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终于宣布“洋垃圾禁令”,这究竟是谁迟来的救赎?

08月07日 07:40:56

大家对“洋垃圾”并不陌生,其实还可能接触过,只是受其害而不知情。比如,以往会看到一些所谓“外贸尾单”的服装店,其中有些店就是挂羊头卖狗肉,非法出售通过走私等方式进口的废旧服装。

 

说起来,“洋垃圾”进入中国已有数十年历史,几乎是伴着改革开放而产生的问题。除了废旧服装,电子垃圾更是一度泛滥成灾,对周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巨大伤害。

 

 

7月18日,中国环保部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交文件,要求紧急调整进口固体废物清单,拟于2017年底前,禁止进口4类24种固体废物,包括生活来源废塑料、钒渣、未经分拣的废纸和废纺织原料等高污染固体废物。

 

中国环保部在送交WTO的文件中指出,“发现大量的高污染垃圾与危险性废物,混合在可回收的固体垃圾中,这严重污染了中国的环境。为保护中国的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我们要紧急调整进口固体废物清单,禁止高污染固体废物的进口。”

 

7月20日,环保部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确认了禁止废弃塑料、未经分解的废纸等24类“洋垃圾”进口的消息。这一消息再将洋垃圾推上了风口浪尖。

 

洋垃圾之毒

 

洋垃圾是未经国家许可,通过倒卖许可证、伪报瞒报、走私夹带等违法行为擅自进口的垃圾,数量无法统计,保守估算约为国家许可配额的几十倍。

 

洋垃圾的获取成本很低,通过简单工艺处理后就能高价销售,获得高额利润,是不法人员的“蜜糖”;但洋垃圾处理过程中会对当地的大气、水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是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砒霜”。

 

在一部耗时三年完成的关于垃圾处理的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未经处理的塑料垃圾进入中国,散布在从北到南的30多个大小乡镇,最终在一个又一个小作坊里,由几乎没有任何防护的工人用手完成了粗糙的分拣。

 

接下来,清洗塑料垃圾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无法再生利用的废弃垃圾在农田边焚烧,黑色的浓烟充满着刺鼻的气味。这些村庄里,地下水已经无法饮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罹患癌症。

 

这是一个关于垃圾的残酷真相,更是一个关于贫穷、人性、逐利、价值观的故事。

 

 

源源不断的集装箱货车,拉着满满的垃圾进入村庄。留守农村的妇女和老人,还有那些来自更贫穷地区的打工青年,在乱糟糟的作坊里用手分拣着塑料垃圾。这些垃圾的“原产地”,多是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

 

在镜头里,很多生活塑料垃圾里面掺杂着不明化学粉剂,灼伤了翻检者的双手。

 

甚至还有一个在垃圾堆旁玩耍的孩子,拿起一个还残留着不明液体的针管,毫无戒备地直接放进嘴里玩耍。

 

 

那些充斥着肮脏垃圾、浓烟、污染水的画面,那些依赖垃圾处理维系生存者的麻木与无奈,与重重笼罩都市的雾霾天气遥相呼应,让人产生一种几近环境末日的关联想象。

 

 

更令人心酸的是,这部片子只是中国垃圾处理产业的一个缩影。还有无数乡镇在上演相同的剧情:

 

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子垃圾生产国,中国每年产生超过100万吨电子垃圾;作为世界最大的电子垃圾进口国,中国每年接纳全世界70%的电子垃圾。

 

在中国,人们利用电子垃圾获利后,便将垃圾扔给了脚下的土地和河流。有报告显示,一台电脑显示器所含的毒素,足以污染80吨水,这是一个人一生所需饮用的水。

 

 

在西方发达国家,因为有安全条例的严格监管,电子垃圾处理的费用很高。因此,许多国家便将电子垃圾出口到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电子垃圾交易最开始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兴起,并使当地农民迅速致富。以广东贵屿为例,全镇15万人,有12万人从事电子垃圾行业,每年处理电子垃圾数百万吨,交易额达7500万美元。经过十几年垃圾拆解业的发展,贵屿早已成为一个富庶的小镇。

 

然而贵屿的富裕是以环境恶化为代价换取的。

 

据2010年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那里6岁以下的乡村儿童有81.8%都患有铅中毒病症,而其源头很可能是电路板碎裂所产生的铅灰,或是熔化铅焊料以提取黄金、铜及其他贵金属和半贵金属所带来的污染。电路板上的黄金需要使用高腐蚀酸来加以分离;而在高腐蚀酸用完后,经常都会被倒入河流及其他开阔水域。

 

 

由于大量倾倒电子垃圾拆解后的各种废件,贵屿绝大部分的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铅含量超出欧盟安全标准两倍,已经不能饮用,居民的生活用水需要通过购买。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街上穿梭的卖水车成为贵屿一景。

 

在谈到当地的环境问题时,大多数贵屿人选择了沉默或回避。不过在谈到子女的前途时,他们的态度都明朗起来:希望孩子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后离开贵屿这个饱受污染的地方。

 

产业链上,最低端却最必要的一环上,以生存的名义忍受脏臭乃至环境被破坏的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大胆奢望,其实极其卑微。

 

洋垃圾从哪儿来——垃圾输出国

 

满载上千吨固体废物的邮轮,从某国码头起航,驶抵公海与人接头交易,再靠岸时已在我国口岸,通过伪报、瞒报、夹藏等方式躲避海关监管,或者直接“绕关”,即绕过海关私入国境。过去几十年,在暴利的诱惑下,这样的场景在洋垃圾走私者和我国海关之间反复上演。

 

与此同时,存在于中国几十个乡镇的塑料垃圾、电子垃圾回收产业伴生的污染问题,似乎没人愿意来管。

 

垃圾,切实地影响着那么多的乡村和人们的健康,而所有人选择视而不见,以生存的名义。

 

选择不看的,还有那些垃圾输出国。

 

垃圾从世界各国而来,在中国获得重生,被制造其他产品,又重新回到发达国家乃至全世界的生活中。

 

没人在意,垃圾如何重生?又留下了什么。

 

所有进入中国的塑料垃圾,并没有完成必要的分拣和清洗,这就意味着这些分拣和清洗的程序都要在中国进行。而中国对伴生污染的处理能力并不达标。

 

中国因为环境问题在国际社会上饱受争议,但国际大家庭其实也在其中扮演了并不光彩的角色,这其中就包括向中国输出垃圾废料。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废旧塑料进口国,而这些废旧塑料的来源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

 

一组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1年的11年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垃圾废品交易额从最初的7.4亿美元飙升到115.4亿美元。

 

澳大利亚也不例外!

 

 

澳大利亚物产丰富,经济相对发达,购买力强,但塑料工业稍显偏弱,80%的塑料制品依靠进口,对于我国的塑料机械制造商和塑料制品生产企业来说,无疑存在大量潜在的市场。

 

从下图就可以看出澳洲这些年对中国出口塑料,从中国进口塑料的数量都是高居榜首。不难推测澳洲已经把中国作为一个塑料垃圾处理站-将塑料垃圾运往中国,再将中国处理好的塑料玩具、塑料家居用品、塑料餐具进口回来。

 

 

澳大利亚本地产生的电子垃圾更是很大一部分都经由香港中转到了中国大陆。

 

直至近段时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要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完善进口固体废物管理制度。事情开始有了转机。

 

“垃圾进口禁令”真的能改变现状?

 

“我们这样落后的垃圾处理能力,为什么还要进口洋垃圾?”看到这里很多读者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但其实了解国内垃圾处理现状后,就会再不解愤懑地提出这样的问题。

 

答案其实显而易见,这一切的动力不过就是“利益驱动”。

 

过去,一些国家的生活垃圾是需要花钱向外转移的。后来,这种垃圾慢慢有了市场,不用付钱也可以转移出去。现在,一切都颠倒了,生活垃圾竟然成为可以出售的商品。正是中国的进口抬高了世界垃圾的价格。

 

公众在习惯于“洋垃圾”这个说法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固体废物的关注。事实上,固体废物并不等同于洋垃圾,它们中很大一部分仍具有再利用价值。

 

在过去特定发展阶段,有一部分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在弥补国内资源短缺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比如说造纸,我国经济发展中纸和纸板的消费量猛增,从而导致纸浆生产和消耗量快速增长,但我国的森林资源相对匮乏。而进口废纸质量好,大多是木浆,经过循环利用,能制成较好的纸张。

 

此外,进口废塑料等,也能一定程度上减轻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

 

很多化工制品企业存在“舍近求远”的做法:进口废塑料一吨约为1400元,而购买国内的废塑料一吨却要5000元。专家解释,“主要还是因为国内的固体废物分类不到家,品质得不到保证”。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垃圾回收体系,废物回收主要靠小商小贩完成,居民垃圾分类意识还未普及,导致国内固体废物中往往是生活垃圾、废纸塑料、石头沙子甚至医疗垃圾掺杂一起,回收利用既费时又费力。

 

于是,现实令人尴尬:一边是屡禁不止的洋垃圾,一边是国内不断产生的“土垃圾”。

 

由此可见,要想真正改变中国垃圾围城的现状,除了“禁令”还有尽快提高自身垃圾处理水平,同时加强对民众垃圾分类的教育。

 

另外,还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真相:以环境友好为前提的垃圾回收,都是负增值产业,也就是俗称的“赔钱的生意”。如果环保型回收1吨废旧生活塑料能够产生100元经济效益,需要付出的成本,至少也要101元。

 

否则,便无法解释在被世界公认垃圾分拣回收做得最好的日本,为什么要对企业回收垃圾提供政府补贴,更解释不通为什么纪录片里依然会出现在中国的日本垃圾。

 

事实上,一些塑料垃圾处理企业一直在吁请来自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如果没有国家足够的政策支持,企业根本不能支撑下去。

 

另外,最终无法回收的垃圾如何处置,依然是一个隐患重重的大难题。1吨塑料垃圾的回收率,即便在运气好的时候最多也只有85%,这就意味着至少要有150公斤废弃物毫无任何用处。对于这些纯粹的垃圾,最普遍的做法依然是填埋或者焚烧。很多垃圾就在田间露天燃烧,黑色烟尘弥漫。

 

而填埋呢?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垃圾填埋对土地和地下水的污染破坏,影响时间长达上百年。

 

 

在纪录片中:两位处理垃圾的年轻人也这样说,“身体应该是坏了,但不查身体了。死也没关系,没钱没办法啊。”

 

即便如此,每个人都在维护着这个产业。

 

对这些沿海的小镇来说,垃圾处理几乎是唯一的财路。

 

原价4000元/吨的塑料垃圾经过加工处理变成塑料颗粒,转手就能卖出8000元/吨的价格。

 

如果种庄稼,年收入就是固定的4000-5000元。但捡垃圾不一样,做的越多,赚的越多。处理1斤垃圾能挣1分钱,小镇很多居民的月收入至少也有2000元。

 

而电子垃圾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是块“宝”。据苹果公司发布的《环境责任报告》显示,在2015财年,其回收了超过8900万磅(约4万吨)废旧手机、电脑,从中提炼出6136万磅(约2.8万吨)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其中不仅有1吨黄金,还有3吨银。

 

站在垃圾处理链条顶端的商人们,更能靠剥削村民年入200万。

 

贫穷,让这些人无法回头、也不敢回头。

 

 

仅2016年,中国进口洋垃圾逾 730万公吨,总值达37亿美元。如此庞大的数字背后,既是这些污染物对中国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也承载了这一产业链上不容小觑的就业人口。虽说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但生态治理不能影响民众的基本权益同样重要。

 

中国只有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结合产业链升级、就业转移来制定合理的禁止进口时间表,并且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将相关部署落到实处,才能充满底气地跟洋垃圾彻底“分手”。

 

垃圾处理应该是全世界的责任

 

发达国家不愿看到环境被污染,导致本国垃圾不得不靠出口发展中国家;中国也在这次坚定地拒绝洋垃圾入境。但这样真的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国家的环境和人民健康吗?

 

事实并非如此:

 

根据对海上塑料垃圾问题的首次科学评估,全球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达到令人震惊的800万吨,相当于全球每英尺海岸线都流入5只塞满塑料的食品袋。

 

这一由美国和澳大利亚联合开展的研究,是在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圣何塞年度会议上公布的。该报告根据来自192个国家的垃圾产出数据,经分析得出,2010年流入海洋的“不受管理的塑料垃圾”在480万吨到1270万吨之间,800万吨的数据是上述区间取中位数得出的估计结果。

 

塑料垃圾不但是海岸上及海面上影响观感的废弃污染物,对于海洋生物来说,它们正成为严重的生态问题。

 

对于从海龟到海豚在内的海洋生物,完整的塑料袋等大块塑料垃圾是一大威胁。它们可能会被这些塑料袋缠住或将其吞噬,从而导致致命后果。

 

此外,更不易被人察觉的是,这些塑料废品被分解成微小颗粒后,甚至会被微观层面的无脊椎生物吞噬。

 

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总量正在迅速增长,速度正在赶上全球的塑料生产量。

 

2025年,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将是2010年的两倍,差不多相当于每英尺海岸线上流入10袋塑料垃圾。到2025年,累计塑料垃圾流入量将是我们2010年估值的20倍,相当于全球每英尺海岸线上放100袋塑料垃圾。

 

据悉,澳大利亚已经决定将进一步禁止一次性高密度聚乙烯袋的使用。澳大利亚人每年消费大约数十亿的塑料袋,这些塑料垃圾严重影响了澳大利亚的海洋生物。

 

要想拯救海洋,防止海洋生物不会因人造塑料废品而导致窒息,必须投入巨额资金。

 

塑料污染非常容易从陆地传播至海洋,垃圾桶和垃圾堆中的塑料垃圾会通过雨水进入水路,从而最终流向大海,一旦进入海洋,特别是那些通过降解分解成的小碎片都很容易被动物吃掉,最终成为我们食物链中的一环。

 

结语

 

事实证明,发达国家以为已经摆脱掉的垃圾,总会以一种方式继续影响着周遭。

 

发达国家拥有相关的基础设施,能够处理绝大部分塑料垃圾,或将其回收利用。相比之下,较贫穷的国家则没有这种条件。总的说来,全球全部塑料垃圾中,约有3%会由于乱扔乱倒,最终流入海洋。

 

这其实就是问题所在,躲不开,也回避不掉。每个国家都想要跑得快、跑得长久,但要想真正把幸福的接力棒传给下一代,就必须要顾及沉重的事实。不要认为受危害的是别的国家,是旁人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环境脏了、人心毁了、倾巢之下便无完卵。

 

人们知道垃圾的危害,但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可以做点什么。

 

穷人需要蜷缩在底层谋生,商人需要高居于顶层捞钱。而我们是不是只能打开一瓶可乐,撕开一包薯片,继续旁观?

 

当我们早上出门在熟悉的咖啡店拿到第一杯外带咖啡,然后到公司拿起塑料水杯接水,下班路过超市为晚餐购买食材用掉三四个塑料袋,晚上到家随手拆开各种塑料包装的零食,健身过后喝着塑料瓶装饮料,在倾倒垃圾的时候,图省事儿不做分类一股脑的扔进垃圾箱。

 

这些时刻,你会不会想到,已经是该做出改变的时候了。

 

环境,并非是我们从祖辈那里继承来可以随意处置的遗产,它是我们从子孙那里暂时借用的住所,我们只有代为守护的责任,而没有损毁破坏的权力。

http://www.afndaily.com/lifestyle/8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