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是如何利用大数据进行对消费者的剥削的(资料摘录)

写在前面:互联网的普及和大数据技术的出现给老板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剥削方式:窃取用户隐私,然后通过大数据分析对用户进行针对性推广抬价,也就是价格歧视,特别是对于老顾客,利用其信任心理,故意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逐步抬价,也就是杀熟,亚马逊就这么做;不仅如此,老板们还故意将假货发给穷人,因为穷人没有足够的辨别能力辨识假货。这一事实同时也说明了一点:资本主义哈巴狗们嚷嚷的价格由神圣的供需决定,完全是一句屁话。

前段时间曝光的一系列杀熟事件似乎给大数据头顶压上不轻的一座大山。接踵而来的讽刺段子堪比现在刷屏朋友圈的菊言菊语。

富人发正品,穷人发A货,大数据售假是个什么鬼?

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编辑在“如何看待大数据杀熟”的知乎问题下,却看到了大数据的另一波骚操作——售假。

知友逻格斯写的一段关于大数据售假的内容获得了四百个赞,内容节选如下:

大数据杀熟算什么,你知道「大数据售假」吗?

某平台代购化妆品,对于 Dior、阿玛尼这些很贵的化妆品,会根据其掌握的买家的收入、消费状况进行细分:

A、如果系统判断你是个富人,平常一直用这个化妆品,就会给你发正品;

B、如果系统判断你是个穷人,买不起专柜里的化妆品,就会给你发 A 货,反正以你的消费水平你也没买过正品,更不知道什么是 A 货了。

更厉害的是,他们还「7 天无理由退货」,只要你敢申请他们就敢退。

那么退货率是多少呢?

2% 左右罢了。

这个场面是皆大欢喜的:

富人 A:23333 买到了便宜的粉底好开森。

穷人 B:23333 我也能用得起富人的粉底液了好开森。

穷人 C:诶,这个粉底液我用了起痘痘了,会不会是假货啊?

平台:小姐每个人的肤质不一样的,如果您不满意我们支持 7 天无理由退货。

穷人 C:啊?化妆品也还可以退货?好开森。

这样的场景无处不在,这一次的「杀熟」无非是击中了某些人脆弱的一面:我把你当兄弟,你居然想……?

抱歉,资本是不讲情义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如有 50% 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 100% 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 300% 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绞首的危险。

什么什么,商家开始用大数据分析你的贫富状况并根据结果选择发A货还是真货了?前两天刚从某平台买了一堆化妆品的编辑感觉脸上一紧……

富人发正品,穷人发A货,大数据售假是个什么鬼?

大数据为您一键细分,贴心服务

如果数据分析中心工作时候会说话,它可能的状态是:

哦上帝,看看这位女士前段时间都买了什么,XX、XX……好的相信我,她想要买的这瓶XX一定是她最近甚至是史上买过最贵的护肤品了,即使给她一瓶A货她也会用的很开心。

Amazing!这位女士一星期买了几万的美妆护肤品,我强烈建议给她划分至有钱人梯队,优先发货,从优发货。

……

当然以上情形只是想象,现实中大数据售假是怎么操作的?

邦盛科技副总经理孙斌杰告诉雷锋网,从理论上说,大数据售假主要利用的是数据爬取、采集和建模分析技术,通过把用户的职业、家庭收入、消费状况等各类数据,爬取和采集过来后,经过深度的清洗、加工后,通过关联分析等技术,建立相应的模型。简单说,就是对这个用户的经济收入、进行购买习惯和消费习惯等方面做一个用户画像,然后用设定的规则模型去套这个画像,画像跟哪类规则模型匹配,就采取类似的发货策略。

钱塘号曾概括过收到A货的人可能需要的特殊品质。比如购买能力,你在网上买件商品,订单提交后,系统会自动查询分析你在全平台的购物数据,如果你在同类产品消费倾向绝对大部分是低价位品牌,系统就判定你没用过高价位大牌真品,所以后台经分析后将你备注为低风险客户,给你发的货就容易是高仿货;

又比如收货习惯,其中退货少的人更容易买到假货,你的消费记录、购买记录、客单价记录将作为发货参考数据被系统识别。很多人有类似经历,买来的产品有小问题又不影响使用,怎么办?退货嫌麻烦,只有忍了。你如果真想退货,电商常常解释是因为发货前没有检查货品!

这显然是假话,因为每一批次的瑕疵品都有记录,之所以发给你,是因为你的综合退货率偏低而已,系统会自动认定你“好说话”、“能将就”,一有假货就优先“照顾”你。如果你收到货连看都不看,假货不给你给谁呢!

甚至收货地址也可能促使你买到假货。这并不是说二三四线城市就一定发假货。如果能识别收货手机与收货地址所在城市有没有产品专卖店。如果没有,你也没买过同类产品,系统会“放心”分配高仿货给你;如果有专卖店,系统会查询你是否买过同品牌产品。有消息透露,按此套路售卖高仿货,退货率还不到5%。

链接: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1805/GiH130n6ij3WYEwK.html

刘兴隆怀疑,自己可能遭遇了大数据“杀熟”。

这位环境工程师经常在全国各地跑。2017年10月,在与几位同事一起在杭州出差,使用某网约车平台服务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当时他们约了两辆专车从杭州西溪喜来登酒店同时出发。他们前往客户的公司,因为路线一致几乎同时到达,但最后付款时,他付了35元,而同事只付了25元,两辆专车的收费标准是一样的。

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别?刘兴隆想起,他在该网约车平台的账号属于金卡会员,而同事的账号只是普通会员。

事后,刘兴隆打电话向该网约车平台投诉,客服人员回应称可以返给他一些优惠券,但不承认存在大数据杀熟以及针对性价格。刘兴隆决定,以后要逐步收集证据,以验证各个网络平台的服务是否存在“看人下菜碟”的做法。

事实上,有很多人在网络社区中分享了自己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在交通、酒店、电影、电商等网络平台上,购买同样的网络服务或商品,老用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用户要贵的情况不少。

链接:http://tech.sina.com.cn/i/2018-03-27/doc-ifysrsei8866811.shtml

以前下载过一个APP叫做“XX管家”,用起来比12306好用。有一次我买深圳到武汉的火车票,上面显示票很紧张,买了好几次都没有买到。然后它提示我,加30元可以抢票,我犹豫了一下。然后我打开12306,结果尼玛还有100多张票,车票很充足。


还有个app”去X儿“,我一直在上面买机票和订酒店。上次订了个宾馆价格是168,由于行程改变,我打算退了再订一个。结果我一搜原来我订的宾馆价格变成了148,当时我也贪心就赶紧退了,准备重新订。结果出来的价格让我震惊,变成了188。然后果断卸载。

后来我在网上订酒店,都用五六个APP,作对比。

这是资本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为老用户的“背叛成本”太高了。

就像三大运营商,为什么不给老用户办各种优惠套餐?你用了10年的一个手机号,会因为这点事情就换吗?想必不会,因为成本太高。要修改所有绑定手机号的账号、银行卡等等,还要通知所有人,电话号改了。面对这一通折腾,还是忍了吧。

如果是一家小店,老用户大概会获得各种福利,像小馆子给你加道菜之类的,这是情怀、是情感。

但是上升到大型企业的时候,就是赤裸裸的交易关系。

你想和他们讲情怀?不好意思,人家要挣钱。你的情怀不过就是人家数据库里的冰冷冷的数据。

说起来,我去年星爸爸200颗星,到年底连封感谢信都没有。

有些大公司,就算金钱至上,也得包装成有情怀的样子吧?否则置品牌调性于何地?

这个事情并非国内特色。亚马逊在2000年就干了一次著名的差别定价实验。一个月后,也是被喷的不行,最后演变成了一次非常严重的公关危机。

后来亚马逊开始承诺:“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亚马逊都不会利用消费者的资料进行差别定价”贝佐斯也亲自出面道歉。

这个也是从伟大先进的美国学来的。比如Uber eat,我买的不多,还常常赖小费。然后送餐费一般是6美刀。室友点的频繁,对价钱不敏感,给小费都是最高的,于是常常蹦到19美刀。
去年订一家日本餐厅比较多,今年突然发现送餐费上涨了2美元。于是再也没订了。
于是uber eat再也没给我涨过价了………
真的是尖端科技都在美国啊……

其实不止网站,线下蠢蠢欲动想 “千人千价” 的商家也不在少数:有些地方自动售货机里的冰汽水价格就是和温度成正比的。炎炎夏日又热又渴,很想喝瓶冰饮料,那你多付几毛钱呗?

但由于价格调整的速度和准确性比不上电商,实体店心有余而力不足。亚马逊每天可以调整价格 250 万次,而像沃尔玛之类的实体店每个月才能调整 5 万次,根本就不是一个数量级!

不过 “保证消费者有最低价格” 这件事,可就未必了:一次,Boomerang 公司对亚马逊上一款畅销电视的价格追踪了 6 个月,一直追踪到黑色星期五。他们发现,黑五那天亚马逊果然把一直 350 美元的电视降价到 250 美元了,的确是便宜得秒杀所有其他竞争对手。

让人男默女泪的是,虽然电视价格降了不少,但亚马逊居然悄悄地在黑五前几周,把连接电视要用到的 HDMI 线价格提高了约 60%!

举一个例子,说说另一种“大数据”杀熟(以下为医疗行业同仁告知,并无实锤根据)

某家知名民企,给人力资源部分派了一个新的医学任务:

每年务必拿到每个员工的体检报告数据。

这点我有一句MMP不知道怎么说,理论上说每个员工的数据是其个人隐私,体检机构是不应该把个人体检报告给到企业的。

但毕竟人家大业大,真拿到我也不意外。

然后HR部门的任务是找到其中身体状况不佳的员工,然后在未来两年的绩效考核中辞退掉这些员工。

逻辑链也很清楚:

身体不佳-医疗费用上升-公司成本上升

身体不佳-工作效率下降-业绩产出减少

这种让我耳目一新的员工健康管理策略,可谓是非常狼性了。

呸,抱歉给狼背锅了,狼群从来不抛弃群体里年老生病的成员。应该说非常科摩多巨蜥了。


再说一个例子,某知名外资共享用车品牌(注:Uber),创始人还在位的时候也是狼性,不对,科摩多巨蜥性十足的独角兽。

有一年公司中国团队搞了一次员工满意度调研,照说这也应该是匿名的,结果总部拿到数据后,一股脑全给了当时的中国区负责人,表示对负责人的充分信任和支持。

呵呵,你倒是充分信任了,问题是普通员工们对公司的信任都被喂了狗啊。

这位负责人也是非常血性,把人一个个怼进办公室:

“来,请你说说对我有什么不满?没有不满,为什么在调研里给我打负分?”

自此以后,员工是再也不相信所谓的满意度调研了,调研问卷下来只需要“支持,威武,有希望了”。


回到我最初的观点,员工体检是不是好福利?满意度调研是不是了解一线员工心态的好工具?

工具都是好工具,只是使用者缺乏敬畏心。

没有严格的法律管控或市场管控,好的东西就会被坏人利用。

这些家被拎出来点名批评的DD,携X,哪家不是在市场上已经处于垄断地位?

没有竞争对手,没有市场监管,纯粹指望资本自己良心发现吗?

就算是价值观标榜为不作恶的谷歌,在欧美也挨过巨额罚款。

我在美世这些年发现一件怪事,

每两个月,员工就会接受关于合规的培训,公司在合规方面投入巨大资金做出视频,请导演编导故事,都是为了提醒员工不要触犯法律,不要行贿客户,不要诱导政府官员,不要和其他供应商一起哄抬市价。

合规上的投入,远远超过公司在营销方面的投入。

为什么?仅仅是因为外资企业守法的情怀吗?

不仅仅如此,

怕被罚款也是重要原因啊,行贿来的生意做出来可能几百万人民币的利润,但发现后一罚款就是几个亿美金,CEO还要被质询,位置也不保。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8104462/answer/361899823