即成立了一个由其控制的傀儡工会;三是沃尔玛工人按照工会章程的民主程序改选工会和竞选工会委员,结果遭到资方的打击报复,工人积极分子被解除劳动关系。不是别的,正是现行《工会法》和官办工会成了工人自由结社与团结组织的直接障碍。可以说,只要现行政治制度不改变,所谓工会的改革(群众化、民主化)就是不可能的,而习近平所痛斥的工会的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就是不可避免的。

工会不能发生作用,而集体行动又迫在眉睫,怎么办呢?工人们和劳工律师创造了一种叫做“工人代表制”的替代机制。2011年年底,深圳冠星链表厂1100多名工人罢工,遭到维稳系统的打击,工人们找到著名的劳工维权机构广东劳维律师事务所请求法律援助,律所主任段毅要求工人征集半数以上的工人签名,委托劳维所律师为法律顾问,工人们很快征集到了必要的签名,段毅等人进入工厂,指导工人以完全民主的方式选举产生了13名工人谈判代表,随即向资方发出集体谈判邀约。经过几轮激烈的谈判,劳资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从这个案例中,段毅律师总结了一个“工人代表制”的模板,并且很快在珠三角工人运动中得到普及。

不言而喻,在宪政民主法治的环境下,工人代表制的合法性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中国加入或签署的一些国际人权公约和劳工公约都反复宣告了工人自由结社的权利。即使是在中国现行法律体系中,也可以为工人代表制找到若干法律依据:

——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而工人的团结权和组织权无疑就是公民结社权的具体落实。这是工人代表制的最高的宪法依据。

——《工会法》第2条: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虽然该法规定中华全国总工会是唯一合法的工会,违背了“自愿结合”这一基本原则和基本要件,但从法理上说,工人是建立和组织工会的唯一主体,工人享有不可剥夺的团结组织权,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因此,当官办工会不能满足工人结社、团结、组织、维护和争取权益的需要时,工人以其他形式自愿结合起来,是符合工会法理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其第六十三条等规定,公民、法人可以通过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方兴未艾的工人代表制完全适用民法上述委托代理的法律规定:工人选举产生并委托自己的代表与资方进行集体谈判。

——公司法第十八条规定公司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公司研究决定改制以及经营方面的重大问题、制定重要的规章制度时,应当听取公司工会的意见,并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那么,工人大会、工人代表委员会当然应该属于“其他”民主管理的形式了。

——劳动法第八条规定,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第三十三条规定,企业职工一方与企业可以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签订集体合同。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没有建立工会的企业,由职工推举的代表与企业签订。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第五十一条规定, 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通过平等协商,可以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订立集体合同。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订立;尚未建立工会的用人单位,由上级工会指导劳动者推举的代表与用人单位订立。

——《广东省集体合同条例》第十条规定,集体合同由企业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没有建立工会的企业,由职工推举的代表与企业签订。第十二条规定,已建立工会的企业职工一方首席代表应当由工会主席或者工会主席书面委托的代表担任,其他代表由工会确定。没有建立工会的企业,职工一方代表由职工民主推举产生,并应当有半数以上职工同意。首席代表由参加协商的代表推举产生。

虽然上述法律处处强调法定工会的优先代表地位,但一个“或”字,也为工人代表制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没有工会的企业,工人选举产生工人代表委员会当然是完全合法的。争议较大的,一是在有工会而工会不作为、工人不信任的企业,工人有没有权利产生工人代表委员会?我们认为,“工会或者职工”、“工会或者职工代表”的表述,已经给工人代表制留下了法律空间,而且在法理上,工人、职工显然比工会具有更高的法律地位;二是上级工会指导没有工会的企业选举职工代表,应不应该理解为上级工会的指导是必备条件而工人没有直接选举职工代表的权利?显然不能这样理解,因为这会剥夺工人的组织权和选举权。上级工会的指导必须基于工人的同意和请求,上级工会有帮助工人选举代表的义务而没有否决工人选举产生的代表的权力和法律依据。

虽然如此,由于《工会法》预先确定中华全国总工会为中国唯一合法的工会,因此“工人代表制”和“工人代表委员会”就不可能取得与官方工会同等的法律地位,因此,它最多只是被官方容忍的、在工人罢工时临时产生的代表机制,一旦罢工结束(不管是被镇压还是工人获得胜利),这个机制和临时性组织就不复存在了,如果它想成为长期存在的、制度化的代表机制的话,立刻就会被指控为“非法工人组织”、“第二工会”,甚至涉嫌“颠覆国家政权”了。工人代表制之不能常态化和制度化,大大阻遏了工人团结和组织的进程,不仅一个企业内工人团结和组织的成果不能得到延续和巩固,而且工人们不能以此为平台与其他企业、行业、地区的工人联合起来。[12]

2、新工人抗争的行动方式:罢工、集体谈判、集体上访、示威游行

——罢工和集体谈判。欧美早期劳工运动都以自发罢工为主,只有在工会获得合法存在以后,才过渡到以集体谈判为主、以罢工为辅。当代中国劳工运动也处在早期阶段,也是以自发罢工为主的,只有少数事先在劳工机构帮助下按照工人代表制组织起来的案例中,才是以集体谈判为主、以罢工为后盾的。自发罢工当然也不是完全无组织的,而是说不是以公开的、民主选举产生的工人组织来领导的,是工人们在私下里有所串联并且在QQ群或其他网络社区相互讨论,约定罢工的诉求、时间和步骤等等,谁也不愿意站出来承认自己是罢工的领导者,其他工人也不会指认这样的领导者,都说自己是随大流。这个过程中当然也会涌现出一些积极分子、骨干分子,但并没有正式的头衔,也没有来自工人的正式的授权,是一种自然形成的权威,如果罢工不能顺利过渡到集体谈判(被强权镇压了),或者不用过渡到集体谈判(资方及时满足了工人的诉求),这些积极分子和骨干分子也就重新归于沉默了。

因此,在程序上,与发达国家的工人集体行动通常是先谈后罢相反,当前中国工人的集体行动通常是先罢后谈。一方面,团结组织权、集体谈判权、罢工权并没有得到法律的保护,工人集体行动具有极大的风险,另一方面,很多紧要的、迫在眉睫的损害又使得工人忍无可忍了,于是他们就开始行使一种自然的权利,自发抱团、自发罢工、自发地向企业施加集体压力,其中首选就是自发地切断与资本的结构性联系,亦即收回劳动、中断生产链条,从而对资方构成实际的威慑和损害。管他合法不合法呢?先罢起来再说吧!把傲慢的老板逼到谈判桌上来再说!这就正像撒尿是人的自然权利,不在大街上盖厕所让人们文明地撒尿,就一定会逼得人们当街粗野地撒尿,毕竟人不能被尿憋死啊!这又像是人们有过马路的自然权利,但如果十字路口老是亮着红灯,自然就会逼着他们集体闯红灯。对这种集体闯红灯或者集体违法的情况,当权者也面临执法的困境,通常以“法不责众”的方式不了了之。然而这样做的后果一定是大街上臭气熏天,或者交通秩序完全瘫痪。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式当然不是对所有“犯法者”予以严厉处罚,而是修建足够的厕所、安装科学的红绿灯,也就是说,应该废除侵害人们自然权利的恶法而制定公正合理的良法。

我们相信,社会各界以及工人们自己,都希望由以罢工为主、集体谈判为辅以及先罢后谈这样一种无序的、自发的、本能的、对抗性的抗争,过渡到以集体谈判为主、罢工为辅以及先谈后罢这样一种有序的、自觉的、法治的、建设性的博弈,但这以拥有权力和资本的强势一方做出让步为前提。其实,立法保护劳工三权,对于劳资政三方都是有利的:资方可以取得工人的理解、认同和合作,政府可以取得工人和民众的支持和新的合法性,而工人则可以更加理性、有序地、安全地积聚自己的力量,并不断提升其经济政治社会地位。

——集体上访和游行示威。罢工和集体谈判通常发生在那些正在进行生产经营的企业,而在那些悄悄转移资产突然宣布搬迁或者破产倒闭的企业,原来工作场所的生产经营已经终止了,甚至老板都跑路了,罢工和集体谈判因为已经失去对象而变得无效了;或者虽然建筑施工还没有结束,但由于建筑业层层分包的体制,直接与建筑工人建立事实劳动关系的包工头跑了,或者即使没跑,上面几层发包方相互推诿踢球而拒不支付工资,工人们不知道找哪一级老板要钱,于是只好向监管部门(劳动局、信访办、维稳办、工会)甚至当地的党委、政府、人大表达自己的诉求,请求它们运用公权力追回工人被侵占和被损害的权利。当然,也有正在生产经营企业的工人越出厂区上访请愿和游行示威的情况,不过极为少见。宪法当然有一条是要保障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的,不过,具体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只要没有得到当地公安局的批准,集会游行示威就是违法的,迄今还没有听说公安局批准过一例。然而,正像撒尿和过马路是人的自然权利一样,集会游行示威也是一种自然的、正当合理的权利,当他们不能被合法地行使的时候,就一定会被“非法”地行使,实际上,当企业倒闭、老板逃跑,工人们的血汗工资以及其他基本权益眼睁睁就会化为乌有,一家人等米下锅时,他们自然而然就会成群结队地去上访请愿;如果上访请愿采用的是打着横幅、呼着口号在马路上行进的方式的话,其实已经是游行示威了。有些游行示威被当地警察驱散了,有些则碍于人多,而且工人是被逼到走投无路时进行的,具有绝对的道义优势,赢得了公众的普遍同情和支持,打击他们会引起公愤,警方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过来维持现场秩序了。

https://twishort.com/yRNmc

当代中国的劳工运动(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当代中国劳工运动兴起的缘由

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当代中国劳工运动兴起的原因,那就是日益固化与黑恶化的“中国模式”与日益增长的劳工权利需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一、中国模式对劳工阶级的巨大历史欠账

所谓“中国模式”,官方称之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既不同于苏联模式和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是一种由一党制国家权力和国家资本驱动、掌控、渗透、规制、收放的市场经济,因此民间把它称之为权贵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权贵市场经济、新极权市场经济等等[3],市场不是以私有制与竞争性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机制,而是垄断性权贵官僚资本集团借以疯狂地挖掘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并获取差额利润和惊人财富的工具和手段。

诚然,中国的GDP总量,即使刨去其中的一些重复计算和虚假统计的水分,也已经成为世界老二了。然而这是以极为高昂的代价换来的,如果刨除已经产生的和将来一定会继续显现的外部性、社会损失和历史成本的话,这个GDP里面所包含的净效益和净福利究竟有多少呢?本文不拟全方位讨论“中国模式”对整个中国社会、整个中华民族的损害,而主要聚焦于它对劳工权益的损害。

1、工资的欠账

在30来年的大规模工业化和市场化过程中,劳工的工资增长一直是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和人均国民收入增长水平的,其中90年代末到2007年,农民工的工资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直到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才有了较快增长,但即使如此,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度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农民工的人均月工资也仅仅只有3072元,按这个工资水平,在物价飞涨的情况下,即使是双职工,要想维持一家人在城市稍微体面的生存以及赡养老人,也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也是这么多年来中国形成的独一无二的“拆分式”劳动力再生产体制[4]的根本原因:父母或父亲在城里打工,孩子跟随祖父母或母亲留在农村生活,由此造成了6000余万的留守儿童和数千万留守妇女。也就是说,劳动力的再生产不是以完整的、符合天理人伦的家庭形式完成的,而是以家庭分裂破碎的、违背天伦的、非人性的形式完成的,劳工阶级为此承受的极大的牺牲和惨痛的代价。这点工资,甚至还没有达到恩格斯写《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和马克思写《资本论》时(欧美国家早期资本主义时期)的水平,更是跌破了马克思对那个时期的工资的经典定义:工资包括劳动者恢复劳动力的基本生存费用、繁衍后代以提供新劳动力的抚养和教育费用以及更新劳动力所必不可少的职业培训和休闲娱乐费用。那时候,尽管工人住在贫民窟里,起码劳动力还是以家庭的形式得到再生产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模式对劳动者的剥夺和剥削程度,是超过欧美国家早期资本主义时期的。

2、休息时间的欠账

劳动法规定了一周5天每天8小时工作制以及一定的带薪休假日,加班时间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并且必须支付1.5倍(平时)、2倍(周末)、3倍(法定节假日)加班费,以保障劳动者获得休息休假的权利,然而这个规定只是在机关事业单位、部分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得到遵守,绝大部分企业的工人都不得不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1个小时左右,很多企业不支付加班费,也没有带薪休假日。于是出现了失业与过度劳动同时存在的现象。这导致了如下三种结果:一是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榨取了巨大的绝对剩余价值,二是通过人为造成就业不足加剧了劳动者的恶性竞争和劳动力的进一步廉价化,三是损害了加班劳动者的身心健康,降低了国民的身心素质。

3、劳动安全卫生的欠账

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劳动者的民主参与和监督,由于政府职能部门的不作为以及政府官员与企业的利益勾兑,中国的劳动条件普遍未能达到应有的安全卫生标准,在企业建设和生产经营过程中,不能做到劳动安全卫生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致使中国发生了在世界上频率和比例最高的矿难、爆炸、坍塌、火灾、工伤、职业病等等安全生产事故和职业灾难,其中有著名的致丽大火灾、昆山大爆炸和天津大爆炸;有不少于600万的罹患尘肺病的农民工被赶回农村等死;仅珠三角地区每年就会削断4万根手指,推起来有一座山那么高。这些只是劳动者遭受生命健康损害的几个触目惊心的例证。可以说GDP老二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牺牲劳工的生命和健康换来的。

4、社会保障的欠账

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农民工是基本没有社会保障的,一方面是在企业层面,他们没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没有住房公积金,另一方面是在社会层面,他们没有城市居民在教育、居住、文化生活以及其他公共服务方面的福利。通过户籍身份制度,我国实现了城乡隔离,使农民工和城市工人、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成为这个国家的两个不同的等级,而不能享受平等的国民待遇。直到2008年实施劳动合同法和2011年实施社会保险法后,情况才有所改观,但就是这样,根据2014年国家统计局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与雇主或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农民工仅为38%,农民工“五险一金”的参保率仅为:工伤保险26.2%、医疗保险17.6%、养老保险16.7%、失业保险10.5%、生育保险7.8%、住房公积金5.5%。[5]

5、程序性劳工权利的欠账

工资、工时、劳动条件、社会保障都属于实体性劳工权利,对这些权利的历史欠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程序性劳工权利的历史欠账。程序性劳工权利又分为个人的程序性权利和集体的程序性权利两种,前者主要指劳工个人参与劳动争议的调解、仲裁和诉讼的权利,后者主要指劳工的团结组织权、集体谈判权和罢工权(统称劳工三权)。应该说,个体劳工参与劳动争议的调解、仲裁和诉讼的权利得到了部分落实,但仍然存在两个很大的问题,一是因为调解、仲裁、诉讼周期太长、成本太高,以至于出现了很多劳工因拖不起而被迫放弃或即使赢了也得不偿失的情况;二是资方与企业工会、仲裁委员会和法院通过利益输送而做出不利于劳工的调解协议、裁定和判决的情况。更为重要的是,个体性程序权利救济的只是法律规定的最低实体性权利,而对于随着经济发展出现的增长性、发展性实体权利如工资的增长、工时的缩短、劳动条件的改善和社保标准的提高,就无能为力了。相比之下,旨在救济增长性、发展性实体权利的集体性程序权利,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而恰恰是这些权利,在中国是严重欠缺甚至是受到严防死守的;劳工通常被加入了一个前置的、预定的官办工会,他们对工会事务没有发言权和决定权,因而缺乏实际的结社自由或团结组织权;他们不能通过工会与资方进行平等的讨价还价,因而缺乏实际的集体谈判权;他们更缺乏罢工权。当他们团结和组织起来与资方进行抗争和博弈的时候,他们就会受到当地党政和公检法的打压以及资方的报复,乃至以“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生产经营秩序”等等罪名而被施以刑事犯罪的指控和判决。

所有这些就是中国模式论者所津津乐道的比较优势,或者叫做廉价劳动力优势,或者叫做人口红利,但其实正如秦晖教授所言,这是一种既无自由又无福利的“低人权”优势[6],长期来看正是中国模式的主要问题和劣势所在。不顾中国国情而直接照搬西方自由主义的企业家、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们,不假思索地认为这种现实具有天经地义的经济合理性,把这种情况说成是劳动力市场的自由交换,而直指劳动合同法是破坏这种自由交换的罪魁祸首。比如楼继伟就认为用工成本的提高和用工灵活性的降低,是导致制造业衰退的主要原因;张五常大骂劳动合同法是一部恶法,应当予以废止,应该恢复上个世纪90年代那种企业与劳工之间的灵活契约状态,只要农民工自己能够接受比从事农业劳动更高的收入,与企业建立什么样的劳动关系都行;童大焕说老板给工人工作,工人却反咬一口,用劳动合同法去告老板,你们工人还有没有良心;董保华指责农民工依据劳动合同法维权涉嫌“劳动碰瓷”,微信群里也有很多人围攻维权的农民工胡常根是在碰瓷,是流氓无产者;谢作诗认为,只要基于本人同意和自愿,几个穷人可以合娶一个老婆,用市场交易的方式来解决我国存在3000万光棍的问题;铅笔社认为,只要基于自愿合意,童工就有自由劳动的权利,禁止童工反而会使童工的生存更为悲惨……[7]

当然,即使站在劳工的立场上看,现行劳动合同法也的确具有国家主义和威权主义的立法取向,没有对于劳资自治的权利提供制度保障,劳工表面上获得了一些来自于国家的倾斜性保护,但其实失去了更大更多的权利,即团结组织起来与资方进行集体博弈的权利。那些要求放松国家规制、取消国家权力对劳工的某些保护的企业家、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们,非常鸡贼地绝口不提劳工三权。那么,劳工方面既没有集体博弈的权利,又要失去仅有的一点儿国家保护,不就彻底成了市场上一只只孤零零的待宰的羔羊吗?自由主义者信誓旦旦地保证,市场自由竞争本身会带来劳工权益的改善,那不过是自欺欺人的鬼话。

市场经济在人类历史上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也不是以不受政治、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的纯粹形式而存在的,更不能以市场的逻辑去取代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逻辑,这个叫做市场的神话,在方法论上叫做经济学殖民主义或经济学帝国主义,是与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不同的另一种经济决定论。针对上述中国特色自由主义的论调,我想再补充以下几点反驳:

(1)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在国家所有制、计划经济和一党专制的背景上发生的,要求资本对于专制权力的自由和平等没有错,但同时也应该给予劳动这另一个生产要素、另一个市场主体,对于专制权力以及对于资本的同样自由而平等的权利,那才是公平的、健康的、真正的市场经济,否则就一定会陷入到权力与资本、官与商、权与钱联合起来压榨和剥削劳动的、由权贵资本主导的市场体制之中,在这种体制下,即使是真诚的自由主义者所要求的资本的自由和平等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2)中国由一个农业经济和计划经济时代,突然一下子进入一个大规模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时代,农业迅速成为衰退的夕阳产业,在产业结构和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比重急剧缩减,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守着人均一亩三分地,是根本不可能养活自己的,这个责任当然不能由农民来负,他们当然有权利进入城市谋生,而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也内在地需要来自农村的大量劳动力,这个根本就不是什么城市给农民、老板给农民工工作机会,而是整个中国的现代化给予所有国民的同等的权利和机会。因此,因为农民工在城里挣得的工资高于其务农收入,或者农民工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获得了一种比较收益这个事实,就推论出农民工应该安心忍受任何一种劳动关系、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接受由政府、资本等等强势经济社会政治力量通过有意无意的“合谋”而给出的劳动力价格,是完全不能成立的。现实的未必就是合理的,惟其如此,弱势的劳工就永远具有追求公正合理的劳资关系和劳政关系的权利。他们比较的对象不是自己的过去(纵向的比较),而是拥有权力、资本或其他社会资源的城市居民(横向的比较)。

(3)市场经济从来不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体系,它深深嵌入到一定的社会结构之中,因此,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其他要素也一定会对市场经济发生影响,构成一些重要的约束条件。比如,为什么全世界都禁止童工?这不仅因为大规模使用童工势必降低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和劳动力素质,从而阻碍产业的升级和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这是经济原因),而且因为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童工就根本不应该进入劳动力市场,而应该接受教育并得到身心的自由健康的发展,法律应当强制性地禁止童工,道德上应该谴责童工现象(这是社会原因)。如果仅仅从经济学角度看这个问题,只要所谓童工本人和他们的父母自愿,就可以雇佣他们,那么一切人力资源都可以当作赚钱的工具了,老人、残疾人、犯人、做黄赌毒生意的人,就都可以成为正常的就业者了。至于说什么禁止童工,让他们返回农村,会让他们失去本来可以挣得的收入而沦入赤贫和更为悲惨的状况,那只是似是而非的说法,是在偷换概念和论题: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恰好是应该由政府牵头动员整个社会来解决的,本来就不是市场应该负责的范围。中国特色的自由主义往往沦落到为不负责任的政府做辩护的低劣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二、劳工被严重剥削和压迫是造成目前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

与中国特色自由主义和与之珠联璧合的权贵官僚资本主义的判断恰好相反,左翼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认为,当前制造业衰退以及正在到来的、改开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不是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用工成本的提高和用工灵活性的降低,而正好是30年来低人权、低工资、低保障、低福利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劳工的超经济剥削[8]和政治压迫,是30年来积聚的经济社会矛盾的总爆发。

1、极为严重的分配不公和贫富两极分化造成内需不振、产能过剩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贫富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基尼系数就超过了0.4的警戒线。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是:2003年基尼系数是0.479,2004年是0.473,2005年为0.485,2006年为0.487,2007年为0.484,2008年为0.491,2009年为0.490,2010年为0.481,2011年为0.477,到2012年的数据是0.474,2013年时0.473.2014年时0.469,2015年是0.462,创12年来最低。但这与民众的切身感受和社会舆论严重不符,也与一些学术机构的统计数据不一致。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4中国财富报告:展望与策略》,目前中国收入前1%的富裕家庭,平均年家庭收入为115.2万元;家庭资产前10%的中国家庭,拥有63.9%的总资产;2013年全国家庭资产基尼系数为0.717。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则指出,中国的财产不平等程度在逐年升高:1995年的基尼系数为0.45,2002年为0.55,2012年达到0.73,顶端1%的家庭占有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财产,底端25%的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在1%左右。

政府看到了产能过剩的现实,却不愿承认这种过剩是由于贫富两极分化和内需严重不足而引起的相对过剩,由此而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只是简单地去产能。其实中国最为急迫的应该是进行需求侧改革,也就是喊了十几年而没有动静的分配体制改革。只要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老百姓手里没钱,同时又缺乏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他们就没有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内需就必然萎靡不振,国内市场就缺乏必要的广度和深度,难以吸收由GDP至上主义的投资冲动所带来的巨大产能,这种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的情况,随着大量消化产能的出口的萎缩而充分裸露出来了。在这种情况下,单方面的供给侧改革,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反而由于压缩产量导致大量的失业,失业者又没有基本的生存保证,造成新的经济、社会以至政治问题。受失业问题的制肘,产能减到一定程度就减不下去了,并必将反弹。这个逻辑过去反复出现过,现在再一次出现了:中央政府出台了新的“四万亿”投资计划,拉动和撬动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闻风而动,以中央下拨资金强力吸融社会资本,仅广东顺德一地的基本建设规划就已经达到了1000亿,据说把未来十几年的基础设施投资空间都开发完了,把后几届政府的事情都干完了。

所以单在供给侧做文章,只会造成收、放、再收、再放的恶性循环,最终无非是把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大并控制整个国民经济,而民间自由市场经济的空间会越来越萎缩,一种基于民生和民间社会的、供需平衡的市场经济体系就无法建立起来。供给侧改革不会触动而只会强化政府主导的权贵官僚资本主义,只有有效需求即有购买力的需求的扩大才会消化过剩的产能,只有需求侧的改革才会激活民间社会的活力,给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内在的动力,但这恰好要以权贵官僚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分配制度和既得利益格局为改革对象。2002年中共十六大就提出了分配制度改革的构想,强调要加大第一次分配中劳动收入的比重以及加大第二次分配的力度,为什么14年以后还原地不动?没有别的,是因为在“中国模式”的经济政治制度下,不存在完成这项改革的两个基本前提:一是有一个劳资集体谈判的劳动力定价机制和劳工权益保护机制,二是有一个宪政民主法治下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有限责任政府。

2、廉价劳动力劣势成为中国产业升级的瓶颈制约

在中国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初级阶段,主要是凭借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中国成为全球化分工体系中的“制造工厂”,廉价的中国产品源源不断地流向全世界,中国经济因此而保持长达30 多年的高速增长,GDP总量或经济体量跃居世界第二。然而,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对外而言,由于吸收了过多的国际资本,由于发达国家制造业向中国的大规模转移,使成百上千万的欧美国家的工人失去工作,从而引发了这些国家相应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危机,近几年来,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从中国撤回部分资本和制造业,川普当选美国总统后,会加速这一回迁的进程;对内而言,廉价劳动力优势或者人口红利已经耗尽,相反,劳动力被大规模严重剥夺的劣势正在迅猛地显现出来。这两者都对中国的产业升级形成无法突破的瓶颈:外国资本在撤离的同时,也带走了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会严重拉低中国制造业的科技和管理水平;日益贫困化的劳动力大军只具有很低的人力资源,根本无法适应极为必要的产业升级。

对劳动者的超经济剥削,不仅使得内需和国内市场严重萎缩,更为深远的是,使得劳动者的生产力和生产率会处于停滞乃至衰退状态:第一,劳工工资太低,除了用最粗劣的衣食和最简陋的住宿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外,剩下的钱必需寄回老家养家糊口,根本就没有可用于人力资源投资的资金;第二,劳工工作时间太长、工作强度太大,有限的一点休息时间只可以用来恢复身体的疲劳,没有时间也没有意愿学习更多的文化技术知识;第三,急功近利的企业只把劳工当作用过即扔的劳动工具,对他们没有提供应有的职业技能培训;第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本来应该成为培养技术工人的摇篮,但其实却大规模地沦为劳务市场的黑中介,经过几个月的基础学习以后,就以进厂实习的名义把学生卖给企业;第五,对劳工尤其是女工缺乏应有的安全卫生保护,使他们遭受大面积的工伤、职业病和其他身心疾病,极大地损害了他们的生产能力;第六,大量使用童工和未成年工从事一些简单劳动,这些孩子成为成年人之后,大部分只能成为终身的简单劳动力。这样的一支劳动力大军怎么可能承担第二产业即工业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呢?长此以往,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链条中的地位将会越来越低,并且将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假冒伪劣产品的制造基地。

3、劳动收入和社会保障的双重低弱使第三产业和第四产业无法得到发展

第二产业的升级换代必将释放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通常情况下,他们将会被第三、四产业即服务业和文化产业所吸纳,在发达国家,第三、四产业所占的经济比重和所吸纳的劳动力,都远远地超过了第二产业。然而,占人口85%左右的中国劳工和其他底层民众的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障福利太低了,他们对于第三、四产业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有效需求太弱了,根本不足以促进这两个产业的迅速发展并因此而吸纳大量的劳动力。

由此可见,即使撇开社会的、政治的、伦理道德的方面而进行纯粹的经济学分析,劳工权益问题也首先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劳动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劳工是极为重要的市场经济主体,劳工权益得不到保障而遭受权力和资本双重的、经济的和超经济的剥削的市场经济,是一种畸形的、跛足的、病态的市场经济,由权贵资本单方面主导的市场经济,其严重破坏供需均衡并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和结果。中国特色的自由主义经济学们绝对不会承认这样一种经济学分析,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自生自发的市场竞争会自然而然地造成公平的分配,根本否认剥削(包括经济剥削和超经济剥削)的存在;他们反对劳工自由结社、集体谈判和罢工,认为这会造成劳动力的垄断,破坏自由竞争;他们不是向权贵统治阶级和专制政府要求资本的自由和企业的公民权利,而是把它们剥夺和压榨资本和企业的代价转嫁到劳工头上;他们不是要求降低由专制政府掌控并抬高的土地成本、融资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税费成本以及制度成本,而是把经济下滑、制造业衰退的原因归结到人工成本头上,不是要求把权力关进笼子,而是要求把劳工关进笼子。他们这样做,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仅不会解除而且必然会进一步激化正在到来的经济危机。看到张五常最近又在狂呼乱叫“简单一招可釜底抽薪:撤销劳动合同法,人民币马上止跌”,你就可以知道中国特色自由主义者的良知和智力衰退到何等惊人的程度了。

三、劳工权利需求和意识的觉醒是劳工运动兴起的主观原因

如果说,极为严重的分配不公和贫富两极分化造成内需不振、产能过剩,廉价劳动力劣势成为中国产业升级的瓶颈制约,劳动收入和社会保障的双重低弱使第三产业和第四产业无法得到发展,这是当代中国劳工运动勃兴的客观原因,那么,劳工阶级的权利需求和权利意识的觉醒,就是劳工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主体条件和主观原因。如果劳工自己没有权利需求和权利意识,他们就会像过去的臣民和愚民一样,甘心忍受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而不会挺身追求人权和公民权利了。

1、权利需求和权利意识

在西方文化中,“权利”是指为道德、法律或习俗认定为正当的利益(Interest)、主张(Claim)、资格(Entitlement)、力量(Power and Capacity)和自由(Freedom)。古代社会的人们,当然也有权利的需求和权利的意识,但由于那时候暴力集团对于生产集团、政治权力对于民间社会的专制统治,由于个体力量的软弱和分散以及公民社会不成气候,由于市场经济的不发达,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和话语体系,是神权、王权、英雄、等级、臣民义务等等(我们把它称之为“权力意识形态”),权利需求并没有普遍生成,权利意识很不发达,甚至,在古代中国和古代汉语中,“权利”乃指权势和财货,是与仁义相对,与声色、愤怒、患险等联在一起使用的贬义词。近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公民社会、宪政民主的发展,权利、人权、公民权、自由、平等、社会公正,由分散的、非主流的话语,成为系统的、占主流地位的话语,成为普世价值观(我们把它称之为“权利意识形态”)。迄今为止,“权利”,在范围上,由抽象到具体,形成了人权、公民权、特殊人群权利(比如劳工权利、雇主权利、妇女权利、儿童权利等等),而在内容上,由基础到高层,形成了生命权、人身权、财产权、政治权利、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等一系列权利。

古代社会向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是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的小农自然经济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是国家暴力统治向社会和平自治的转变,是身份到契约的转变,是极权、专制、权治向宪政、民主、法治的转变,其核心的问题是要解决自由而平等的个人如何形成正义的社会秩序,也就是以个人权利为本位、以公民社会为基础来解决一国范围内的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及公共福利的问题。这就是权利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成为近现代文化的核心部分的根本原因。中国的近代化和现代化迄今为止已经进行了一百多年,然而,由于苏俄极权主义和帝国主义出于其政治意识形态的全球战略以及其东亚地缘政治战略,扶植中共作为自己在中国的代理人,由于日本侵华战争中断了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并使得中共乘机做大,致使中华民国遭受灭顶之灾,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极权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政权的宪法,虽然受到中华民国宪法权利条款、世界各国宪法权利条款以及联合国宪章和世界人权宣言事先的制约,也专章承诺了一些公民权利,但众所周知,在垄断一切社会资源的极权主义党国体制(国家所有制、计划经济、一党专政和红色霸权意识形态)之下,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无法得到实现的,相应地,中国人民的权利需求和权利意识也受到了空前的抑制和摧残。这样一种极权主义体制,与世界文明主流背道而驰,虽然凭借暴力和洗脑也能够维持数十年的统治,但在经济文化上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越拉越大,终于不得不实行改革开放。

那么,所谓权利需求,就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内在地产生的一种独立自主和自我实现的欲求,是人类打破奴役性和等级性的经济政治制度而自由平等发展的冲动,是人类建立公正的市场经济制度和宪政民主法治的政治制度的需要,而对这种权利需求的自我意识,就叫做权利意识。人类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或将要经历两次解放,第一次是从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初步确立人类主体性,这个时候如果说有所谓权利需求和权利意识的话,那也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权利需求和权利意识;第二次解放使个人从各种血缘的、地方的、政治的、民族的共同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确立个体主体性,这就是本文所讲的原本意义上的权利需求和权利意识。如果说有什么历史发展规律的话,这个应该就是了,在这个星球上,不论西方人还是东方人,不论北方人还是南方人,或迟或早都要经历这两次解放。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权利需求和权利意识的觉醒

所谓改革开放,就是在极权主义制度下容忍、允许、承认、批准民众和民间社会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的自由平等的发展,是极权专制的政治权力对社会的一种松绑和放养。但重要的是,民众天然的、本能的追求自由、平等、正义、幸福生活的需求和潜能得到了一定的释放空间,并且按照其自己的本性而像野火一样激化和滋长蔓延起来了。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中国人权利需求和权利意识的苏醒过程:

第一阶段:80年代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权利需求和权利意识的第一次大解放。这次思想启蒙运动最初是由中共倡导的“真理标准的讨论”引发的,虽然中共只是要反思文革、平反冤假错案、推进有限的改革开放,但知识界的讨论很快就越出了这个狭隘的框架,而上升到人性与制度关系的层面,这就是80年代初著名的“人道主义与异化”讨论,这个讨论虽然在84年以“反对精神污染和资产阶级自由化”之名强压下去了,但仅仅一年之后,启蒙运动又以“主体性”、“西学热”、“文化热”等形式,在更大的广度、强度和深度上卷土重来,超出了原典马克思主义和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框架,而进入整个东西方文化和文明的比较视野,以至88年的电视政论片《河殇》直接提出了要以蓝色海洋文明替代黄色大陆文明的要求。这一波启蒙运动和思想革命引发了89年波澜壮阔的学生运动和民主运动,这个运动虽然囚于现实的政治力量对比,而没有直截了当地把现代宪政民主法治作为马上要实现的目标(只是提出阶段性的新闻自由、反官倒反腐败、政治体制改革等要求),但运动指向的方向和远景目标则是明确无误的。

第二阶段:92年以后以新兴资产阶级、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权利需求和权利意识的纵深发展。89学运和民运被残酷镇压,政治权利要求遭受重挫,但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开始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自然而然地把公民经济权利议题凸显出来了:既然要搞市场经济,当然以确保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经济自由为基本前提。客观地说,在80年代的启蒙运动中,这个议题并没有得到深刻而全面的阐发,因为那时还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而生活在原有体制内的知识分子并没有产生独立的经济权利要求。92年以后就不一样了,新生的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登上中国历史舞台,为之代言的知识分子顺理成章地大规模引进了西方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并围绕着经济权利这一核心的公民权利,重新编织和构造包括政治、社会、文化、日常生活权利在内的权利话语和权利谱系。这应该看成是权利需求和权利意识的一种纵深发展,在这个基础上,80年代还没有揭开面纱的多党制要求,终于在90年代被人勇敢地喊出来并付诸行动了:1992年胡石根组建“中国自由民主党”,1998年徐文立等人组建“中国民主党”。在冲破党禁的行动被严厉镇压后,政治异议和政治反对的声音并未消散,新世纪00年代的各界维权运动、零八宪章运动,10年代的茉莉花运动、新公民运动、南街运动、人权律师运动,都以不同形式在延续着这一基于经济权利的政治权利要求。

第三阶段:以劳工阶级为主的底层民众的权利需求和权利意识的觉醒。第一阶段的权利需求和权利意识,主要是知识分子的思想自由和文化权利要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政治权利要求;第二阶段的权利需求和权利意识,主要是新兴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的经济权利要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政治权利和文化权利要求;第三阶段的权利需求和权利意识,主要是以劳工阶级为主的底层民众的经济权利要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政治权利和文化权利要求。劳工阶级与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都以经济权利诉求为第一权利诉求,但它们对经济权利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所理解的经济权利主要是私人财产权、自由经营权和人力资本收益权,而劳工阶级所理解的经济权利主要是就业权、劳动力所有权和收益权、劳动安全卫生权、劳动保险权等劳动权益,或者叫做劳工的经济权利。

然而,在三十余年的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进程中,劳工的经济权利受到了极大的损害,政府官员、企业家和经济学家一方面津津乐道中国模式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和人口红利,却绝口不提在这种模式下劳工阶级的经济权利遭到严重损害的事实,并且狡辩说农民工是自愿到城里打工的,他们得到了比自己当农民时更高的收入,根本不存在什么对他们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这种狡辩预设了一个前提,那就是政府官员、企业家和经济学家是市场经济的代表和化身,让农民工进城打工是对他们的恩赐,他们根本没有资格和权利与政府、企业和城里人讨价还价。但在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中,劳动本身就是一个结构性的、须臾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因此劳工的就业本身就是对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的贡献,劳工的权利本身就是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得以长期存在的“必需”和“必要条件”,要说机会,政府和企业固然提供劳工以就业的机会,劳工也给企业提供了获利的机会,企业交给国家的税收中也包含了劳工的贡献,因此双方的权利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我们固然不能说工人养活了资本家(资本家是寄生虫),也不能说是资本家养活了工人(雇佣你是对你的施舍和恩赐,否则可以马上让你滚蛋)。

正是劳工阶级一方面感知到了自己在工业化和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又感知到了政府、企业对自己的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他们才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权利需求和权利意识,一种对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的追求。他们的权利需求和权利意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历了四个阶段:

——逆来顺受,消极忍让,或者最多是用脚投票,从一个企业到另一个企业,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不断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个别人的状况会因此而改善,但大多数人最终发现,天下乌鸦一般黑,作为个体的工人,根本就缺乏讨价还价的权利和力量,只能听凭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市场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摆弄,其实这只“看不见的手”是由资本家的意志这只“看得见的手”操纵的,所有的资本家出于利润最大化的本能不约而同地把工资压到地板上,即压到赤裸裸的生存工资的水平上,这就形成了所谓“看不见的手”,工人要增加工资,只能靠加班加点。

——对于粗暴侵犯工人基本权益的行为进行单独的或者结伙的非理性的、暴烈的泄愤和反抗,比如消极怠工,破坏机器设备,跳楼讨薪,自杀,伤害无辜,绑架和杀害企业主或企业管理人员等等,这种泄愤和反抗不仅不能改变结构性的、不公平的劳资关系,而且往往会招来严厉的惩罚和报复。

——按照现行法律的规定和程序,主要是通过劳动争议的调解、仲裁和诉讼来维护法定的权益,这种方式的确也能够解决一部分问题,但也遇到如下几个问题:第一,企业工会受资方控制,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基本不能维护工人权益;第二,资方对仲裁庭和法庭施加影响,使很多案件得不到公正的裁决;第三,劳动仲裁和诉讼的周期太长,期间劳动者不能与其他企业签订新的劳动合同,只能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维权的成本太高,是他们不能承受之重;第四,有足够的律师为资方提供法律服务,而愿意担任劳方代理人的律师太少了;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走法律程序只能就法定劳动标准打官司,而法定标准(当然是最低标准)以上的属于劳资自治范围的增长性权益争议,仲裁庭和法庭是不予受理的。

——团结和组织起来进行集体抗争,包括罢工、游行示威、与资方进行集体谈判等等。这是目前劳工权利需求和权利意识达到的最高阶段。这已经不是以个体行为去争取个体性的劳工权益,而是以集体行动去争取集体性的劳工权益,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争取赖以实现实体性权利(工资、工时、劳动条件、社会保障等)的三个主要的程序性权利,这就是团结组织权(劳工的自由结社权)、集体谈判权(集体争议权)和罢工权(产业行动权)。劳工们通过无数的惨痛经验终于认识到,依据现行法律规定的调解、仲裁和诉讼程序,往往连法律规定的最低劳动标准也维护不了,更谈不上争取高于最低法律标准的权益了,只有通过争得劳工三权,才能够争得更多、更高的其他劳工权益,才能够使劳工阶级作为一个整体提高其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地位。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90年代自由主义作为新生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出现时,新左派也以劳工阶级和弱势群体代言人的姿态出现了,并与自由主义展开了激烈论战,但新左派是一些书斋学院派,他们利用西方后现代社会的一些左翼思想资源,站在道德制高点对私有化和市场经济发出一种批判和抵制,而缺乏中国劳工阶级本身内生的权利需求和权利意识的深刻支撑,更重要的是学院派根本没有与劳工阶级有任何接触,不能引起劳工阶级的响应和支持,因此很快淡出了思想舆论空间,分化到各个右的和左的思想流派之中去了。真正能够基于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和实际进程,基于劳工权利需求和权利意识的发展,而站出来伸张劳工阶级的人权、公民权利和劳动权益的思想流派,只能是在发达国家曾经引领和主导了劳工运动的社会民主主义。这个思想流派真正接地气,具有深厚的阶级和社会基础,能够有效地与劳工运动相对接,因而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

https://twishort.com/vRN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